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为何“三代而亡”
历史背景:曹魏(220-265年),是曹丕继承曹操基业,代东汉而建立的国家,共历经三代五帝,国祚45年,被西晋取代。因皇室姓曹,又称为曹魏,曹魏自魏明帝曹叡后,连续三位都是没有实权的傀儡少帝,被权臣曹爽、司马氏架空,反观同时代的蜀汉和东吴,虽然都有权臣,但皇帝大都握有实权。那么,是什么导致曹魏“三代而亡”,宗亲凋零的呢?
先天不足的曹魏
汉朝选拔人才主要依靠察举制,靠宗亲朋党推荐,如此一来,下层寒士是很难跨越阶层进入权力中心的。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纲常崩坏,地处四战之地的曹操为积蓄实力,网络人心,选拔人才不看出身,不看品德只看实才(如有杀人做军粮前科的程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家大族的既得利益。
曹丕继位后,迫切的需要取缔汉朝建立新朝,为此向世族做了妥协,保障他们的仕途利益,实行九品中正制,如此一来代汉阻力大大减小,建立曹魏帝国。所谓九品中正制,其实是察举制的延续,本质上选官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世族的手中。
世族能抛弃四百年的汉朝选择站队新生的曹魏,就能为了新的利益抛弃曹魏投入其他利益集团的怀抱,失去了大批的底层士族势力与世族对抗,当出现了新的利益集团时,曹魏就孤立无援了,这是曹魏为了立国做出的妥协所带来的后遗症。

宗亲凋零
曹魏的另一大特色是严防宗亲,在曹魏政坛上唯一接触过权力中枢的近支宗亲就是魏明帝时期的燕王曹宇了,但魏明帝去世后,马上又被排挤出京。曹魏本就是依靠宗族势力所起家,一方面十分信任出身本家的谯沛集团(诸曹夏侯),前期的掌军人物夏侯惇,夏侯渊,曹休,曹真都是代表人物。但由于曹丕曹植曾爆发过继承人之争,使得曹丕对近亲兄弟防范心理十分严重,再有鉴于西汉七国之乱和东汉皇权衰微,天下尚未统一,曹魏的宗室有其名而无其实,经常频繁更换封地,封国还常驻使者监视,实在是高级囚徒而已。当司马家篡权的时候,竟然没有一个曹魏宗室站出来,可见式微到何种地步。

以势治国
曹丕和曹叡在位时,尚能用个人威望压制世族,保持世族和宗室之间的平衡,但曹丕父子二人都短命,曹丕仅活了四十岁,曹叡更是只有三十四岁(一说三十六岁)且所有儿子均夭折,曹叡私心作祟,生怕过继来的儿子将来尊崇私亲,使得他这一脉断绝,不仅生前就给自己拟定了庙号,还择立少帝,设置辅政大臣。但曹叡环顾四周,却发现曹姓宗室竟无一可用之人,反倒是世族人才济济。曹叡临终时朝令夕改,任由孙资、刘放之辈篡改遗诏,大概也是出于此等无奈吧。

司马氏篡权
曹叡一开始选择的辅政大臣名单是曹宇,曹爽,夏侯献,曹肇和秦朗。但是却因宠臣作乱,托孤对象最终成为了曹爽和司马懿。曹爽是前文提到的曹真之子,曹爽此人颇有政治斗争的才能,逐渐将司马懿架空,使得司马懿只能装病避让蛰伏,在此期间,曹爽大权独揽,甚至先帝曹叡的妃嫔都被送到曹爽的府上,而曹爽用人唯亲,志大才疏,朝政被搞得乌烟瘴气,人心尽失。
一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携天子曹芳拜谒曹叡高平陵的时候,在洛阳发动死士进宫控制郭太后发动政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废黜曹爽,曹爽此时手握军权和代表正统大义的皇帝曹芳,并且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出表示效忠,大司农掌握天下军资的调用,粮草问题也已解决。但曹爽平日骄横,已经得罪不少世族,又贪图虚名和富贵,担心在司马懿手中的家人和财产,胜券在握的局势曹爽选择了投降。指洛水为誓的司马懿最终还是以莫须有的罪名灭曹爽三族。至此曹魏的大权逐渐被司马家攫取,皇帝曹芳曾密谋发动政变除掉司马师,但被司马师发现并废黜,转头立了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曹髦不甘为傀儡,发动宫人讨伐司马昭,被司马昭当街刺死,当街杀死天子,这是亘古未闻的丑闻!曹魏在淮南三叛后忠于曹氏的势力被接连清除,已经名存实亡。

三代而亡
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了曹魏三代而亡,曹魏虽然在三国中最为强大,但政局颇不稳定,如果没有合理的制度平息内部的斗争,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曹氏三代的经营,最终给司马家做了嫁衣,令人喟叹。
本期文章结束,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疏漏之处请海涵,感谢大家的观看,谢谢!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