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就长寿人生?盘点2021年我国离世的18位高寿院士

2021上半年已经画下句点,而一些曾闪耀的生命却永远留在过去。一到六月,据统计,我国已痛失18位院士,他们中,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更有众多领域的奠基人,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堪称“上天入地”。国士无双,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永被铭记。

图注:2021年离世的18位院士
悲恸之余,这些逝世院士们的高寿程度很难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中国成为第四个金霉素量产国家的沈善炯院士,享年103岁;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吴孟超院士,享年99岁;“九院”元勋、为我国核武器设计作出突出贡献的周毓麟院士,享年98岁……
即使不是年逾百岁,院士们的年龄无一不在80岁高龄之上。这不禁引人深思:学术大佬们如何在繁忙科研工作的同时,拥有一副好身体?他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究竟是天佑栋梁还是另有他因?
出于这些疑问,派派心怀敬意,在广泛查阅、收集了诸位院士的生平事迹后,从中提炼了高寿院士们的相似处,期待能给大家建议或参考。

饮食:热量限制、优化膳食结构
“民以食为天”,学术水平已登峰造极的院士们,依旧十分关注合理、健康的饮食,从中也可见得吃好、吃对的重要性。
我国数学界泰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者王元院士曾经在采访中提及,清淡饮食对老年人尤其重要,吃饭不应过饱,七八分即可;同时,了解自我,根据个体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也非常必要[1]。

英雄所见略同,多年来,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对个人膳食结构也很是在意。
袁老常食用粗粮,家里餐桌上总能见到玉米、红薯的身影;爱吃新鲜蔬菜,油腻的肉类也只是偶尔食用;水果中很喜欢吃山楂[2],口味酸甜之余,还拥有降血脂、助消化、改善肠道能力的妙处[3]。

运动锻炼:生命在于运动
除了饮食要合理,运动锻炼的重要性可也毫不逊色。在翻看院士们的资料时,派派发现,很多院士前辈真可谓运动健将。
以袁隆平院士为例,一年365天,无论风雨,他都坚持每日步行前往试验田,来回能走个4公里左右。稻田劳作之余,袁老还坚持体育锻炼,游泳和排球是他极为喜爱的运动;伴随小提琴悠扬的乐声,和夫人来跳个交谊舞也能令他倍感放松[4]。

图注:袁隆平的体育人生,来源央视专访《面对面》
此外,享有“中国肝胆外科之父”赞誉的吴孟超院士,九旬高龄依然坚守在门诊,每周亲自操刀一例手术,除了要保持“手感”,尽力医治更多病人,吴老还表示“工作能自己稍微活动活动”[5]。
而我国湿地生态学家刘兴土院士也曾笑谈,由于学科性质,生态学家们上山下地、走南闯北是平常事,工作同时还能锻炼身体素质[6]。

精神世界丰富:心有热爱,至死方休
生活中,我们似乎都听过老人们说觉得无事可做,子女也无法常伴左右,感到日子漫长又无趣。相比之下,院士们在暮年依旧生活充实,这或许也是其高寿原因之一。
大多数长寿院士们即使迈入老年,也依旧心系国家未来与研究领域发展,不少还重新投身科研工作一线。
作为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沈忠厚院士在耄耋之年再闯新领域,一门心思一定要攻克超临界相态破岩难题,让井喷事故不再发生[7]。
又比如百岁院士沈善炯教授早年坎坷、历经磨难,然而在年近六旬时,却毅然选择前往美国再度求学。纵然岁月流逝,暮年的他每日想的还是要做好学问[8]。
谈起袁隆平院士,他晚年时候心中所念皆是“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同时,派派还发现,在工作之余,多数院士们都保持终生写作的习惯。如我国射电天文奠基人王绶琯院士,在83岁高龄时还出版了长达212页的个人代表作《塔里窥天》[9];沈善炯院士在前后12年时间里出版了三本自传[10];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谢毓元院士常沉浸于写作中,自得其乐[11]。

心态淡泊:宁静方可致远
最后这点,几乎是所有院士的共同之处,他们多年如一日拥有淡泊的心态与平和的内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甘于奉献。
对待学生,他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对待国家,他们信仰坚定,爱党爱国的心从未改变;但对待自己,不计得失,过不惯奢侈日子,不愿意享受特殊待遇,毕生追求即是:为了国家,为了科学。
尤值一提的是,高寿院士们即使年老,心态仍然十分年轻,并关注青年一代的发展,乐于同年轻人打交道。如王绶琯院士老年时期致力于科普事业,希望“大手拉小手,拉有科学梦想的年轻人一把”[12]。袁隆平院士也常称自己是“80岁的年纪,50岁的身体,永远30岁的心”[13]。

时光派点评
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看尽世间百态、英雄豪杰。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结局都难逃生命的终结。
本期推文中提及的18位院士,无一不是各个领域内为共和国鞠躬尽瘁、奉献终生的功臣,离开这些先辈的努力,今日之中国想再换个天地,难上加难。但当衰老来临,生命去往尽头,我们也还是没能留住他们。
好在,得益于精神世界的充沛,加上规律健康的日常起居,院士们大多高寿,如愿亲眼见到故国焕然一新,拥有了幸福的晚年。他们,成为了天上的星星,永远闪耀,也将永远凝望这片热土。
“假如我能活到200岁,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叶卡捷琳娜二世临终前在病榻上喃喃道。这位推翻丈夫昏庸统治、凭借铁血手腕为后世称道的俄罗斯女帝,亲手锻造出一个盛极一时的战斗民族,堪称一代天骄。
想到女帝的豪言,再对比其离世时67岁的年纪,不禁让人有些唏嘘。若事遂人愿,这位敢作敢当的女性定会将历史整篇改写。
别遗憾,也许就在某个未来,我们终有一天能到达那个永生的乐土,去体验人生更多可能性。在此之前,请别放弃。
—— TIMEPIE ——
不想错过延寿前沿精彩内容?
那就点进时光派主页关注吧!

参考文献
[1] 中科院院士、数学家王元:微笑着和疾病过招. 健康频道_凤凰网. http://fashion.ifeng.com/health/detail_2011_10/28/10227155_0.shtml
[2] 张光茫.(2016).袁隆平的养生之道. 现代养生(17),37. doi:CNKI:SUN:YSXD.0.2016-17-020.
[3] Shoemaker, SaVanna. 9 Impressive Health Benefits of Hawthorn Berry. Healthline, Healthline Media, 26 Aug. 2019, https://www.healthline.com/nutrition/hawthorn-berry-benefits
[4] 90岁袁隆平生日宴上公开养生秘诀. 黑龙江广播电视报, https://www.sohu.com/a/335378181_120044713
[5] 缅怀’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下):再见吴孟超的传奇人生 |《可凡倾听》KEVIN HOURS【东方卫视官方频道】. YouTube, 26 May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Aw6cqgC8Lk
[6] 湿地守望者,他让荒野沼泽化身万顷良田 ———追忆永春籍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兴土. 永春县融媒体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NryqVO4LtGdwLSHosn3NUw
[7]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沈忠厚院士风采展石大开展. 澎湃新闻,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472973
[8] 追思沈善炯院士:唯愿科学在祖国开花、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友服务网, http://alumni.cas.cn/kyws/202105/t20210513_4562305.html
[9] 王绶琯院士:人重才品节 学贵安钻迷.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先生辞世-策划, http://www.stdaily.com/cehua/hlyhsy/2021-01/29/content_1076843.shtml
[10] 金霉素·牛棚·生物固氮:沈善炯传_百度百科.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7%91%E9%9C%89%E7%B4%A0%C2%B7%E7%89%9B%E6%A3%9A%C2%B7%E7%94%9F%E7%89%A9%E5%9B%BA%E6%B0%AE%EF%BC%9A%E6%B2%88%E5%96%84%E7%82%AF%E4%BC%A0
[11] 他曾研发首个被国外公司仿制的中国新药: 谢毓元院士在沪逝世. 浦东发布, 28 Mar. 2021, http://sh.sina.cn/zw/2021-03-30/detail-ikknscsk4479717.d.html
[12] 投身天文七十载的“科学启明星”王绶琯——“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人民日报, https://www.ccdi.gov.cn/lswh/renwu/201907/t20190708_196760.html
[13] [面对面] 谈梦想谈担忧谈身体!央视专访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 信息量有如超级稻|CCTV. YouTube, 7 July 20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WdbDafSU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