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陆儒德:庆祝“航海日”历数大连对航海的贡献

2023-07-10 12:16 作者:融中心  | 我要投稿

(中国时事新闻网栏目副主任、人民交通杂志社发行专员张添强)

航海日由来:2005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准每年的7月11日为中国“航海日”,这是我国航海领域唯一的国家法定节日,一直在全国各地、各行业展开系列活动,在国内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中国航海日会徽

2009年,大连市承办中国航海日主会场,由一级导演杨道立担任总策划、总编导、总指挥,不仅主会场和晚会气势恢宏、精彩纷呈,注入了大量文化元素,而且将大会延伸到海边,让广大民众感受到航海的魅力,获得了“组委会”高度评价:“整个航海日庆祝活动以深入的社会宣传、广泛的群众参与、精彩的组织活动,成为历届航海日活动中成功的典范。”大会发表了首个《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海洋科普图书《大海告诉你》、第一部电视专题片《航海兴邦》等文化精品。通过航海日活动,弘扬航海精神,丰富航海文化,增强海洋意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航海日会徽飘扬在大连海域

2009年“航海日”万众市民在星海广场观看水上表演

发表第一个《中国航海日大连宣言》

《大海告诉你》荣获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

大连出版社责任编辑卢锋(左)和作者

一.“北方海上丝路”的重要枢纽

大连濒临黄、渤两海,海岸线长、曲折多湾,沿海港口密布。由于战略位置重要,海上交通发达,是古人类沿海漂航前进的重要航线,形成了“北方海上丝路”的枢纽港,对发展海外交通贸易发挥着重要作用,沉淀着古老的海洋文化。

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百越文化从山东半岛跨海传播至大连,遗留下大量贝丘遗址、古代汉墓,佐证辽东半岛与胶东半岛之间贸易、文化交往繁盛。向海而生的大连先民进而开拓了从大连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一条相对固定的海上通道,形成了一条连通渤海、东海沿岸与东亚之间的“北方海上丝路”。

两汉及三国时期的沿海航线图

中国沿海先民滨海而居,是善于海上活动的民族,自古以来便进行“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漂风,去则难从”的海上生活。在大长山岛的马石贝丘中出土的新乐文化蓖纹陶器是6600年前的遗物,留存了龙山、百越文化由北向南沿海漂航的足迹。

距今约3000年左右的大连湾大嘴子遗址出土的碳化稻谷,佐证了日本栽培水稻技术是从胶东半岛经过辽东半岛、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九州,证实了数千年连接中、日、朝、韩的“北方海上丝路”的延续性,记载着4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

唐代杜甫的《后出塞》写道:“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元人王懋德的“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都生动地描绘了当年万船扬帆渤海地区,将江浙一带的粳稻转运到辽宁、大直沽的漕运景象。

大连西连渤海,东通日、韩,在“北方海上丝路”中起着交通枢纽的作用,既是通往东北亚的要冲,也在海上丝路交流与传播中得到提升,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催生了仅次与上海港的“北方第一大港”,繁荣了大连港城融合发展的海洋文化。

! 图片上传失败:上传文件大小不能超过6M!

老港区百年灯塔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

经历现代城市区域功能转换,老港区发生了巨大变化。东港沿岸高楼林立、风光旖旎,散发着浓烈的现代气息,虽然海面不见当年巨轮穿梭、百船锚泊等待进港的繁荣场景。但始建于1912年、1913年的防波堤上的百年老灯塔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缩影,承载着大连市“由海而生,因港而兴”的港城融合发展的历史,记载着一幕幕浪涛中时隐时现的历史篇章。我们记忆老码头的历史变迁、沧桑岁月,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老码头钢铁脊梁精神,激励对海洋事业的不断创新,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大连是北方著名大港,许多航海家的向往之地,纷纷选择从大连启航走向世界,誉为“首位只身孤帆环球航海家”的美籍华人翁以煊、“中国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第一人”翟墨同作者相聚大连港,一起为帆船环球航海爱好者启航送行,并热情会见青少年,讲解航海故事,传承航海精神与航海传统。

帆船环球航海家翁以煊、翟墨和作者亲切相聚大连港

老航海家陆儒德、翁以煊、翟墨和大连海事大学王祖温校长会少年航海爱好者

当前,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复兴古老的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也为大连城市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

二.高等航海教育先河和中国“航海家的摇篮”

航海教育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闪光点,清朝创办船政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具有开拓意义,培养了一大批叱咤军事、政坛、学界的风云人物。毛泽东曾高度评价:“1866年马尾船政学堂开办以来,中国算是有了现代海军、近代海军,这个学校出了许多人才,光是海军提督、海军司令就出了好几个。”

在中国教育史上,海军学校成为培养人才的嚆矢。在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张学良主管“东北航警学校”(葫芦岛航警学校),担任学校的监督。新中国建国前夕,张学思受命创建了“大连海军学校””,张氏兄弟创办海军学校成为历史佳话。

张学良签发的毕业证书

1927年,北洋政府沈鸿烈在哈尔滨创办了“东北商船学校”,开创高等航海教育先河。其名为商船学校,实际上是海军学校,学生具有军籍,毕业即可授予海军少尉。1947年5月改名为“国立辽海商船专科学校”,1950年2月迁校至大连,改名为“东北航海专科学校”,1951年4月更名为“东北航海学院”。

东北商校学生进行海上实习

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瞻望中国必然走向世界海洋,必须有强大海军来保驾护航。在1949年渡江战役中授命张学思创筹建海军学校,着手培养现化代航海人才。1949年11月22日,毛泽东主席批准在大连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任命萧劲光为校长兼政委,张学思为副校长兼副政委。1986年,大连海校更名为“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张学思校长检阅学员队列训练

张学思驾驶小艇陪同周总理视察舰艇学院水上训练场

大连海校建校 70多年来,共为人民海军培养输送了5万余名军政指挥军官。其中,曽在该校工作和学习过的萧劲光大将和刘华清、吴胜利、沈金龙、董军等4位上将先后担任了海军司令员,出自大连海校的海军副司令员、参谋长、舰队和战区司令员、政委有数十位,担任各级指挥员的将军达数百位,当今海军水面舰艇部队80%以上的舰长均毕业于大连舰艇学院。

毕业学员黄克强、陈伟文在战斗中担任海上编队指挥员,指挥西沙、南沙海战,为反对外国入侵、捍卫国家主权建立了卓越功勋,扬志亮、张毓清等在战斗中英勇负伤荣立一、二等战功,为海军作出了突出贡献。

海战一等功臣杨志良中将看望退休指挥员陈伟文将军

1989年,原大连舰院副院长、时任北海舰队司令员马辛春中将率领“郑和”号远洋训练舰访问美国珍珠港,开启了中美海军交流,被称为“中美海军‘跨越大洋的握手”。美军太平洋舰队按夏威夷迎接贵宾的习俗,派专人在“郑和”舰舰首挂上了大型花环。郑和”舰在美军驱逐舰引导下缓缓进港,第一次靠泊上美军码头,在欢快的迎宾曲中,马辛春中将在美方杰克迈亚上将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双方分别致辞,是一次开拓性的军事外交。

大连舰院远洋训练舰“郑和”号访问美军珍珠港

夏威夷侨胞欢迎“郑和“舰访问珍珠港

在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中,毕业学员赵国臣担任考察编队副总指挥、海军“J121”船总指挥、张志挺担任“向阳红10”号船长,双双荣立一等功。

海军舰长严俊华、傅永生担任第一批“远望”号船长、教练船长,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连舰艇学院是实至名归的“海军将军的摇篮”。

赵国臣(左3)、张志挺(右3)在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出征仪式上

1953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将东北航海学院、上海航务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3校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成为我国惟一的高等航海学府,是交通运输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4年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大连海事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各类高级专业人才10万余名。其中,培养出了全球唯一的“励志航海,终身不嫁”, 从事航海事业的女轮机长王亚夫,在风浪中度过了36年,获得中国航海终身成就荣誉称号,成为航海人的学习榜样。钱永昌、林祖乙等优秀学子,成为新中国第一批远洋船长,驾驶巨轮开辟了通向世界的海上航线,长期担任交通部部长、副部长,为促进我国航运事业发展,建设成为世界航运强国作出了杰出贡献。

大连海洋大学是培养是“远洋捕捞人才”的高等学府,涌现出大量水产行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对发展中国远洋水产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大连地区的航海教育全面、先进,为海军、航运和水产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航海家的摇篮”。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建敏接见“航海终身贡献奖”人员

2008年,中国航海日“组委会”表彰为中国航海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老功臣,授权交通运输部、中国海员工会、国家海洋局、海军等系统推荐和组织各领域专家评议,授予12位“航海终身贡献奖”。其中大连籍和在大连工作过的有沈闻孙、张毅、魏文良、张志挺、陆儒德等5位,表达大连航海人在不同领域岗位上努力奋斗,各自做成了突出成绩。

三,大连舰船驶向世界,誉为“现代舰船之家”

南有“江南”,北有“大船”,这是中国造船工业的战略布局。1898年创建的大连造船厂(今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大船”)是我国北方规模最大、建造产品最全、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船舶总装厂,在中国船舶工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8年,重工业部部长何长工带着周恩来总理指示,向大连市领导和大连造船厂原宪千厂长交代了由大连造船厂建造“567”型万吨远洋货船和自行设计建造军用舰船,这是大连市和大连造船人开创中国造船史新的一页的光荣任务。

“大船”历史上只有建造五千吨船的经验,一步迈上建造万吨远洋货船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原宪千厂长带领厂领导、技术员和工人住进工厂,在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勒紧裤日夜奋战,大胆技术革新,采用“三岛式”合拢新工艺,创造了同类船舶船台最短周期58天的新记录,各种性能符合设计要求,达到世界上同类船舶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船舶制造水平的飞跃。“大船人”涌溢着眼泪把“跃进”号迎下了船台,又在欢乐的锣鼓声中把巨轮送离船厂,交付给中国远洋运输公司。

我国首艘国产万吨货船“跃进”号下水典礼

正当全国人民企盼“跃进”号顺利到达日本的消息时,传来了该轮在公海上触礁沉没的噩耗。“大船人”忍住“跃进”沉沒的悲痛,更加努力拼搏,提前将“跃进”的姐妹船“红旗”号迎下了船台。1965年8月31日,“红旗”轮从青岛启驶向日本港口,9月2日,“红旗”号驶过世界最窄的日本关门海峡,安全达了门司港,完成了“跃进”号未能实现的“处女航”,受到日本各界的热烈欢迎和赞扬,也洗刷了因“跃进”号沉没而造成的不良国际影响。

“红旗”轮首航抵达日本门司港

当“红旗”轮驶返大连港,作者专程拜访了从大连市副市长岗位退休的原宪千老厂长,向他介绍“红旗”号在航行安全、装卸作业和船舶管理各方面均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时,老厂长眼睛闪亮,深情感叹:“国家不仅要造出大船,更要精心驾驶、科学管理好大船啊!”

作者向原宪千老厂长汇报“红旗”轮航行情况

上世纪50年代,“大船”人开创了建造万吨级远洋货船的历史;60年代,开启了自行设计、建造1.5万级的油轮等专用途船。70年代,设计建造了1.2万吨重吊大仓口远洋货船。80年代开始,建造十万吨级的穿梭油轮、化学品/成品油轮和多用途集装箱货船,达到了国际船舶制造先进水平。

同时,“大船”人建造了第一艘常规动力弹道导弹潜艇,为我国制造战略威慑力量的弹道导弹潜艇奠定了基础。在70年代建造了“051型”驱逐舰、万吨级远洋油水/干货补给舰。80年代陆续进行了“051型”驱逐舰的现代化升级改装,为后续制造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万吨驱逐舰积累了可贵经验。

国产万吨大型驱逐舰

2012年,“大船”续建原苏联未完成的“瓦良格”号、改建成为“辽宁”号航母。2013年,我国自行研发了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号,于2019年建成交付海军使用。由此结束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中唯独中国沒有航母的历史,中国海军进入了航母新时代。

中国海军实现航母大国的历史跨越

中国正在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海洋拥有广泛的海洋权益,对海军具有持久的功能需求。“大船”建造的商船、军舰将源源不断驶往大洋、走进深蓝,以有效慑止敌人侵略,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并遵循联合国选章宗旨、维护世界海洋和平。由于新中国大部分军舰出自该厂,故大连造船厂又有“现代舰船之家”的誉称。

作者陆儒德(左)与公益记者张添强(右)

(说明:文图由受访者陆儒德教授提供)


陆儒德:庆祝“航海日”历数大连对航海的贡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