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银行:左手进钱,右手出钱

讲完了证券,下面的部分来讲一下银行。银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经常接触到的,也是我们做投资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整个投资市场中的中坚力量。
以前很多人都把钱存在银行里面吃利息,我们的父母辈以及爷爷辈的人都是这么干的,但是现在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几乎很少是把钱存在银行,在银行里面也就开个户,每次钱一到银行也是很快就转走了,转到不同的投资市场中去,因此这也导致了银行之间的“吸储大战”——银行间为了吸纳储户的存款而掀起的斗争。
银行的运作逻辑就像我标题中说的一样——左手进钱,右手出钱,银行赚的是这个一进一出的利息差,不要小看这个利息差,可能就一点点,总量一多也是相当庞大的,银行在中国也是最赚钱的投资市场,像工商银行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了中国最赚钱的公司。
不过,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的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的增强,银行的日子也开始不好过了,因为银行严重缺钱,也闹起了钱荒。以前去银行存钱,工作人员都没有什么好脸色的,现在银行的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因为服务意识需要转变了,要想多弄点存款进来,不搞好服务,更加没人去存钱给银行。
可能很多人会疑问,怎么连一向财大气粗的银行也会缺钱?确实如此,自从中国变成了一个人人都在谈论投资的国度,银行的日子就开始不好过了。不过这也是好事,银行之间存在直接的竞争也是符合市场经济价值观的,美国的银行也都是竞争的头破血流的。不过美国的银行跟中国的不一样,美国的银行都是私人的,包括美联储。
银行如果没钱了,或者社会普遍对于资金有需求,怎么办?央行会出手,2018年6月底,为了应对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央行降低了0.5%的存款准备金率,一下子就释放出了7000亿的流动性,这大大缓解了银行对资金的需求,银行的钱池子也一下子满了许多,可以放到很多地方去,利好股市、楼市以及实体经济。
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存款准备金率,就是银行存款中的一部分必须存入央行作为风险准备金,这个部分跟总存款的比值就是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假如银行每100元存款中,有15元必须存入央行作为风险准备金,那么这个存款准备金率就是15%。假如某银行有10亿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15%,那么这个10亿存款中1.5亿必须存在央行这里,结果银行只能动用8.5亿,如果这个存款准备金率下调0.5个点,变成14.5%,那么这个银行就释放出了500万的流动性资金,可以自己用了——这就好比银行是水管,央行是水龙头,央行可以随时拧紧、拧松,来控制货币水管出水量的多少。
银行闹钱荒,还与现在的CPI(物价指数)持续升高有关,因为通胀率的增加,钱如果存在银行是在不断贬值的,现在的人都变聪明了,不会再傻傻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都拿去投资了,投资各种证券、黄金、基金等等,这样很多银行会被搬空,任你笑脸迎人,也无人去存款。这使得很多商业银行不惜一切手段招揽储蓄,这就造成了所谓的银行间的“吸储大战”。
即使再没钱,但银行还是很乐意把钱贷出去的,因为银行需要赚这个利差。很多的投资人在做投资的时候,因为缺乏资金,或者资金想在大一点,就找到银行进行贷款。贷款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商业信用贷款,利息可能高点,借给你的金额可能也不多;再有抵押贷款,如果你有房屋,就可以抵押给银行进行贷款,一般而言,法定的贷款利率是固定的,但通常都会上浮,抵押贷款的利息比信用贷款少一些,可以贷款的金额按照房屋的估值,通常也能贷到估值的6-7成左右。
上面就是我所阐述的银行运作逻辑,我们想通过投资赚到收益,不管我们是不是跟银行打交道,仍然要熟悉银行的运作模式,因为银行在整个投资市场中作为一个枢纽——就好比我们是投资股票,但是在证券公司开户后,我们的证券账户还是要绑定银行卡,而这个投资股票的钱还是要通过银行进进出出。
我们在投资的时候,也可以查看一些银行的金融政策,来给我们的投资作为借鉴和指导,就像我上面说的2018年6月底央行给银行降存款准备金率,一下子释放出来7000亿的社会流动资金,这些资金必然会有一部分流向整个资本市场,不管是对股市,还是期货市场、楼市、实体经济等等,都是利好消息。有了这些利好消息,可以让投资交易更加具有可操控性和可靠性。
如果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社会的整体流动资金就会变少,就像把水龙头拧紧,那流出来的水流就会变小是一个道理。举这个例子是想告诉大家,在做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基本面的分析,这个基本面就包含了银行的相关政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