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维说考研】考研结束后,23岁迷茫的你该何去何从?
今天是考完研后的第4天,凌晨2点,考研结束的第74小时,收到几个学员的消息,并没有考完试之前想的那样,从压抑的备考中解放出来。原本想睡到天昏地暗,发现还是早上7点多准时醒了;原本打算会友刷剧开心耍耍,而精神陷入另一种忐忑状态,对未来一种不确定性的焦虑。我自己也是还在睡眠习惯纠正中,这两天大家考试我也很疲惫,为了能尽可能多帮助同学,几个干货的推送,都是搞到凌晨三四点。
考研结束后,我做了个真题分析,同时对押题做了个总结,并没有专业课考试前的疯狂转发,因为我知道推送肯定能押中,对于大家是有帮助的,而这个总结更多是我们自己吹吹牛逼,对于下一届的招生做些宣传,反思命题思路总结做好下届服务,虽然这个押题命中率是有吹牛逼的资本的,但是对于考完试的21届的同学们来说,没有一些意义。华图法硕一路陪考相伴,对于同学们的情况都是比较了解的。
今天有个同学,问我感觉很迷茫,想继续考清华北大法硕,执念很深,又没有经济基础,压力很大,问我怎么办。我前几天跟top2某一所研一到研三的三个年级的辅导员、党建助理等吃饭了解的些情况,加上这几年对周围不同层次学校法硕毕业生的观察。其实总结起来,人生就是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个人与他人之间找到平衡,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契合点。继续坚持梦想可以,毕业两三年最好不要找家里要钱了,同时毕业四五年,就得考虑婚恋问题了。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事情!
同时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可能对大家有些启发,说真的,回顾我自己的成长,对这两个答案很认可。我转载过来:
问题:25 岁做什么,可在 5 年后受益匪浅?
回答1作者:史蒂文
今年正好30岁,从反面回答一下吧,后悔自己25岁时没人告诉我的。
1、25岁时,没人跟我说,知识或者技能这种东西,学到了就跟你一辈子,不管工作或时空跨度多大,新知和技能都能排上用场
2、25岁时,有人跟我说,习惯很重要,但没人跟我说重要到深度影响自己生活、人生选择和生命质量的程度。因为几乎大多数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形形色色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中,比如健身、跑步、阅读、表达、写作、沟通、学习等等,所有影响我们生活工作结果的全是这些习惯。我们养成习惯,然后习惯养成我们。
3、25岁时,没人跟我说,围剿式学习,就是吸星大法,通过观察对方的沟通、演讲、写作方式,从而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学习他们身上最优秀的思维习惯。
4、25岁时,没人跟我说,真诚和诚信有多么重要,真诚是领导力的真谛,诚信是商业的真谛,每个人的年薪、领导能力、商业成就全部都可以从这两个词汇里诠释。
5、25岁时,没人跟我说,父母正在逼近死亡。年轻人可能心里想得更多的是幸福生活,但父母的年纪,他们年龄越大,越要去面临离开这一主题,他们担心被世界抛弃,担心自己在儿女生活中扮演不了什么重要价值,特别渴望回馈、关注和尊重,不管多忙,能多打一个电话就多打一个电话,能多在一起吃顿饭,就多在一起吃顿饭,能满足他们想要的,不管大小,尽量去满足。
6、25岁时,没人跟我说,睡眠其实真正决定了生命的效率。因为睡眠决定着第二天的心情、状态、专注度等,而心情、状态、专注度直接影响结果,我们的现在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这些结果构成的。所以睡个好觉可能是让生活变得更好的最大的捷径。
7、25岁时,没人跟我说,保持自我,并不断变得更好,其实在一段感情里,远比委曲求全,一味地宠溺对方,更重要。保持自我可以测试出和对方是否合拍,不断变得更好,可以让感情更深刻而持久。千万不要因为孤独、无助、父母逼迫、个人面子、焦虑等原因仓促地选择一个人。这个人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对自己施加着无以复加地影响,所以谨慎点,即便单身都比错误好很多。
8、25岁时,没人跟我说,利用所有的感官去体验周遭的世界是那么重要,刻意发现生活的美,发现细微处的不同,会给自己带来很多小惊喜。
>>>>>>>>>>>>
谢谢各位的赞,再补充几条
除了真诚,诚信之外,如果想更有作为,还要有更多的善念、利他心、成全心,本质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所以利他心、善念等才会帮助你构建一个价值网络,让更多人从你这里都能持续取得利益,你也自然能有所收获,从商业模式的定义来讲,即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一点也是成立的,本质上创业的从0到1,从1到1000再到无穷大,就是构建出一个人得利到一群人共同得利的价值网,能席卷整个产业的价值网就会成就一个产业的垄断龙头。
除了好习惯爱学习之外,还要懂得资本的力量,拿更多钱去改善自身的认知环境、生存环境,让自己生活在一个高度竞争高认知的生存环境中,会重新塑造你,能去华为阿里就去华为阿里,能去北上广深就去北上广深(东京柏林巴黎纽约伦敦更好),一定要在人类或者行业之巅寻找机会,才更有可能通过时间的积累让自己的人生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回答2作者:李苦李
25岁那年,我从京东离职,入职百度。
在百度认识了当时的架构师久哥(T9级别),因为他的一番话,彻底改变了我的职业生涯,短短三年的时间,我从一枚普通程序员成长为别人眼中的技术大咖。
当时因为业务需要,也承蒙久哥照顾,他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他问,“如果用5年的时间学习数据库,你能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我说,“应该可以吧” 他说,“你现在25,5年后也才30,30岁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为什么不去做呢?你看看周围有多少30岁的人还一事无成,而那个时候的你已经是数据库专家了。”
当时的我,刚刚进入别人梦寐以求的BAT,处于各种浮躁的时期,虽然每天也在学习,看起来也很努力,但是效果极其有限,今天想学大数据,明天想学云计算,后天又要研究机器学习,心境变化无常,不知道自己未来究竟该是什么样。
如果就这么下去,我也就是在百度熬资历,领工资,混吃等死了。
好在久哥的话点醒了我,不知道别人听了什么感受,我听了以后真如开窍了一般,知道该如何去规划自己的技术路线了。
专研某一个领域,用不了5年,我一定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想明白了就干!
从一本《高性能MySQL》开始,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攻克,每天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之外,就是各种mock数据,性能调优,阅读源码,撸官方文档等等。。
白天有时间在公司学,晚上回家接着搞,每天到凌晨两三点基本是常态,当时为了获得高性能的数据库,尽可能跟生产环境保持一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光在阿里云的投入就有一万多的费用。
为此,女朋友知道后还跟我生气了好久,觉得我si不si傻,竟然能在这个上面花1w多,对于当时的她来说简直不能接受,好在女朋友还算开明,气过之后,看在我那段时间确实努力的份上,而且钱也是花在学习上,也就在我承诺以后绝对注意之后,气才算消了。
付出总是有汇报的,在一年多的钻研之后,我就着手开始把当时项目的整个数据层重构了(这也是最初久哥对我的期待),又经过半年多夜以继日的拼搏之后,整个系统在不增加任何资源的基础之上,负载降低了40%左右,效果极其显著。
这此重构完成以后,我在部门内的影响力开始建立了起来,后来又被借调到兄弟部门,帮助他们做性能优化,系统设计,而且还在百度内部做技术分享,扩大自己在公司内的影响等等。
伴随而来的,就是我个人的收益了,除了技术上的成长,就是收入上的了,工资、年终奖每年递增,最重要的是在百度三年半的时间里,我从T4,连胜三级,离职时已经是T7的level了。这也算是我职业生涯中创造的奇迹了。
因为在百度T7的级别,在打算回西安之后,几乎没怎么费力就拿到了华为的offer,而且待遇比在北京有增无减,算是平稳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过渡了。
说到底我是幸运的,在职业生涯刚开始,就遇到正确的人,学会了正确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每学习一门新的技术,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我都能得心应手。
从入职百度到现在已经有6年有余了,若说对我最大的收益,一个是金钱上的,因为技术的快速成长,让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成功在大城市立足了,有了自己的房子,开着不错的车子;另一个就是让我更加自信了,作为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毕业的程序员,刚毕业的时候,我是不自信的,干什么、说什么都是畏畏缩缩的,现在不一样了,不管是做什么,不管是我会还是不会,我都能从容应对了。
总结一句话:朝着一个目标不断做精深练习,不断犯错,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这种努力给你带来的收获绝对超出你的想象。
人生11条箴言
1、最牛逼的本事就是让自己的本事无与伦比的牛逼。即便是搬砖头,你也要力当肌肉最发达,力量最大的那一个。那么,这个世界总有一块由你做主的地盘。
2、要想不辜负自己的一身才华,一定要懂点手段。只有懂得手段,才能防止被人耍手段。只有防止了被人耍手段,你的才华才可能得到充分释放。所以,你可以不屑使用手段,但是,一定要懂点手段,给自己的才华上个保险杠。
3、对待善良的人,你要更善,对待可恶的人,你要比他更恶,恶到令他发指,颤抖,而不敢对你越雷池一步。这才是对自己,对家人和朋友真正的负责,才是真正的善良。
4、别为了一点小事而跟人斤斤计较,但也不要因为别人说“这是小事,何必计较”就不好意思去跟人计较。凡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底线的事,再小,对你都是大事,必须计较。
5、钱可以大手花,但花在什么地方,却要谨慎考虑。有些地方你花钱越多越富,有些地方你花钱越多越穷。简单来说,脖子以上,钱花得越多越富有;腰带以下钱花得越多,人越倒霉,越穷。
6、别无选择的时候,不做选择,就是最明智的选择。别无选择,意味着你怎么选就怎么错。那不做选择呢,起码起码你还没犯错。
7、没事可以耍耍抖音,但注意别被抖音给耍了。
8、学会点赞是这个时代最简单却最贵重的礼物。看完别人认真、走心、专业的微信文章,知乎文章,随手送个赞,于你虽然只是弹指一瞬间的不起眼,对作者却意味着星火燎原之势的力量。
9、想让别人记住你的好,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事。
10、永远别急于表现自己,因为那样会让别人一眼看穿你的底牌。在牌局中,轻易就让人看穿底牌的人,往往都是被人看不上眼儿的新手、小白角色。不管你是不是真有实力,让人看不出你的实力,本身就是一种实力。这是让人重视你的第1步。
11、跟人交流时,少用“你应该”“你不要”“你必须”,多用“咱们可以”,“我们是不是”,“你看要不要”之类的词汇。前者说得多,朋友迟早走光光,没有人会觉得自己应该被要求被命令。

王晓维老师,毕业于清华法硕,曾任2年清华辅导员,清华本硕,具备高超的应试技巧,备考司考2个月获430分。状元方法论,辅导累计超过20余人录取清华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