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援华美军P-61A“黑寡妇” 机组乘员回忆录 01:初抵昆明

2023-06-08 17:00 作者:霧雨磨碟沙  | 我要投稿


3点睡,7点20起来上课,中午又没睡着,导致下午晚上实在干不了正事了,所以捡起这篇来烤


前篇两个专栏为故事背景,建议先看一下以更好切入内容:


文案来源:http://www.nightfighter.us/,为“警报”号P-61雷达员小詹姆斯.R.史密斯所著回忆录。为求效率,是在机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为了文案通畅和阅读体验可能会修改部分原意,比如每一个Cheapter的标题是我自己起的.......总之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为了方便阅读,一般情况下会把原文里无关紧要人员的军衔去掉了。原文可能就几个字母,翻成中文读起来感觉有点别扭……总之为了阅读更通顺以及更有逻辑性,还请谅解】


身着制服的史密斯

第一幕——1944年秋,昂达尔:转换训练

    那是在1944年的秋天,中美联合的航空势力已经将中国大地的白天掌握在了手中,日军被迫转入在夜晚袭击我们的机场。第426中队来到中国,优先执行的就是“拦截与阻止日军的夜间轰炸”这项特殊的任务。

     当我们作为替补人员到来时,中队已经在华执行任务有两个月了。在这里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詹姆斯·R·史密斯少尉,担任夜间战斗机的雷达观察员;跟我一起的则是卡尔·J·阿布斯梅尔上尉(后续文案无特殊情况均简称阿布,原文经常这样称呼他为Ab),担任飞行员。在我们到达中队时,中队已经确认击坠三架日军飞机,其中两架是由罗伯特·R·斯科特和查尔斯·W·菲利普斯机组击落的,另一架是被约翰·威尔方和格伦·E·阿什利机组击落的。

文中Ondal应该就是这个昂达尔了,位于西孟加拉

    我们首先来到了印度的昂达尔(Ondal),不参与其他任何行动,专心在新的P-61“黑寡妇”战斗机上进行换装训练。这段训练期间,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飞行,有时候飞行高度被限制在200英尺(1英尺约为0.3048米,此处约合60.96米)。这是我第一次玩超低空飞行*而没有惹上任何麻烦。

    我和阿布都喜欢这种低空过山车,大多数时候我们以每小时250英里(约合402.3km/h)的速度,在离地只有几英尺的高度狂飙,驱赶当地的“圣牛*”惊慌逃窜,把河上小船掀翻,惊吓一般路过当地人,就这样把附近的乡下搞得一团糟。此外在昂达尔,除飞行之外的训练,就都是探索和学习令人兴奋的新飞机的飞行特性了。

*原文buzzed,buzz有“飞近;(飞机)低空掠过”之意)

*在印度、尼泊尔等印度教盛行的地区,人们视瘤牛为圣牛,不食其肉,城市中的圣牛可随意在街道上活动,在繁忙的街道经常因圣牛的活动影响交通运行。摘自中文wiki。)

▲史密斯和阿布在“警报”号P-61的机鼻旁摆pose。这架P-61陪伴他们渡过了在华服役的大部分时光。关于为什么叫“警报”号,在前篇0.5里有提到了,之后不会再赘述。

(但是我不知道他们何时开始飞的“警报”号P-61,这方面网上找不到相关记载)

    随着六周的换装训练结束,我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起飞前往中国。望着阳光照耀下的珠穆朗玛峰雪顶,飞机逐渐越过了驼峰航线,飞往中国昆明。在昆明,我们被分配到第426中队驻扎在昆明的D分遣队*

*原文"D" flight,此时426中队本部驻成都,在昆明的是分遣队)

驼峰航线上的美军运输机

第二幕(上)——昆明:遥远的东方

(没时间把整个Chapter2更完了,只好分为上下)

    一个正常人口约为50万的城市,因为持续了数年的战争,涌入的难民使得战时人口激增到700万,这就是1944年的昆明。

    因此,这里的街上属于是不分昼夜的拥挤,不仅是我们的吉普车被堵住去路,连徒步都很难通过。人群挤满了大街小巷,在城市里售卖衣服、珠宝、食物甚至卖身——只为谋个生计。这里的产出则囊括珠宝、面食、衣物、鞋子、木制品、家具、古董、盒子、板条箱等,五花八门。

1945年2月4日的昆明街头

    当地人还酿造桑葚酒,这是一种令人愉快的清淡饮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在这遥远的、物资匮乏的东方,它成为了从可口可乐到伏特加,所有我们认识的饮料的代餐。

    城市里的喧闹是一种变幻莫测的铿锵,钟声、爆竹声、喇叭声、锣声、发动机声、汽笛声、喊叫声、争吵声包含其中,嘈杂乱耳,昼夜不停。

    还有这个城市的气味,上到大蒜、熏香、烹饪、烟火、煤油、柴火等人间烟火,下到废气、水沟味、动物的气味,有好有坏,是即鲜明而又吸引嗅觉的气味

    所有在中国战场使用的战争物资、补给、军械和人员都是通过“驼峰航线”过来的。其中大部分都会来到昆明,使得一天24小时都不停地有飞机起降,因此昆明在当时,甚至可能在历史任何时候,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降落在机场的飞机停放在机场各个角落,停放间隔为500英尺(约152.4米),队列排起来最长可达到25000英尺(约合8595米)。

    第426中队的D分遣队从夕阳西下,到黎明的第一束光抬头,每天晚上都处于警戒状态。有很多次当有飞机接近机场,而对方没有表明身份,或者IFF(敌我识别)设备失灵而导致这些飞机被识别为“bogie”(未确认身份航空器)时,我们的战斗机都得紧急起飞。

    那时候的IFF是一种无线电应答器,在所有盟军飞机上都有。其会用密码来回应查询飞机身份的信号。密码会被定期更改,但这套系统并不总是奏效。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紧急起飞”时,机场的着陆作业将被暂停,GCI(Ground Control Intercept,地面拦截引导)会将我们引导到“bogie”附近。GCI是一种地面上的控制站,通过使用更强大的雷达,再结合其他情报,GCI会引导战斗机前往目标附近。靠近目标后,我们将在雷达上进行最后的拦截并确定目标身份——在这种漆黑的夜空中摸大奖,我们最经常摸出的是C-54(DC-4军用改型),或者C-46,以及其他一些友军机型。在此之后,机场的士兵*将取消警报,机场将恢复作业秩序。

美国空军的道格拉斯C-54
C-46

*原文是GI,不知道是确实就是GI还是GCI少打了个C)

    夜间摸友军飞机这活是无聊且沮丧的。有些昼间飞行员管我们这种任务叫“午夜兜风(midnight joy rides)”,实在是不好玩的玩笑。第426中队的名声已经很不好了,因为有好几次发生了本就不合理的任务突然中止,导致警戒期间出现混乱的情况,还挥霍了本就供应不足的燃料。

    不仅因为上面这些事,在我们机组看来,“D”分遣队就像犯了什么罪被流放到这打杂一样,这一切都导致咱们士气低落。分配到我们这的机组人员与中队合不来,给我们的飞机也是状态最差的。最糟糕的是,我们被其他中队的人排挤,因为我们这俩*新来的,军衔居然比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高,因此我们机组被嘲讽为“D特遣队领队("D" flight leaders)”,是那种不追求晋升的躺平者。

*这里的“we”感觉是作者在指自己的机组……整队人没法用“领队”(leader)这个词吧)

待续.......


援华美军P-61A“黑寡妇” 机组乘员回忆录 01:初抵昆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