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吧的老哥已经在捡外卖吃了
01.
最近贴吧里的一个帖子火了。
火到清华大学吧、杨超越吧都转发分享了:
《我每天都在高档住宅大楼门口捡食,过得吃得很爽》
一位老哥,没有工作,四处流浪了一个多月,来到了一处高档住宅区。
饥肠辘辘下,他决定去垃圾桶里捡食吃。

皇天不负有心人。
他捡到了鱼、肉、虾、肯德基鸡腿。
还捡到了进口啤酒、红酒、白酒、各色饮料,搭配着主食,喝一杯。
进阶一点有高档糕点、饼干,糖果。
时不时来一大锅小龙虾充当夜宵。
漫漫长夜里,各种烟,为他消解寂寥。

捡了一些名鞋名包,准备转手,当做外快。
他无不深情地感慨:“我活了几十年没吃过的东西,没看过的好东西,都在这25.6天享受尽了!”
可千万别把他想得只吃剩食那么简单,他坚决拒绝承认自己是“乞丐”。
因为老哥坚持每天捡塑料瓶、铝罐等,挣个6-10元,还想把这些挣得的钱捐献给更急用的人。

那段日子里,他吃得比普通人都营养又美食,体重竟然胖了20斤。
他很乐观地说:“放下身段,你也可以过得如我一样快乐。”

他很悲观地看着二三十岁的人浪费粮食:
“可乐喝一口就丢,外卖25-50元一餐也是吃俩口就丢……我看了真心疼!因为我一个人根本捡不完吃不了每天任意丢掉的各种美食,零食,饮料!”

年轻人啊,得讲饭德。
但也并非“饥不择食”,他买了个二手电磁炉,将捡回来的食物一一消毒。
再怎么寒碜,都得注意个人健康卫生。

吧友们提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原主人留在外卖上的口水怎么办,甚至有钱人家的狗的口水呢?
老哥表示,守在垃圾桶旁观察主人,女生剩下的就卫生一些。
帖子看到这里,我咽了一口寡淡的口水,以示尊重。
半夜三更时,他守着的9个垃圾桶都被装得满满。
这一天收获很丰,但他并没想太多,因为自己很容易就满足。
在一个月艰苦卓绝的生存斗争下,他有了深刻的经验建议。
他劝上了年纪而无法工作的人,惨在外流浪时,不妨像他一样,学会捡东西吃;
他劝年轻的人,干个日结,哪怕一天没多少钱,都尽量别捡食。
最后以一句很富正能量的话结束了帖子:
“大家一起渡过难关。”
看到这里,不少吧友像我一样,留下了经历过社会荼毒的老同志的眼泪。
这个帖子让大家热议纷纷。
有人怀疑他的真实性,批评他不去好好工作;
有人建议他如何更好地找到工作,还想给他打钱;

更多人在贴吧里给他送上温暖的祝福。
爆红网络后,网友们按图索骥找到了帖子的原发地——
“流浪吧”。
那里的老哥们,像他一样的不少,各个都是流浪的人才。
02.
他们敢流浪,能流浪,爱流浪,没有流浪时创造条件也要流浪。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甚至讲段位,分境界。
第一种,为了体验流浪而流浪。
有人吃野果,竟然还能“烹饪”出鲍鱼燕窝味。
在偷吃了别人家的菜后,也能留下纸条表示感谢。

他们恪守“什么食物都能生吃,什么地方都能睡着”的信念,坚持“一公分长的烟头三个人分享”的操守。
拄着拐杖,一副兄弟深情的样子,走过乡间不一定十八弯的小路。

有人骑车去北边的漠河,南边的三亚,鼻子晒脱皮了,晚上睡觉奇痒难忍。

但还是能用买来的神器捕鱼,用自备的仪器炖鱼,采摘野果不亦乐乎。

第二种,为了找到自己而流浪。
有人怀揣着“让人失望,倒不如自生自灭”的想法,带上两位家庭成员(爱犬),骑着超环保的非机动设备(三轮车),踏上流浪之路。

一边被黑商坑钱,被餐饮店拒绝进入,被人说教和否定;一边被善良的人搭救啊,被邀请参加聚会。

几番艰险下来,终于从广东抵达新疆,自闭的心渐渐打开。
第三种,为了生存而流浪。
还有人,是真的没钱没工作,无处安身但又怕冬天太冷,于是千里迢迢来到了海南三亚,选择在三亚的桥洞下寄宿,妄图实现隐居理想。
需要打游击,毕竟夜宿桥洞影响了市政形象。还得防着被偷手机,防着被变态的人骚扰。

他们习惯了在公共卫生间洗漱。
有钱住客栈,没钱睡大街。
有钱吃得便宜,没钱捡剩菜剩饭都可以乐呵呵。
或者去墓地,要一些供果吃,前提是跟那个世界的人打好招呼。
收获了一瓶啤酒,谁曾想酒里藏着烟头。

这样乐事分享到贴吧里,是他们少有的生活情趣。
看见美景时拥有天堂般的愉悦,想想身无分文时又有一种身处地狱的痛苦。
流浪人的生活,朴实无华且沉重。
第四种,为了回家而流浪。
有人多年后回到了老家,和过去,和自己和解,

用荒野厨神的技法,给深爱的姐姐做了一顿美餐,为她打家具,为她种多肉,弥补多年的亏欠。

有人去深圳寻找互生情愫的笔友,也许造化弄人,两人终无法双宿双飞。

他只好在深圳流浪,辗转各个工厂,甚至被骗入过传销。
再遇到一个姑娘,也再次离开了他。
后来成家立业。
但说起快乐,他总是想起十几岁那些年,在深山老林里陪着父亲打猎时,那就是真正的快乐。
少年时,他在林间流浪;成年后,他在厂区间流浪。都是生活的一筹莫展。
在一段段传奇的经历和震撼的不知真伪的故事下,“流浪吧”终于形成了他们的暗语,有了他们独特的文化。
“挣挂壁钱”就是打点零工维持日常开销,日结、周结。
“开宝箱”就是去垃圾桶等地方捡别人剩下的东西吃喝。

“提桶跑路”,自己带上行李,提着桶就上班了,如果干不下去,提着桶,行李一塞,走得迅速,不会被黑厂过分压榨。

乍一看,流浪吧老哥总是:
有工作时,尽量寻找点快钱;
没工作时,凑合着不被饿死;
工作不好时,赶快走人,不能太大损失。

始终紧紧围绕在“工作”的周围,因为“流浪吧”有着自己的一套价值观。
真正的老哥必须得自食其力。
穷则不能乞讨,不能投靠吧友,不能给其他人员添麻烦。
达则乐善好施,帮助吧友,当发现好的资源和方法时,就要广而告之。
比如遇到廉价而相对干净的宾馆时,在贴吧里及时分享。
比如建议“朋友们在路上要是资金紧张,完全可以去房产公司去打打酱油吗,起码可以温饱。”
比如建议“广东的罗非鱼很便宜,现在才两元一斤,可以吃上肉了。”

那些自己穷得只有一两百,却想救济更苦难的吧友,更是俯拾皆是。

外面世态炎凉,吧里却人心纯善。
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看似凄苦的贴吧里,有着不少生活温暖和希望。
03.
流浪吧第一次大火,其实是一年前。
它让我们见识到,中国原来还有这样生活的人,生活的希望还可以这样去实现。
一名叫李海的海员发了帖子《我存了五万,准备去鹤岗买房,买个三四万的,一万买生活用品。》

他海上工作半年,休息半年,但也没什么存款。
有时候在海上工作,房东说不租就不租了,被扫地出门。
于是想有个安稳的家。
他在休息的时候,就在到处看房。
去过甘肃玉门,一套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只要两三千块钱,但是水电等没法时时保证,二十公里内连小卖部都没有,宛如空城,只好作罢。
去过云南边境,又贵又容易被本地人欺负,也只好作罢。
最后坐火车去了黑龙江的鹤岗。
花了五万八,买下了77平的六楼顶楼。

后来还安装了宽带,完后,倒欠了支付宝7元钱。

他表示,自己不得不去找工作,挣钱还款,搞装修。
因为有了房,他就在鹤岗的房间里享受暖气。
“我们觉得自己到处漂泊的生活状态就像流浪一样,便宜的出租房居住不稳定,租金也要一直掏下去,谁不想买房呢?”
他三十多岁,二十多年漂泊在外没回家。
从没谈过恋爱,想过也许能在鹤岗本地找个女孩成家。
在李海的帖子的感召下,流浪吧开始了有组织的看房行动。
这些没什么钱的人涌向鹤岗、玉门、伊图里河等偏远地方,在那些被主流视线“抛弃”的城市里,找到了房子和家。
《新周刊》称之为2019十大消费现象之一,仅次于“猪肉涨价”。
吧里一位拉萨打工的小伙许康,也来鹤岗买房。
他用3万元买下了48平米的一室一厅的毛坯房,他需要用拉萨挣得的钱来装修。

买下后,还有14000多元的网络借款等着他还。
疫情期间生活困难,不得已卖了鹤岗的房子,只卖出了2.2万元。

从2019年11月到2020年4月,他短暂地拥有了5个月属于自己的不动产。
末了,他很感慨地说道:“平原伸长北国春。万里昭昭只为家。白茫雪景屋心看。大好河山等我漂。”
一个“漂”字,回归“流浪吧”的本色。
这个本色,因为李海买房的出现暂时被隐藏,但因为许康买房又卖房而重拾高地。
有人说,自从海员李海发了那则“五万去鹤岗买房”帖子后,流浪吧的性质变了,变成了买房卖房吧。
其实,细想一番,从未变。
流浪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回家,李海和许康们把道理更加直接地暴露出来:
“奔波了大半个中国,就是想有一个自己的家。”
房子是中国人心中对家的执念,但一些人无法拥有。
买不起房,租不起房,而且买不起的人越来越买不去,租不起的人越来越租不起。
到没听过的远方买房,也是找家,还是另一种流浪。
04
除了这些现实层面的意义,其实我们可以想得更多更远。
这个世界,总是要求我们永远要朝着更高的目标攀爬。
在社会浮沉的人,总都坚信“世界是一个阶梯”,你不往上爬,就只能掉下去。
但往上爬总是没有尽头的,永远有人比你牛逼,永远有人比你站在更高的位置。
于是有一部分人爬到半路选择休息,有一部分人乐在其中继续攀爬,但其实还有第三种选择,就是选择不去攀爬。
有一部叫做《Margin Call》的电影,男主角Sam是个收入颇丰的股票经纪人,当他被问道“为什么你赚这么多钱还不够”时,他很自然地说道:“因为我真的很缺钱啊。要交很多房子的房产税,老婆要大购物,孩子要上私立学校”
但其实你摸着良心想想,其实你的快乐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变多,反而因为财富的增加而不得不做很多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变得更加不自由。
就像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一样,那会儿的美国年轻人,觉得所谓的“美国梦”就是个骗局。
他们说这个世界本来就荒诞,我们所有人最终都会死去。

那为什么要按照大人说的那些游戏规则走?
为什么要奋斗,为什么要赚钱升职买房子?
为什么要去侵略别的国家,又为什么要做本来就不属于我的梦的美国梦?

我们暂时不想考虑那些有的没的,也不想考虑那些大车子大房子,精致世界里的精致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房子忙完忙车子,车子忙完忙孩子,直到让现代社会把我们身上最后一点点价值榨取干净,为什么要做那些大人,那些国家给我们安上的梦?
现代商品社会的一切几乎都以变富有为最终的吸引力,赚钱是为了消费,消费是为了赚钱,那我们最后都被他们用金钱和权力变成实验室里不断奔跑的小白鼠,为了变富有不断奔波着。
那我可不可以选择不去选择,可不可以选择不要变富有?
最后他们悟到了:
只有一无所有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自由。
因为无论我们拥有什么,即使只是一只宠物,一个职业,一个身份,一个镣铐都要为之负责。而正是这些身份构成了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但这些身份同时也将我们钉死在乌托邦之外,用名为传统的墙将我们隔绝在自由之外。
所以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反主流,反消费主义,提倡创造性,重新唤起我们的好奇心,并且让我们和现实里的身份绝缘,带来真正的自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流浪吧老哥,反而可能是我们中最自由的一批,只是绝大部分人无法理解也不会选择这种自由罢了。
不如去流浪吧。
这种意识,化用五条人乐团的《阿珍爱上了阿强》里的歌词来说,就是:
“虽然说人生,并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流浪,可能让生活更加美丽。”
05
最后介绍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叫《into the wild》。
说一个家境优渥,学业优秀的帅哥,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成绩非常好,本可以去哈佛法学院继续深造,或是去找工作,找到一份非常好的工作。

但他没有,他厌恶人类文明给他套上的一切外皮,厌恶我刚刚说到的所有让他不自由的标签,他什么都不想要。

所以他丢掉了只能在人造文明地区爬行的工业产物——汽车,扔掉了自己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名牌大学毕业证明,甚至把自己所有24000美元存款捐给社会福利机构,烧掉现代文明社会最有权威性,每个人心心念念的钞票,一共500美元,开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
对于为什么要烧掉钞票,他这么说:



他从此走上了前往真正自由的路。

他没有和父母打任何一声招呼,因为他根本不在乎亲情的羁绊,对于一直和他关系很好的妹妹他也一声招呼都不打。他甚至改掉了自己的名字Christopher Johnson mccandless,改成了Alex Supertraveller。

而只有他妹妹知道,哥哥的出走是不可避免的。

他要找回自我,存在的真实感。

他想要,绝对的自由。

事实上,对于出走,他是做好了心理准备的,他根本不在乎任何有关享乐的东西,
在加利福尼亚的海浪里,他又一次坚定了他所追寻的自我存在的真正涵义,他需要在此生衡量自己一次,哪怕一次,就足够了。当然,海边的浪还不够具有危险性,他选择了漂流.在科罗拉多大峡谷漂游。
在那个利欲熏心的皮划艇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告知他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得等上12年才能申请上一个漂流的资格,要么就交2000美元.好不容易摆脱了文明社会不过想去激流里划一趟船,居然也有如此荒唐的交易。
去他的交易,去他的规则,去他的头盔,他居然在没有头盔没有任何漂流经验的情况下漂了很久.确实,要有不怕死的精神,才能在蛮荒自然中幸存,我想他是在一次次培养,不,是重拾一种适应自然的能力,那个文明人类早已退化的能力.于是他便乘着那小独木舟一直漂游南下,甚至穿过morelos大坝的泄洪沟进入墨西哥 。

然后在墨西哥,当他发现自己从美国到墨西哥,依然没有逃脱人类的文明社会,他找到了自己的愿望——去阿拉斯加,到荒野中去。
事实上,虽然他对人类社会没有留恋,但他并不憎恨人类,反而总是与人为善,用最大的善意鼓舞,对待自己碰到的每一个人。
比如他会把自己的理想和过来向他搭讪的16岁姑娘分享,他会告诉那个姑娘有关书里的知识,一起散步一起约会。

后来这个漂亮姑娘私下里找他,主动要和她睡觉。
他拒绝了,他要去阿拉斯加。
比如他会鼓励已经觉得自己老了的老人相信自己,鼓励他多出去看看,带他爬山,告诉他,人必须要靠体验新事物保持活力。

最后这个80岁的老爷爷彻底喜欢上这个小伙子,想收养他做孙子。
他不愿意,他要去阿拉斯加。
几乎所有人都喜欢他,都希望他能留下来,都给了他也喜欢也需要的温暖。
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去了阿拉斯加。
因为那是他骨子里最渴望的东西:
自由和冒险。
事实上他刚到阿拉斯加的时候,眼神里迸射出的光,是我在一个人类眼睛里能看到最有活力的光。



一个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年轻人,独自一人,去冰天雪地,远比中国东北最冷的地方还要冷得多的地方进行完全无人的野外生存。
答案如何,相信我们心里都有数。
虽然他熬过了最难熬的冬天,熬过了春天,但最后还是在夏天因为食物短缺,误食有毒的果子,最后饿死在了阿拉斯加。
死前他写道: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之后他落泪,他擦拭身体,他穿戴好衣服,他钻进他妈妈亲手缝制的睡袋。
然后静静躺下,用最后的力气开始回忆过去的一切。


然后死去,死前在巴士里留下了最后一个告示牌。

最关键的是,这电影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原型的,真的有这么个人。这是后来发现的他独自在阿拉斯加生存时的自拍。


看了两遍。
哭了很久。
我也曾不止一次有过和男主差不多的想法,满脑子都是
“我想那么年轻、干净 那么寂寞地生活着 直到自己可以毫无防备的突然失踪在马路上的那一天”
但被人劝住了。
所以在男主最后饥不择食,吃错东西,大骂大哭却没有任何回音的时候,满脑子都是当时老师劝我的一句话:
"人类社会是最肮脏最浮躁的。
但你逃去大自然,大自然也不会接纳你。
它那里只有永远不变的冷酷。"
甚至于棕熊看到你,眼睛里都不是嗜血,也不是愤怒,而是深深的冷漠。

很难去评价他的做法。
你说他不负责任吧,他追求的就是纯粹的自由,就是不负责任,就是和世界的一切,包括金钱,亲情,名誉断绝关系。
你说他是孩子的任性吧,他确实做了我想做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最后有人给电影最后加了一张图,图上写

最后用电影的插曲结束今天的推送吧。

society, you’re a crazy br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society, crazy ind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society, have mercy on me
I hope you’re not angry if I disagree
society, crazy indeed
I hope you’re not lonely without me
碌碌俗世,光怪陆离。
我希望没了我你不会觉得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