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生看得几清明——浅谈苏轼

2023-11-03 18:08 作者:溪_十四寒  | 我要投稿

(高一旧作存档) 余秋雨先生讲过一句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在遭遇种种坎坷之后,苏轼无待于外,有待于内,最终走向成熟,看得人生几清明。 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他的悟,他能于自然中发现哲理,于历史中迸发感悟,于遭际中品读人生。 泛舟于赤壁之下,望着眼前滔滔向东奔涌的江水和江心皎皎的明月,他有感而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万物各有其主,不可强求,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同年,他游于赤壁,怀念三国时候的如画江山,英雄豪杰,写下了被称为“宋词第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有一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写出了在回望历史时迸发出的感悟。他明白,叱诧风云也好,落魄潦倒也罢,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飞尘掩去。当年的赤壁之战,惊心动魄,当年的周公瑾,雄姿英发,可如今,那些人又去了哪里?赫赫战功早已灰飞烟灭,唯有滔滔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人间如梦,不如举一樽酒,与这江中的明月共饮。 苏轼的悟,不仅在于山水,在于历史,更多的在于寻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大雨滂沱之中,同行之人为了避雨十分狼狈,但苏轼不然。他披着一袭蓑衣,倚着竹杖,脚穿芒鞋,在漫天风雨中自在地漫步,他告诉自己:“怕什么?若能坚定初心,无论前路是风雨还是天晴都无所畏惧,正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淡烟疏柳的春雨时节,品酒,摘野菜,惬意之余,忽然了然,原来:“人间有味是清欢。”经过宦海浮沉,大起大落,才懂得,其实世间上,最美不过是寻常,生活虽然有些平淡,但是平淡中,是欢喜,是清心。 苏轼的成熟,表现在他逐渐拥有了一颗平常心,超然物外,除去心中的执念。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出京城,十分落魄之际,他写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既来之,则安之,命运出什么样的牌,就接什么样的招,随遇而安,方能达到内心的圆融自适。在黄州,苏轼的处境并不好,在给朋友李端叔的一封信中,他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穿着草鞋游山玩水,与渔民樵夫一起,还时常被醉汉推骂,名满天下的苏轼变成了无人知晓的平常人,这巨大的变化,换作别人,或许很难接受,可苏轼不然,他反而“自喜渐不为人知”,对他来说,有没有人知道又有什么关系呢?构建自己的内心才是根本。一次次磨难,也使他去除了心中的执念,超然物外,诗意生活。他一生多次被贬,且贬谪之地愈发偏僻,可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做到自在从容地生活:自制东坡肉,翻烤羊蝎子,"日啖荔枝三百颗",半夜睡不着去找张怀民赏月,与佛印之间的故事更是成了千古佳话。一颗平常心使他从容面对生活带给他的喜或悲,因而,无论身处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他都不曾形单影只,不曾孤单寂寞。这也可以看出,苏轼在一次次的磨难中除去了棱角,回归内心,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余秋雨先生所说的“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他都做到了。 苏轼的成熟,不仅在于他的悟,更在于他的博爱。 他“虽老且穷”,但“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将更多的精力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看那西湖边上的大苏堤和小苏堤,不正是绝佳的证明吗?他早已看透人生如梦,但是仍想要为这个国家尽出自己最后一份力,看他在密州打猎时写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何其豪情壮志!如果说苏轼的悟,是佛道两家的思想的结晶,那我认为苏轼的心系天下,他的博爱,则是他的另一面,体现了儒家本色的一面。 曾经读过一句话:“最好的文学,其实就是诗人生命的本相。”为何苏轼能够写出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一方面,他才华横溢,令无数人赞不绝口。眉山人说他是“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志,有伯夷、柳下惠之风。”才华,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他写出了他生命的本相。苏轼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内心不断修养和建构,铸就了宋词史上独一无二也是流芳千古的伟大词人。因而今日,我们读东坡之词,感受到的是逸怀浩气,开阔飞扬的境界;品味到的,是深情和豪放兼有之的词风。 无待于外,而有待于内,最终,苏轼走向了成熟,在东栏之下,看得人生几清明。

人生看得几清明——浅谈苏轼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