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世系
南越国(前204—前111年)是秦末汉初存在于岭南一带的古国,都番禺(今广州),前后传5王(对内称帝,对汉称王),享国93年。

1、南越武王赵佗(前204—前137年在位)

开发岭南的第一人,从前219年作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万大军的副帅,到汉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其中作为南越王的时间长达67年(按前204年自立为王算)

2、南越文王赵眜(前137—前122年在位)

武王赵佗之孙,在位16年,长期患病,性情软弱,没什么建树。他虽然在闽越侵犯南越之时巧妙的把汉武帝搬了出来,让汉武帝来对付闽越,而自己不用大伤元气。但此举也使赵佗时期就已经役属南越国的闽越脱离了役属关系,直接受制于汉朝中央,使南越国实际上被孤立起来。
他的陵墓位于今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3、南越明王赵婴齐(前122-前113年在位)
文王赵眜之子,赵眜在位时立为太子,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借机向南越国发动战争,汉武帝派大军平定闽越之乱,并派遣中大夫严助假借表彰赵眜能忠于臣属之职为名,请赵眜到长安(今陕西西安)朝见汉武帝,赵眜害怕遭汉武帝借机扣留,便一直称病没有前往朝见,只是把太子赵婴齐送到汉武帝身边充当侍卫。
赵婴齐在南越国娶当地女子橙氏为妻,生下长子赵建德,到长安充当侍卫后,娶邯郸樛氏女子为妻,生下次子赵兴,即位后向汉武帝上书请求立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汉武帝同意他的请求。 (赵婴齐这种舍长立幼的举动埋下了长子赵建德和次子赵兴之间权力之争的隐患,最终导致南越国的覆灭。)
赵婴齐在位9年,葬于西村凤凰岗木椁墓(三国时被孙权盗掘)

4、南越哀王赵兴(前113-前112年在位)
明王赵婴齐次子,母为樛氏,公元前113年继位,是为南越哀王,尊其母樛氏为王太后。公元前112年,丞相吕嘉等人发动叛乱,杀害赵兴以及其母樛太后。
赵兴继位时年纪尚幼,无法控制曾是三朝丞相的吕嘉,最后在其母樛太后和吕嘉的权力斗争中,致使自己遭吕嘉杀害,也因此让汉朝找到出兵南越国的借口,最终致使南越国灭亡。

5、赵建德(前112-前111年在位)
明王赵婴齐长子,其母橙氏是南越(今广东揭阳)人,丞相吕嘉叛乱杀死第四代南越王赵兴后被匆匆推上王位,南越国的实权始终掌握在吕嘉手中,吕嘉叛乱给了汉武帝灭南越国的借口,在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的汉朝十万大军的攻击下,南越国终于走向覆亡,共历时93年,传5王。
赵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马苏弘擒获,押赴长安斩首,头颅悬挂于长安北阙。

南越番外篇:郡国并行制
南越国大体沿用秦平岭南后推行的郡县制,设南海、桂林二郡,设假守(假以郡守之职,谓之假守)掌治其郡,郡监监察一郡政务
对于象郡,赵佗考虑到其特殊情况,将其地分为交趾郡、九真郡,派遣“使者”主持处理重大事宜,而具体的一般事物仍由原来的军事部落联盟首领管理,郡下设县,长官为县(令)长,南越国的郡、县的行政长官均兼理司法。
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南越国在岭南还以中央王朝的姿态,沿用汉制,又分封了几个王侯,形成了"国中之国"。按文献记载,南越王所封的王、侯有以下几位:
⑴苍梧王赵光,或云赵佗之孙。苍梧国在今广西梧州市及其附近一部分地区。
⑵西吁王,据考证,这有可能是秦军平岭南时所杀的西瓯君的后代。西吁当在交趾郡境内。
⑶高昌侯赵建德,赵婴齐长子。高昌是南越国内何地,不详(后继位为王,也就是南越最后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