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天下武功出少林,港片明星出邵氏

2022-03-24 11:59 作者:real春天同学会  | 我要投稿

今天这篇推送有点尴尬,昨天我还说准备做些考古向的内容,起因是前几天看到某音有人出了片【邵氏】的介绍,一直在往风月片的内容带,内容做得东拼西凑的,早上我就稍微做了一些笔记(实际上花了一早上只捋清了一两条线),原本是想把邵氏跟整个香港娱乐圈的历史讲个大概,然后........



然后我去B站看了下这位【王知无】的内容,目前已经从1925年做到了1973年,说实话做得比我好,内容质量比我高,跟我做的笔记也都呼应上了,看了他做的内容,我觉得我都不用再特意做一篇,但是我这花了时间做的笔记........气的我连币都不想投!


哎 


那我们只能另外找个切入点了,感觉有点忧伤呀



首先反怼一下某音的内容,很多人喜欢把1925年成立的【天一影片】1957年成立的【邵氏兄弟】联系在一起,确实这两家公司有联系,但不能说是前后身。


这两家公司诞生于同一个家族,这还的从邵氏家族开始说起。




邵氏兄弟其实都是富二代,他们的父亲【邵玉轩】属于是白手起家,在上海也算是染料行业的扛把子人物,到了邵氏兄弟这一代,兄弟几人对父亲留下的基业都不太感兴趣,长子【邵仁杰】就带着兄弟们成了了【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同时也在新加坡设立了【邵氏机构】,进入电影行业准备扬帆起航,当时的上海繁荣,天一影片想要做的就是整个东南亚市场的生意。



天一影片公司的发展路程还是比较顺利的,虽然在1927年就跟很多家电影闹了矛盾,对手们还联合起来对邵氏兄弟进行封杀,不过邵氏兄弟还是靠着流动放映车做起了露天大剧院的模式顽强的活下来了(年级大一点的应该不陌生,拉一块步,然后投影仪一放,大家搬个板凳买张票就去坐着看),并且四处收购影院,自己主导自己的院线,这一段历史详细的可以看B站的【王知无】讲解,他讲得比较细。


一直到1932年,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上海也很动荡,邵氏兄弟们就将制片的重心迁往了香港,但是迁过去没多久,香港也不是一片祥和,在经过了几次江湖恩怨之后,一直到1938年,【天一影片】才算在香港站稳脚跟(1937年上海的天一总厂给烧无了),然后更名为【南洋影片公司】




虽说好不容易站稳了脚跟,但是【南洋影片公司】在当时的时局之下也是挺艰难的,1941年年底,日军占据了香港,在当时的大环境之下,邵氏兄弟也是走的走散的散,南洋影片在当时也谈不上说存在感特别强,日治时期为了搞文化封锁,根本不让你搞什么电影。


一直到战后,邵氏兄弟的老二【邵仁棣】才去往香港重新接收回南洋影片,老大【邵仁杰】则是在上海过上了退休生活,老三【邵仁枚】和老六【邵逸夫】则是在新加坡负责东南亚的影片发行事业。


当时兄弟分工明确,但是老二【邵仁棣】掌权时,拍的片子质量都不太行,一开始他是把片场租给别人,然后联合拍片,被说拍的不行之后,他在1952年重新收回了片场,然后把南洋影片改成了【邵氏父子影片公司】




这改名之后,片子依然拍的不行,原因就是太抠了嘛,要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于是到了1957年,【邵逸夫】从新加坡跑到了香港,然后就夺了二哥的权,顺手把二哥的地也给买下来了。


关于这个夺权的经过,B站UP主【王知无】已经讲过了细节,不过还有个背景,【邵逸夫】在当时打算一来就建立功绩,所以把当时李翰祥的电影《貂蝉》拿去参加了【亚洲影展】,然后一口气拿了5个奖,李翰祥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的拿了奖,实际上是因为【亚洲影展】跟【邵氏机构】还有点关系。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东南亚已经掌控了一百多家影院的【邵氏机构】跟日本制片公司大映关系一直不错,1953年大映的扛把子【永田雅一】想搞个东南亚电影的评选赛事,【邵氏机构】当时就联合了大映,而1954年开展的【东南亚影展】在1957年更名为【亚洲影展】,所以当时【邵逸夫】是自信满满的拿着《貂蝉》去参赛。


而【邵逸夫】把二哥的权利掌握到手中之后,就成立了【邵氏兄弟】,邵氏也因此而成立。




剩下的历史基本上也没什么偏差,草创打江山的骨干班底,比如导演【李翰祥】,搞营销的【邹文怀】等人,之后就是跟各家战后成立的影片公司斗来斗去,当时香港电影圈分为四大国语和四大粤语


四大国语是【长城】、【凤凰】、【邵氏】和【电懋】

四大粤语是【中联】、【新联】、【华侨】和【光艺】


其中【长城电影制作】、【凤凰影业】、【新联影业】都是战后由上海迁往香港的,而【电懋】背后是资本是新加坡的陆氏财团,他们面对的是整个东南亚市场,而当时的香港也有很多大陆迁过去的,讲国语的人并不少,所以当时依然是采用的国语制作(这也是为什么邵氏很多国语片的原因)。


当然,虽说皆为八大厂,但实际上真正有自己的院线又能做发行业务的,只有【邵氏】、【电懋】和【光艺】,其他几家公司也都是由这三家进行发行业务,所以【邵氏】的竞争对手也就【电懋】和【光艺】



【光艺制片】的背景是新加坡的何氏家族,在香港制片公司的主要操盘手就是有着天才导演之称的【秦剑】,像谢贤、南红、姜中平、胡枫这些演员以及导演【楚原】、【陈文】都是秦剑带出来的,这个知道个大概就好。


再说回邵氏,邵氏在上世纪60年代一路崛起,而那个最大的对手【国际电影懋业(电懋,电懋背后的资本同样是新加坡成立的财阀豪门【国泰机构】,算是和邵氏各方面皆为对手,但是国泰的资本方更为雄厚)】,实际上才是当时的扛把子,有钱有人,舞台很大,实际上邵氏跟电懋的纷争是比较有意思的,有兴趣的去看看B站那UP主的讲解,还挺嗨的,实际上除了《梁祝》的双胞胎案之外,邵氏和电懋当时的竞争虽然有点幼稚,但是两家公司基本上就变成导演与导演之间在拼速度,看谁能在双胞胎中当老大。




结果1964年,电懋的陆总带着一众管理层去参加【亚洲影展】,当时在台北举办,然后贵公子陆总还收到了老蒋的邀请,估计当时的台湾电影市场正等着电懋的开发,结果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劫机,那飞机上的人都不幸罹难。


也因为管理层遭遇了空难,电懋后来给了陆总的妹夫继承了,然后就改成了【国泰机构】的香港分公司,然后经营影院和发行去了,电影制作的业务就都割了,倒不是说国泰没钱,相反的是,国泰看不上这收入,因为【电懋】的成立实际上是陆总【陆运涛】的梦想,他对家族生意没兴趣,就喜欢拍电影,商不商业的无所谓,就是有钱想实现梦想,所以后来电懋也就收回了制片业务,只负责经营影院和做影片发行。


电懋这一退,就把大批的市场送给了邵氏,那为什么不是让给光艺呢?


这就又要回到秦剑身上,秦剑是1956年进入光艺的,然后很快就红了,到了60年代,秦剑已经是光艺的大梁了,结果就是人红就膨胀,有钱就嚣张,于是就染上了赌博恶习,赌博猛于虎。



也就短短的时间,秦剑就把自己输的满身债务,光艺也就因为他烂赌削了他的权,于是他就出来成立了【新艺制片】,但是这个人嘛,天才归天才,但是烂赌啊,新公司也很快就扑街了,此后他堵上一切去拍了《大马戏团》,还是扑街了,于是就越赌越烂,越烂越赌,为了还赌债,他就把自己卖身给了邵氏。


不过他进了邵氏之后,天才之名已经不在,只能说赌博害人。


也就是在1965年电懋停止制片,邵氏吸纳了很多电懋的人才,比如罗维就是从电懋去到邵氏的,然后光艺又削了秦剑,所以当时邵氏拿下了很多市场份额。




然后我们另外找个切入点,说说【邵氏出品】的风月片。


和日本因进口电影打击才转战“粉红电影”(详见《粉红电影大挑战|《午夜凶铃》的导演也在ghs?》)不同,实际上【邵氏兄弟】早在1965年之后可以说是东南亚电影市场的一霸,也可以说是当时香港电影的半壁江山。


因为当时的邵氏开始涉足电视台行业,草创TVB,还要开创了艺人训练班,就连港姐选举也是邵氏提出来的,同时文有【李翰祥】,武侠片更不用说,现成的导演班底一堆,所以当时的邵氏,有自己的人才发掘渠道,有自己的影城,有自己的制作班底,有自己的院线,一条龙的产业,为什么邵氏还要涉足风月片呢?



这又要说回60年代的日本电影界,当时的日本电影遭受到了进口电影的冲击,本土电影的票房不断滑坡,由此有些人就开始了小成本电影的制作,而这些制作中又有一大部分是粉红电影和恐怖电影,其实还是粉红电影居多。


而这些粉红电影,在日本本土本身属于是不能上院线的,他们如何赚钱呢?那就是把电影卖到其他地区,那其他地区也有邵氏的市场啊,而这些电影嘛,当时是没有“SQ概念的”,突然一出现可不就是“兄弟之间的定情信物”。


那邵氏它又是个主商业的公司,就比如【李翰祥】他其实是个文青,但是邵氏一直都让他拍商业片,不支持他搞文艺,这也是后来【李翰祥】离开邵氏的因素之一,因为邵氏是商人,很重视票房,你想表达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想看什么。


而且邵氏本身在50年代也一直在学习日本电影,60年代的邵氏有得是钱,而日本那些导演因为市场不佳,没什么活干,然后邵氏就给活了,引进了很多日本电影的人才,这其中有动作片人才,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做粉红电影的理念,毕竟上世纪60年代,世界各地由于性解放运动,出现了不少尺度大的电影,这股风气当时也刮到了邵氏。


1967年开始,便有了日本电影人来邵氏打工的现象,比如《飞天女郎》,就是中平康在邵氏的初体验,不过他在邵氏不叫中平康,给自己搞了个艺名叫【杨树希】



当时来邵氏混饭吃的日本电影制作人是蛮多的,像【村山三男】改名叫【穆时杰】,【古川卓巳】给自己取了个名叫【戴高乐】,除了导演之外,很多摄影师、制作人才也是日本引进的,比如【贺兰山】,实际上就是日本摄影师【西本正】,唯一用真名的,好像只有【井上梅次】,而他给邵氏制作的电影,部部都是吸金利器。


但是当时邵氏虽然引进日本人才,但是到了70年代开始,就开始转为邵氏自己培养,原因也比较复杂,首先是很多日本导演有个坏习惯,一碗饭分成两碗吃,到了邵氏之后,直接把自己在日本拍的电影拿来改改就在邵氏重新拍一遍,改个名字自己炒自己,而当时日本的粉红电影,剧情也就那样,大部分就那么几十分钟,改成邵氏的两小时长剧,就出现了不少摆烂的。


另一方面就是,邵氏也不想自己制作的电影有太多日本的元素,一开始找这些人来就是准备偷师的,所以到了70年代,邵氏也培养出了自己的导演,比如说【楚原】,他专攻动作片,1972年的《爱奴》可以说是推开了邵氏风月电影的新大门,将武侠电影结合风花雪月,邵氏出品必属精品。


又比如王风、吕奇等等,都是70年代起来的导演,当然也不止这些,脱离于风月之外,邵氏培养出了华山、鲍学礼、桂治洪、蓝乃才、刘观伟等港片制作人才。



所以上世纪70年代,邵氏和日活还蛮相似的,日活是日子过不下去了转粉红市场,将小导演培养起来,而邵氏是财大气粗,找来日本电影人,再把本土导演培养起来。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位导演不得不提,他就是【李翰祥】



【李翰祥】可以说是【邵氏电影】的奠基人之一,给邵氏创造了很可观的票房,早在70年代之前,【李翰祥】拍的电影都是偏文戏,像《梁祝》啊,《销魂玉》啊,《倩女幽魂》啊之类的,偏文戏的商业片,而且他本身也比较文人风格,在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电影市场,他算是举足轻重的一位,之后跟邵氏割席的过程我们就不说了,B站已经有人做过了,我们就说割席之后的事情。


【李翰祥】和邵氏割席之后,在嘉禾也混得不咋地,在嘉禾给他开的空头支票后就去到了台湾创业,结果也是失败了,失败的因素比较多,60年代末期,文戏式微了,武侠风开始盛行,武打片当红,电影市场一片的动作和喜剧片,离开邵氏后,【李翰祥】估计当时在这种市场热点转变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上文提到的秦剑也是如此,动作片和喜剧片的红利期来了,热点难以对抗。


而邵氏又是很商人的商人,他们拍电影就是为了赚钱,【李翰祥】在台湾失利之后,【邵逸夫】又向他递出了橄榄枝,当时落魄的【李翰祥】也确实需要养家糊口,但是文戏已经失去了红利,【李翰祥】要商业,也就转投了风月片。



再于是也就有了70年代那个拍出了《风月奇谭》、《金瓶双艳》、《风流韵事》、《军阀趣史》、《拈花惹草》等佳片的【李翰祥】


实际上在上世纪70年代,风月片只是邵氏电影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又代表吧邵氏的70年代的一种盛况,在那个阶段,风月片确实也是叫好又叫座的电影。



而70年代的邵氏,也可说在香港电影中称王称霸,甚至其威名到八十年代都留有余温,那为什么到了八十年代之后,邵氏很少再出风月片了呢?

其实不止是风月片,到了八十年代后,邵氏电影逐渐步入了暮气。


这就要说邵氏的一个缺点:抠


拍电影抠,对功臣也抠,而且长时间的称霸也让邵氏有些膨胀,上世纪60年代由于电懋管理层的意外,邵氏一夜之间就成了香港扛把子,他们不断的发展,没有对手,因为没有对手所以没什么竞争,别人在邵氏的地盘也撬不动邵氏,这家公司其实有着很好的开头,如果好好发育说不定可以成为亚洲电影的输出主力,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邵氏兄弟商人出身,某些方面显得过于计较。



比如说1966年,导演【胡金铨】离开邵氏,其实冲突点就是钱,【胡金铨】1953年进了邵氏,到1966年离开,愣是没拍出自己想拍的电影,为什么呢?因为电影预算卡得很死,老板不支持他的梦想啊。


而且【胡金铨】虽然有个“邵氏四大名导”的头衔,但是待遇也就那样,可以说邵氏当时给大家的薪水,也就那样,比如胡金铨拍完了【大醉侠】,结果这片火了,票房赚翻了,但是胡金铨没得到邵氏的奖励,也没分红,所以1966年离开邵氏,只能说心灰意冷,人转眼被联邦影业挖了墙角,拍了部《龙门客栈》,又是大卖,但邵氏这时候就出来了,把联邦影业给告了,说胡金铨跟我合约还没结束你就让我的人给你拍电影,得交版权,联邦影业只能给版权,为了追回损失他们又克扣了胡金铨的分红,这事搞得胡金铨就很不爽邵氏和联邦。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邵氏最不合适的抠应该是对【邹文怀】的抠,邹文怀1957年就被邵逸夫挖来共同创业了,一起打江山,结果邵逸夫娶了方逸华,人方逸华直接拿股权,然后就开始削邹文怀的权,你能做的我也能做,做不做得好先不说,反正我就是要做。



这邹文怀能忍?我邹文怀在邵氏这十几年,就落了个打工仔兼工具人?这邵氏不待也罢!


1970年,邹文怀就带着邵氏一批早有怨言的骨干成员离开了邵氏,这时候那些资本方一看,机会不就来了嘛,纷纷给邹文怀投资,国泰不是不做制片了吗?制片厂不要了是吧?便宜卖给我。


所以很快的邹文怀就创立了【嘉禾】,邵氏往后十几年的对手正式诞生。


嘉禾的成立带走了邵氏不少人才,也确实是邵氏给的钱太少,以前没啥竞争对手,演员也不敢说什么,现在嘉禾拉了一大波投资,又是老熟人又是资本方,给的钱又多,也就开始往邵氏挖人,不过这时候的邵氏还是很膨胀的,并不把嘉禾当对手。



举个简单的例子,1970年嘉禾打算去美国请李小龙拍戏,邵氏听到消息后哈哈一笑也去找李小龙,李小龙说一部1万美金片酬就行,邵氏挖挖鼻子,心里想着你怕不是在想momo酱,直接撂了句:2500美金,爱要不要。


一旁的嘉禾就乐坏了,1.5万美金两部+票房分红,小龙我这欢迎你。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就不难猜了:

嘉禾那金灿灿的小锄头挖哈哈啊挖哈哈,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刘家良?挖!王羽?挖!陈惠敏打拳赢了?要!

原本在邵氏当武术指导的【洪金宝】,也去了嘉禾,然后才开始演戏。




这事整的,就是个大写的作,邵氏在“错过李小龙”之后,又错过了许氏兄弟,原本许氏兄弟在邵氏做得好好的,但他们有梦想要实现,兴匆匆的拿着剧本找老板,结果老板觉得你是真敢想啊,于是嘉禾又来了,许冠杰带着一帮兄弟去了嘉禾,最后还拿了嘉禾的投资成立了许氏电影公司。


反观邵氏呢,只能说,培养起了很多人才,也错失了很多人才。


1973年,天妒英才,李小龙意外的离开了,这时候的嘉禾痛失了李小龙,而邵氏呢,大老板积极的打造起了TVB的艺人训练班,发哥、达哥这些人就是这么培养来的,同时香港小姐也办的风风光光,赵雅芝、狄波拉这些女神也未来可期,嘉禾这边就有压力了啊,咋办呢?


洪金宝就站到台前扛起了嘉禾的摄影机开始了功夫导演之路,74年邵氏又送来了许氏兄弟,然后75年,香港又出了个新的电视台——佳视。


这样的背景之下呢,邵氏其实应该要感觉有点压力的,不过当时还是影视业巨头的邵氏可能真没什么危机意识,因为我们是站在历史的上帝视角去看待过去的竞争,而当时所处年代中的邵氏,它真的是一个扛把子,且上世纪70年代,各种各样的电影公司成立了不少,规模都不大,所以邵氏估计没想过未来会不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被后来者给赶超。


1976年的时候,有个叫【元楼】的小伙子,在邵氏里当了几年的武替和龙套,结果就是不红,在邵氏的收入也就那样,正想着转行呢,罗维(1970年和邹文怀出走邵氏成立了嘉禾,1975年出来单干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就看中了【元楼】,直接给他一个机会,让他演了《风雨双流星》,不过这部电影还是很遗憾的没能让元楼火起来。


【元楼】虽然当时没红起来,但也展现出了不俗的武术功底,这时候呢,在邵氏打工的曾志伟就把他约来见邵总,实际上当时的邵氏不能说缺打星,邵总也没给元楼机会。


不过元楼后来还是遇到了自己的机会,在电影圈里沉浮了两年,改了个名字叫【成龙】,凭借着《蛇形刁手》打出了自己的风格,之后的《蛇鹤八步》和《醉拳》更是经典武打动作片,这时候龙叔的身价就飚了,原本3000块的片酬,嘉禾直接开口就是100万,跟我混。


不过这事后面挺麻烦的,毕竟当时各公司给不火的演员的合约嘛~~上文说的胡金铨导演遭遇的事情在其他人身上也不难见到,比如说在邵氏的《独臂刀》王羽,之后去嘉禾与日本大映拍了《独臂刀大战盲侠客》,也是因为版权问题弄得很复杂,龙叔也遭遇过这种事情,一直到1979年,龙叔才正式加入嘉禾,成为了嘉禾的打星。


至于邵氏嘛......我也不知道他们看到龙叔的成功之后悔不悔,1977年邵氏至少还有一部《多情剑客无情剑》拿得出手,1978年之后的邵氏在电影市场上已经有点节节败退了,除了竞争对手变多,以及嘉禾的势大之外,也有一些其他因素



当时邵氏的商业重心更侧重于电视台,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70年代电视虽然稀罕,但是也成了大众为数不多的媒介之一,那时候电脑还未普及,没有互联网的概念,也没有卫星电视的概念,有线电视已经是很高端的东西了,所以做电视台嘛,就像是未来的风口,将来电视机一定会走进千家万户。


再于是,70年代末期的邵氏更侧重于电视台的打造,到了1980年,邵总的工作重心基本上都在TVB上了,而邵氏电影呢,也不是不拍,但是竞争大了,而且其他对手也都起来了,像【嘉宝电影公司】、【新艺城电影公司】等等,而1980年TVB一部《上海滩》那可是收视神话,邵总也就主做电视台,当然也不是说就不管邵氏电影了,就是没那么上心了。


80年代后,TVB在香港一家独大,像发哥啊,朝伟哥啊,星爷啊,华哥啊等等等都是TVB训练班出来的苗子,至于港姐那就更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了,但是~~薪资待遇嘛.....还是老问题,抠


而邵氏电影呢,也是一个问题:抠


竞争对手多了,你给演员还是这片酬,隔壁家的配角都把我馋哭了,而且当时也不像现在说什么主演能拿百分多少的片酬,当时主演和配角片酬相差不是太大,也就让邵氏电影在人才流失的同时,剩下的人有了摆烂的心思,我多演几个配角不香吗?


随着邵总的重心都给了TVB,邵氏电影在80年代也就开始逐渐的滑坡,产量也下降了,到了1985年,邵氏电影也差不多就到了末期了。



1985年的一部《唐朝豪放女》,也就成了我印象中的最后一部邵氏风月精品,至于院线电影,原谅我一部都没记住,一直到1987年,邵氏都没再出什么让我印象深刻的电影,那一年,邵氏电影也就暂时停产了。


当然这个停产只是暂时的,此后的十几年间邵氏也没有倒下,陆陆续续也发了几部电影出来,就是没打出太响的名号,虽然很多人会说邵氏电影止步于80年,但实际上邵氏电影并没有说就此倒下,只是说他存在感没以前那么高了。


然后2011年的时候,邵氏电影实际上又卷土重来了,此后也投产了不少我们耳熟能详的电影,比如《我爱HK》、《宝贝当家》、《使徒行者》、《肥龙过江》



而这个时候的邵氏,不再是作为制作公司,而是以投产者的身份去投资电影,并且这个邵氏,也不再是邵逸夫的邵氏。


其实早在2009年邵氏进行了股份私有化之后股权架构就开始变动了,2011年无线(TVB)的最大股东就易主了,然后又拆分出了新的邵氏公司,所以严格来说现在的邵氏和之前的邵氏兄弟公司有点关系,但也不是说纠葛得特别深的关系。



最后呢,我实际上也不知道这篇到底做了个啥内容,原本我是想说,邵氏不仅仅只有风月片,不能用风月片去概括邵氏,实际上邵氏为后来的香港电影提供了非常多的人才,包括向华强也是先从邵氏做起的,正如天下武功出少林,港片明星则是出自邵氏,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邵氏出品了非常多经典的电影,也为后来的香港电影做了很大的贡献,输出了很多的人才。


同时呢,邵逸夫先生,虽然我说邵氏抠,但邵逸夫某些方面非常的大气,他给很多地方捐建了逸夫楼和逸夫医院,他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事业,也为慈善和教育、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份情,这份功绩是抹不去的,他有商人的经商之道,但同样的,他的人情也遍布了非常非常多的地方


天下武功出少林,港片明星出邵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