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对话:分歧的产生、理解的发生||《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5

2021-07-17 13:35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从建构主义的立场出发,当我们在建构一个众望所归的世界时,也在构建另一种不想看到的世界。当我们珍视某个对象时,便意味着会产生另一个“不被珍视”甚至是“厌恶”的对象。努力创造“更好的我们”伴随着对“他们”的贬损,结果便是相互反感,拒绝沟通,甚至将对方“恶魔化”。内群体中加强凝聚力的同时,也会产生对外群体的敌视和隔离。

既然对话是形成行动的重要来源,那么对话也能成为减少不同群体之间冲突的手段。

(一)对话理论

我们不能单纯在“心灵内部“寻找到彼此都能够理解的意义,我们只能够在对话中、在关系性自我中确立其意义。例如,当我表达“我很难过”时,如果你在听音乐没有听到我的话,那我的话便没有意义;如果你回应“是啊,你看起来很悲伤”,我所表达的意义将得到肯定和承认;如果你的回应是“我觉得你很快乐啊”,那我所表达的就是遭受质疑的。对方的反应确定了我们话语的含义,而对方的反应也要基于我们说过的话才能够获得意义。

我们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制造意义,意义在我们的联合行动中才能产生、维持或消亡。我们做的事,听音乐、阅读、写作等都是在联合行动中获得意义。当你知道我刚遭遇失败时,我听音乐在你看来便像是一种排解;而当你不知道我最近发生了什么时,我听音乐在你看来就像是一场普通的娱乐活动。可见,关系中确定的意义是在变化的,每一次澄清意义的尝试都会提供新的可能性。意义永远从属于下一轮对话。

(1)会话序列

每一场对话都同时拥有熟悉又独特的特点,因为我们会基于以往的联合行动传统进行理解,同时历史和环境又总在变化,同样的对话在新的情境下会获得不太一样的意义。

在联合行动的传统中,存在会话序列。如我赞扬对方“你写的东西真棒!”对方会会以“谢谢”作为回应。赞赏之后用感谢回应便是一种会话序列(文化传统),也叫毗邻语对(adjacency pairs)。毗邻语对构成对话的基本单元,具有互动性,彼此互为定义:提问之所以是提问,是因为其后有回答;回答又被先前的提问定义。靠着这些会话序列,我们的日常生活得以平稳地进行。

(2)对话脚本

多个语对会组成一个对话脚本(dialogic scenarios)。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三种对话脚本是:生成性脚本(generative scenarios)、维持性脚本(sustaining scenarios)和退行性脚本(degenerative scenarios)。

生成性脚本:会话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具有学习性、创造性。

维持性脚本:没有确定的走向,更多表现为“闲谈”,是维持关系的粘合剂。

退行性脚本:具有破坏性的会话,具有对抗性的对话。

(3)会话选择点

在对话脚本中,我们的选择容易被框定,如当对方质疑你的观点时,由退行性脚本的传统,我们很可能只看到“争论”、“辩护”的对话可能,对攻击做出反击。但从会话选择点的角度看,不论对方说了什么,即便是攻击性语言,我们依然拥有其他的选择。例如,当对方质疑时,我们可以拥有的新脚本有:接受部分质疑;说明质疑是没有根据的;保持沉默……

(4)社会定位

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份或地位常常会被界定。譬如,“给我马上到办公室来”(领导)的话语里将我们定义为”没有选择权的人“;”我们一起去讨论一下吧“(朋友)的话语里将我们视为关系平等的人;”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的话语将我们定位为一个”具有解决问题的权力的人“;”你这种人根本不用脑子做事“之类的话语则将我们界定为“低对方一等”、“不如对方”。

(5)对话与分歧

当我们创造并共享了某种对世界的理解之后,与其他群体成员相互协调的方式便会出现差异。我们在内群体中的相互理解愈发地深入,就意味着对外部的理解越困难。歧视也并非个体的性格缺陷,我们每个人都可能被一个甚至多个其他群体讨厌。

(二)理解

在传统认识中,理解便是要做到“明白对方内心是怎样的”。这种传统认知中,暗示着我们需要去了解那个存在在对方“内心”的东西。基于这一观点,我们的语词、姿势、表情等都只是表达那个“内在”的工具,语言不过是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但实际上,通过语言我们始终无法进入到对方的内心,始终无法揭示对方的心理状态。实际上,我们所能够做到的理解,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行动(如以某种方式回应),这种方式能够让对方将这一行为当作“理解”,但我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地进入对方的内心了解他真切的感受。理解是一种双方相互协调的联合行动。

讲故事的方式表达能够促成彼此的理解。讲故事一方面能够加强可理解性,另一方面讲故事也比抽象的道理阐释更有吸引力。对于能够促成良好改变的对话来说,讲故事是其中一点,还需要注意的是需要肯定他人。在交流中,仅仅讲述个人故事还不够,因为个体的表达也需要得到确认。此外,揭示彼此的相似性也非常重要,当相似性被挖掘,心理距离便会缩短,两极性也会得到减弱。

 

现实中解决冲突的技术:

(1)看到“我们”而不是“我”和“你”(联合关系)

不从“我”和“你”的角度考虑对错,而是从“我们”的角度一起看待问题。

(2)看到问题的系统性、社会性

将我们从独立个体转变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某个传统、家庭的代表来共同探讨问题。

 

 来源:

《社会建构的邀请》

肯尼思·J. 洛根(美)

杨丽萍


对话:分歧的产生、理解的发生||《社会建构的邀请》读书笔记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