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位博士生的思考:博士规模扩张对个体意味着什么

2021-07-13 21:51 作者:太宇可斯  | 我要投稿

⚪本文原载于中国科学报/2021 年/7 月/13 日/第 007 版视点。

⚪作者:刘湉祎,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2021 届博士生。

⚪公众号社科学术圈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正文

自 2020 年开始,我国每年博士生招生规模已经突破 10 万人,未来一段时间还将延续增长态势。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博士生规模扩张有利于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但作为一名应届博士生,笔者想谈一谈规模扩张对于我们个体意味着什么。

首先,意味着较低的师生比。如果按照每届两名学生计算,加上延期毕业学生,每位博导至少要带六七名博士生。众所周知,博士论文是一项工程,博导精力有限,所以,分配给每位博士生的指导也是有限的,培养质量下降与其相关。
其次,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发表压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于毕业小论文发表是有要求的, 然而认定的期刊种类数量有限,博士毕业需要文章、“青椒”成长需要文章、教授年度考核需要文章,“僧多粥少”早已是事实,每位被迫“内卷”的人都有所体会。
再者,意味着愈加激烈的教职岗位竞争。这两年,笔者身边的许多博士生都明显感到教职岗位非常有限,竞争愈加激烈,这其中既有国内博士生扩招的因素,也是后疫情时代大批“海归” 博士回国的压力使然。
扩招对于博士生个体而言,结果是因人而异的。压力和竞争让每个人都更加勤奋,力争在短时间内做出更多成果。但脱颖而出者毕竟只是少数,多数博士是踩着毕业合格线、最后从事科研要求不高的职业,近些年更是出现“街道办博士”“辅导员博士”等。这就存在一个“过度教育”的现实问题——许多单位的招聘门槛无形中被大幅抬高,导致更多的人想攻读博士学位,群体规模越来越大,培养质量却无法保证。也许有人觉得高学历有助于在看似与科研无关的岗位上发挥大作用,但在笔者看来,不论从哪个角度,培养一名博士的成本都是巨大的,大批博士从事与科研无关的职业,的确造成了一些浪费,因为许多方面的素质提升也能通过大力发展终身教育实现。
博士是最高学历,是知识创新的最前沿。如果这种优质教育资源没能有效集中,而是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造成短时间内太多个体挤在一座独木桥上,我们能否进一步追问:目前,博士规模扩张速度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如果相适应,配套的博士学位分类发展制度、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科研评价体系改革等是否合理到位?





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6.4万发展到2019年的10.5万,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由2010年的47.4万发展到2019年的81.1万。近10年来,硕士研究生扩招年均增幅达到6%,博士研究生增幅在5.5%左右。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张的背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学位授权单位也在大幅增加。

http://www.moe.gov.cn/s5142/s5865/202012/t20201228_507799.html

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1981年教育部下达《关于做好1981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始招收博士生”。

198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2名,1984年后博士招生人数上升。1988年招生人数达到3262人,较1984年翻了10倍。

学术之路整理自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https://www.aminer.cn/research_report/5ee77e564b814efd28e9bc11

《2021研究生报告:博士每年招生超10万人》https://zhuanlan.zhihu.com/p/341288261


一位博士生的思考:博士规模扩张对个体意味着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