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④
“从人类的历史一开始,这两个对抗者就面对面的站在那:创造者和二手货。当第一个创造者发明了车轮时,第一个二手货便作出了反应。他发明了利他主义。”
“创造者,尽管遭到否认、遭到反对、受到迫害、受到剥削,却在继续前进着,以自己的精力负载着整个人类向前发展。二手货们除了为人类的发展过程设置障碍之外,没有丝毫贡献。这种对抗还有一个名字:个人主义对集体主义。”
“一个集体——一个种族,一个阶级,一个政权——的共同利益就是每一次专制统治的要求和理由。历史上的每一次大恐怖都是以利他主义动机的名义犯下的。可曾有哪种自私的行为敌过了秉承利他主义原则所施行大屠杀呢?其过错究竟在于人们的虚伪,还是在于利他主义的本质呢?最可怕的刽子手就是最真诚的信奉者。他们相信通过断头台和行刑队能实现完美社会。没有人对他们谋杀的权利提出过质疑,因为他们的屠杀打的是利他主义的旗号。人们接受了人必须为他人作出牺牲这一观念。演员在不断地更换着,但是悲剧的程序从未改变。一个从宣称爱人类开始的人道主义者,终将以一片血海而告终。只要人们相信如果某种行为是无私的。那它便是善的这样一种观念,那么,这种悲剧就会继续上演。这种观念允许利他主义者为所欲为,并且强迫他的受害者们去承受痛苦。集体主义运动的领袖们不图私利,只是观察结果。”
“人们唯一能够互相行使的善举和他们之间恰当关系的唯一声明就是:把手拿走!”
“现在观察建立在个人主义原则之上的社会的结果吧。这就是我们的国家。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国家。这是一个具有最伟大的成就,最伟大的繁荣和最伟大的自由的国度。这个国家不是建立在无私的服务、牺牲、放弃,或者任何一条利他主义的箴言之上。它建立在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之上。追求个人的幸福。不是任何他人的幸福。一个私人的、个体的、自私的动机。看看其结果吧,问一问自己的良心吧。”
“这种冲突古已有之。人类明明已经快要找到真理了,但又每每遭到毁灭,一种文明又一种文明相继衰落。文明就是朝着一个个人的社会前进的过程。野蛮人的存在都是公开的,受制于他部落的法律。文明就是一个将个人从人类中间解放出来的过程。”
“而今,在我们这个时代,集体主义,这个二手货和二流子的信条,这个古老的怪物,又冒出来横行霸道。它将人们带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层次——知识分子的沉沦。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恐怖。它毒害了每一个心灵。它已经将欧洲的大部分吞噬。它即将吞没我们的国家。”
“我是一名建筑师。我知道通过这一信条借以建立的原则,随之而来的会是什么。我们即将走向一个我不能允许自己生存于其中的世界。”
“现在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要炸毁科特兰德了。”


(The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后记:这是《源泉》中的最后一部分,也是全书的高潮。记得当时看到这里时,真的体会到了热血沸腾的感觉,但现在再次读这一部分时,这种感觉却变弱了很多,可能语言的冲击力也需要有大量背景的铺垫吧。
顺便记录一下开学一个月的感想,怎么说呢,始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描述,或许五味杂陈?刚入学时的种种不适应随着对周围环境的逐渐熟悉而慢慢地消褪了,但是,我还是不能接受那个破破的衣柜和潮湿的宿舍!刚开学的一两个星期,真的感觉生活好难,上课方式好离谱,为啥我要想不开读研究生。不过万幸的是,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超级热心开朗的室友、对面宿舍的温柔妹子、第一次上课面基的处女座阿凤以及许多愿意帮助我的师兄师姐,每每想到他们嘴角就会不自觉地上扬,还有可爱的佳霏一直一直陪着我,从开学前到开学后,会跟我分享许多美好的生活点滴,也会在我到陌生环境不适应的时候,给我安慰和鼓励。本双子女真的好怕孤独,但又很享受孤独,好矛盾啊!现在看来,研究生生活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恐怖,没有实验室打卡,也没有一周一次的组会,感觉多了许多自由的时间,但我至今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生活规律(叹气),每天都过着不一样的生活,希望自己可以早点找回状态,把手头上的事完成,然后去寻找自己的目标(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