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ight】你要日调夜是吧
关于日调夜的内容想必大家已经见过不少了,不过在小黄灯这里我们还可以展开一些更加有趣的讨论。和模拟“胶片感”一样,要进行日调夜也有若干种特定的元素可以拆分,并逐一去实现出来
手动拉黑 ❌
不同的场景光线环境不同,我们要实现的反差也有不同的需求;那么对曝光的控制就没有太特定的规则去遵循。当然要得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减光”操作,我们都知道现在可以在场景相关的步骤中去线性地降低增益之类的。但要有夜晚的感觉不是一味地拉黑,观众首先就不一定买这个账

咱们大可保留尽量正常的亮度水平,并辅以其他几种特性来实现夜晚所见的观感

冷暖自知
所以日调夜为啥都做成了较冷的色调?
若没有人造光源的对比,自然的光线环境下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的色温,实际测量出的月光甚至会比日光更暖一些

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中,仍有不少光源都偏暖色,像是火光、家中暖黄的夜灯、高压钠灯(路灯)。考虑到不是所有夜戏都是为了让你照镜子,所以首先从美学考虑,人造暖光的衬托下,夜外的部分(例如窗外的景色)就相对更冷了
如果空气没有特别干燥、清澈,尤其是月出时分,月光也会被散射掉不少蓝光出去,让直射的月光更暖。要说冷色光的话,天空就是靠瑞利散射而呈现出蓝紫色,即便夜晚也是如此,月光虽然不亮,但也会散射不少肉眼可以观察到的量

月黑风高
月光有了,地面也会有人和物的投影,而且光的硬度也和日光几乎一样,所以日外拍的素材做成夜戏从光源的角度还是可行的,演员能不能睁开眼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如果地面多少有些额外的光源,那么天空就会显得更黑,要如何把白天的天空压黑,除了(像《NOPE》那样玩红外混拍再)找视效合成,调色要自己干的话当然还是绕不开抠像+蒙版,或者寻求某些插件的帮助

再进一步缩小范围,来到了真·乌漆麻黑的夜,靠调色来创造一个伸手难见五指的Look,但又得能让观众看清,那么我们还得来看看极为昏暗的环境下,我们能看到什么
黑暗骑士崛起
黑暗环境下的暗视觉 Scotopic,就是视锥细胞逐渐失效,视杆细胞占据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眼睛切换到这个模式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暗适应 Dark Adaptation(之前我们不还简单聊到了色度适应 Chromatic Adaptation 来着)。当然切换的过程毕竟不是“啪”地一下不可能很快,这个过程中还会有 中间视觉 Mesopic 阶段;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场景不会是始终暗下去,大家亲测就会发现明视觉 Photopic 中间视觉和暗视觉都会来回混合经历(比如半夜醒来看一眼手机)

在暗适应过程中,能感知色彩的视锥细胞逐渐撑不下去,Mono 模式工作的视杆细胞挑起大梁,那么在暗环境下我们就较难感受到色彩
加点味精
除了简单地去饱和之外,还得有一点点额外的M.S.G.加入才能对味
视杆细胞由于数量有限(甚至不是均匀分布)所以我们感知的分辨率也下降明显。以及,我们还需要考虑神经噪声的影响,大家闭上眼睛看到的不是纯净的黑吧;以及一点点光的量子性(光子可以数个数了!)。画面呈现在大脑里也是有不少噪点的(个人感觉倒不是像以24fps在高速变化



Purkinje Effect
既然是视锥和视杆细胞在交替作用,那么就会存在细胞对光有着不同的响应

单通道的视杆细胞虽然不会给你呈现色彩,但它有自己的响应区间,峰值位于青绿部分,其中对于红-黄部分的响应就很鶸,蓝-绿部分都会好一些。所以红色物体对于视杆来说就比蓝色暗不少,这种红花花变暗,蓝花花变亮的现象就被 Jan Evangelista Purkyně 于1819年半夜遛弯时发现并命名

可以类比黑白摄影中的蓝/绿色滤镜当然此时多半视锥细胞还在工作,颜色多少是可以区分的。结合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在达芬奇里模拟出这个效果了


最终效果,我发现在《北欧人》中呈现的样子竟然还蛮科学的诶


等下,还是没说为什么通常看到的
月光为何呈现冷色
虽然从物理上月光确实比阳光更暖一点,但一个不可忽视的情况就还是此时的 Purkinje 效应
由视杆细胞主导的暗视觉下虽然对冷色响应更佳,但完全的暗视觉,视锥集体下线后,显然会是一个色盲的状态,没有对色彩的感知。此外,月光的强度其实还算尚可,视锥细胞表示「还顶得住」,也就是月光下的视觉通常位于中间视觉状态(通常被认为在0.01 - 5 nit环境下),既对冷色更敏感,也有一定的色彩感知能力,两者共同作用,就得到了月光更冷更蓝的感觉。详细的阐述推荐看看下方的这篇文章


再等下,好像这个 5 nit 有点眼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