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公益性国家公园 全民共享 世代传承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全局性、统领性、标志性的重大制度创新。目前,我国已有10个国家公园试点区,分别是三江源、祁连山、大熊猫、东北虎豹、普达措、神农架、武夷山、钱江源、南山和海南热带雨林,均具有较为突出的国家代表性。
2017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指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坚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理念,以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目标。这就要求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既要保护好园内珍贵的自然遗产,又能够惠及国民,为广大民众带来福祉。
根据上述方案要求,到2020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基本完成,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国家公园总体布局初步形成。到2030年,国家公园体制更加健全,分级统一的管理体制更加完善,保护管理效能明显提高。从已开展的10个试点国家公园来看,各试点区均采取了十分严格的建设举措以保护公园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第一的建设理念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贯彻。然而,如何彰显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建设举措却比较乏力。
据记者了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会议审定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顶层设计,而且还亲自赴三江源、武夷山等国家公园和东洞庭湖、牛背梁、贺兰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视察指导。
8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草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重点要抓好如下工作:要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在总结提炼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理念,提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候选区,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建立起统一规范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还要出台《国家公园法》。同时增强自然公园生态服务功能。完善各类自然公园的功能定位,提升自然公园的生态文化价值,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野外观测、宣教、露营等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场所,提升全民共享体验的质量。”
建立国家公园的目的是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国家公园将坚持世代传承,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遗产。因此,坚持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共享性,为公众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好机会,也是国民福利游憩的最好场所。鼓励公众参与,调动全民积极性,也将更好地激发民众自然保护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刚刚起步,期待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公园的全民公益性,争取早日建成既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公园体制。
注:本文转载自慈善公益网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1553360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