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章句下》

《离娄章句下》

译文:
孟子说:“舜出生在诸冯,迁居到负夏,死在鸣条,那么他是东方民族的人。
文王生在岐周,死在毕郢,那么他是西方民族的人。
两地相隔一千多里,时代相差一千多年。他们得志时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几乎一模一样,古代的圣人和后代的圣人,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
拓展:
- 诸冯、负夏、鸣条:这三处地名无考。
- 毕郢:郢在今陕西咸阳东;郢辖于毕。
- 符节:符和节都是古代表示印信之物,一般是剖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无差,以代印信。

译文:
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溱水和洧水。
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拓展:
- 子产 :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
- 溱洧: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密县。
- 十一月 :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 徒杠: 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 舆梁 :能通车马的大桥。

译文:
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子看作自己的手和脚,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自己的腹和心;君主把臣子看作狗和马,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一般的人;君主把臣子看作泥土草芥,那臣子就会把君主看作强盗仇敌。”
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子还得为过去的君主穿孝服;君主要怎样做,臣子才会为他服孝呢?”
孟子说:“忠告接受,建议听从,恩惠落实到老百姓;臣子有缘故不得不离开,君主一定派人引导他离开国境,又先派人到他要去的地方布置一番;离开好几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住房。这个叫作三有礼。这样做,臣子就会为他服孝了。
现在做臣子的,忠告,君主不接受;建议,君主不听从。老百姓也得不到实惠。臣子有缘故不得不离开,那君主还把他绑起来;还到他要去的地方把坏事做绝,叫他走投无路。离开那一天,马上收回他的土地和住房。这个叫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般的旧君,干嘛要为他服孝呢?”

译文:
孟子说:“士人并没犯罪,却被杀掉,那么大夫就可以离去。百姓并没犯罪,却被杀掉,那么士人就可以搬走!”
孟子说:“君主如果仁,没有人不仁;君主如果义,没有人不义。”有德行的人是不干的。”
孟子说:“品质好的人教养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养没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喜欢有好父兄。如果品质好的人不去教养品质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不去教养没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和不好,他们的间距也就近得不能用分寸来计量了。”

译文:
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有了后患,又怎么办呢?”
孟子说:“仲尼不做太过分的事。”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只要义之所在,必定全力以赴。”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是能保持天真纯朴童心的人。”
孟子说:“光能赡养父母,还不足以承担大任务,只有能给他们送终才足以承担大任务。”
拓展:
- 原:“源”的本字,字形像山崖边泉孔中有水涌出;而“源”是“原”的后起加形旁字,类似“暮”与“莫”、“燃”与“然”的关系。

译文:
孟子说:“君子得到高深的造诣,所依循的正确方法,就是要求他自觉地获得。自觉地获得,就能牢固掌握它;牢固掌握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很深,就能左右逢源而取之不尽,所以君子要自觉地获得。”
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孟子说:“拿善来使人服输,没有能使人服输的;拿善来教养人,这才能使天下的人都归服。天下人不心服而能统一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事。”
孟子说:“言之无物,固然不好;但所谓不好的言之有物,说的就是阻碍任用贤者的人。”

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一一填满,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启发,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拓展:
- 徐子 :孟子的学生徐辟。
- 混混 :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
- 侩:四间大沟渠。

译文:
孟子说:“禹厌恶美酒,却喜欢有价值的话。汤秉持中正之道,能破格提拔德才兼备的人。文王总把百姓当作受伤者一样,追求仁义之道又似乎没看到希望。武王不轻慢朝廷之中的近臣,也不遗忘散在四方的远臣。周公想要兼学夏、商、周的君王,来实践禹、汤、文、武的事业;如果有不合当前情状的,便抬着头夜以继日思考;若总算想通了,便坐着等到天亮就马上付诸实施。”
孟子说:“圣王的事迹成为绝响,《诗》也就消亡了;《诗》消亡了,孔子创作的《春秋》便应运而生。〔各国都有叫作‘春秋’的史书,〕晋国的又叫《乘》,楚国的又叫《梼杌》,鲁国的只叫《春秋》,都是一个样:所载之事不过齐桓公、晋文公之类,而其文风不过一般史书的笔法。〔孔子的《春秋》有所不同,〕他说:‘《诗》三百篇所蕴含的褒贬善恶的大义,我私下在《春秋》里借用过了。’”
孟子说:“君子的流风余韵,传了五代便断绝了,小人的流风余韵,传了五代也断绝了。我没有能够成为孔子的学生,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孟子说:“可以拿也可以不拿时,拿了便是对廉洁的伤害;可以给也可以不给时,给了便是对恩惠的滥用;可以死也可以不死时,死了便是对勇德的亵渎。”
拓展:
- 泄:通“媟”(xiè),轻慢,亵渎。
- 《诗》:《诗经》。
- 《乘》,《梼杌》,《春秋》:《春秋》本为各国史书的通名,楚又别名《梼杌》(táo wù),晋又别名《乘》。此处“鲁之《春秋》”,乃鲁国当时史书名,而非孔子所修的《春秋》,只是他所依据的原始资料。
- 孔子《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现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 淑,借为“叔”。
- “可以与”至“死伤勇”:战国之世,士多以一掷千金、轻生重谊为尚,所以孟子以此语诫之。
译文:
逢蒙跟羿学射箭,学得了弄的技巧后,他便想,天下只有羿的箭术比自己强了,于是便杀死了羿。
孟子说:“这事也有羿自己的罪过。”
公明仪说:“羿不该有什么罪过罢。”
孟子说:“罪过不大罢了,怎么能说没有呢?从前郑国派子濯孺子侵入卫国,卫国派庚公之斯追击他。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的病发作了,不能够拿弓,我死定了!’又问给他驾车的人说:‘追我的人是谁呀?’
驾车的人答道:‘是庚公之斯。’
子濯孺子便说: ‘那我不会死了。’
给他驾车的人说:‘庚公之斯是卫国著名的射手,先生反而说不会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子濯孺子说:‘庚公之斯是向尹公之他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向我学的射箭。那尹公之他是个正直的人,他所选择的朋友也一定正直。’
庚公之斯追上来了, 问:‘先生为什么不拿弓呢?’
子濯孺子说:‘今天我疾病发作,不能够拿引’
庆公之斯说:‘我跟尹公之他学射箭,尹公之他又跟您学射箭。我不忍心用您的箭术反过来害您。不过,今天这事是国家的公事,我不敢不做。’于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打了几下, 把箭头敲掉,发了四箭然后就回去了。”
拓展:
- 逢蒙 :羿的学生和家众,后来叛变,帮助寒浞杀了羿。
- 羿:又称后羿,传说是夏代有穷国的君主。
- 公明仪:战国时代人物。自幼有音乐天赋,平日拿筷子敲碗,音调铿锵殊妙。
- 子濯孺子:子濯,复姓。据记载子濯孺子是一位培育射箭高手的老师。
- 虞公: 虞公是春秋时代姬姓的公爵诸侯,是周朝皇室的后裔。

译文:
孟子说:“像西施那么美丽的女子,如果她沾染上污秽恶臭的东西,别人也会捂着鼻子走过去;虽然是一个面貌奇丑的人,如果他斋戒沐浴,也同样可以祭祖上帝。”
孟子说:“天下的人都说万物本性,只要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便行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是为了发挥。我们讨厌聪明,是因为聪明容易让人钻牛角尖。如果聪明人像禹疏导河道让它顺其自然一样,就不必讨厌聪明了。禹治理水患,就是让水的运行,顺着它的本性流向下游,奔腾入海。如果聪明人也都能顺着大自然的法则而行,那就具有大智慧了。天极高,星辰极远,只要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以后一千年的冬至,都可以坐着推算出来。”
拓展:
- 西子:指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这里以她代指美女。
- 恶:这里与“西子”相对,主要指丑陋。
- 如:这一“如”的上下文只有松散的联系,可不译。
- 日至:夏至与冬至,此处指冬至。

译文:
公行子死了儿子,右师去吊唁。
他一进门,就有人上前和他说话;他坐下后,又有人走近他的座位和他说话。孟子不和他说话,他不高兴,说:“各位大夫都和我说话,只有孟子不和我说话,这是怠慢我王哪。”孟子听说了,便说:“依礼节,在朝廷中,谈话不能越位,作揖也不能越过石阶。我依礼而行,子敖却以为我怠慢了他,这不很奇怪吗?”
拓展:
- 公行子:齐国大夫。
- 右师:官名;其人即“盖大夫王”,齐国权臣王驩,字子敖。

译文: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 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拓展:
- 由:通“犹”。

译文:
禹、稷处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几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孔子认为他们贤明。
颜子处在政治昏暗的年代,住在偏远的巷子里,一篮子饭,一瓜瓢水,别人都忍受不了那苦日子,他却不改变自己一贯的快乐,孔子认为他贤良。
孟子说:“禹、稷和颜回的处世之道其实是一样的。禹觉得天下有人遭了水淹,就如同自己淹了他似的;稷觉得天下有人饿着肚子,就如同自己饿了他似的,所以他们拯救百姓才如此急迫。禹、稷和颜子如果互换位置,也都会那样做的。
假若有同住一室的人互相斗殴,我去救他,即使披散着头发,连帽带也不系好去救,都是可以的;如果本乡的邻居在斗殴,也披着头发帽带不系好去救,那就是糊涂了,即使把门关着都是可以的。”

译文:
公都子说:“匡章,全国人都说他不孝,您却同他来往,不但如此,还相当敬重他,请问这是为什么?”
孟子说:“一般人所公认的不孝之事有五件:四肢不勤,对父母的生活不管不顾,是第一个不孝;好下棋喝酒,对父母的生活不管不顾,是第二个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对父母的生活不管不顾,是第三个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蒙受羞辱,是第四个不孝;逞勇敢好打架,以此危及父母,是第五个不孝。
章子在这五项之中占了哪一项呢?那章子,不过是儿子和父亲之间要求做到善而把关系弄僵了而已。
以善相要求,这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之间以善相要求,是最伤感情的事。那章子,难道不想有夫妻母子的团聚吗?就因为得罪了父亲,不能和他亲近,因此把自己的妻室赶了出去;把儿子也赶得远远的,终身不要他们赡养。他觉得不这样做,那罪过可更大了,这就是章子的为人呢。”
拓展:
- 公都子:战国学者,齐国人,孟子的弟子。
- 匡章: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人称章子或者匡子。
- 四支:通“四枝”“四肢”,双手双脚。
- 从:同“纵”,放纵。
- 很:今作“狠”;“很”是本字。

译文:
曾子住在武城时,越国军队来侵犯。
有人便说:“敌寇要来了,何不离开这里呢?”
曾子说:“不要让别人借住在我这里,破坏那些树木。”
敌寇退了,曾子便说:“把我的墙屋修理修理吧,我要回来了。”
敌寇退了,曾子也回来了。他旁边的人说:“武城军民对您是这样地忠诚恭敬,敌人来了,便早早地走开,给百姓做了个坏榜样;敌寇退了,马上回来,这恐怕不可以吧?”
沈犹行说:“这个不是你们所晓得的。从前先生住在我那里,有个名叫负刍的来捣乱,跟随先生的七十个人也都早早地走开了。”
拓展:
- 武城:地名,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 有越寇:越灭吴后,与鲁交界。
- 沈犹行:曾子弟子。
- 负刍:人名;刍,音chú。东汉赵岐说负刍是人名。

译文:
子思住在卫国,齐国军队来侵犯。有人说:“敌人来了,何不走开呢?”
子思说:“如果连我都走开了,君主和谁来守城呢?”
拓展:
- 子思:孔伋,字子思,鲁国人,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孔伋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子,孔子的思想学说再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孟子求学于子思的门人,《孟子题辞》则称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译文:
孟子说:“曾子、子思其实殊途同归。曾子是老师,是前辈;子思是臣子,是小官。曾子、子思如果互换位置,他们也会像对方那样做的。”
拓展:
- 曾子: 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夏禹后代。

译文:
储子说:“王派人来窥探您,看果真有什么跟他人不同的地方吗?”
孟子说:“有什么跟别人不同的呢?尧舜也和别人一样呢。”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拓展:
- 储子:战国时齐国人。齐宣王时曾为相,与孟子相交。
- 瞷:音jiàn,也写作“间”,窥视。
- 良人 :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
- 蚤:同“早”。
- 施:斜。
- 墦问 :坟墓间。
- 施施:得意洋洋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