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考申论副省卷 答案

第一题:
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精练;(2)在答题卡上按“可见,技术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答案】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时间、手段和坚定的物质基础,因而可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提示】
1、审题
10分,不超过100字,判定题型是概括题,而且不应该很难。
“不仅……同时……”表并列关系,让我们概括“技术创新”的作用,“因而……”根据前面的作用,总结一个结论。
2、梳理材料
分为3个层次:
1234:交待现状——人类已经实现了诸多技术创新。
5、6: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关系发展变革
7、8:技术创新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3、原文参考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把人从繁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又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着新的物质基础和必需的自由时间,因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力量。

第二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2)论述全面,语言简明;(3)不超过250字。
【答案】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屏障,还有待研究观察。理由:1、理论上可以促进社会公正,且有一定作用:①生活角度:为农民工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②表达角度:拓展了视野,转变了意识,拥有主体性表达渠道;③集体行动角度:方便维权并获得外界关注。2、现实中却出现马太效应,农民工可从中获益,但拥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可获益更多,加大了两极分化。
因此,不可夸大新技术的作用,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与传统人际网络、社会关系、组织管理机构相联系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提示】
观点型分析题,注意“谈谈你的看法”,不是真的要谈你的看法,而是依据材料,找到材料的观点。

第三题:
假设你是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3”,就本届制博会的亮点,草拟一份备询要点,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10分)
要求:(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概括准确,分条表述;(3)不超过200字。
【答案】
1、展品高精尖:国内外企业将展出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产品。2、展会服务好:首设3D打印技术和设备展区,吸引大批企业参展,网上预约可免费体验3D打印。3、展会表演多:大批国内外顶尖工业机器人亮相展会,并带来多种机器人表演。4、展会规格高:首设高新技术装备展区,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将亮相展会,展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装备。
【提示】
有身份,有文体,是一道公文题,本质:概括类的公文题,就是让我们概况制博会有哪些亮点。
给领导个提词,回答记者提问时候,有话可讲。格式不用讲究,关键是分条概括出来。

第四题:
阅读“给定资料4”,谈谈你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20分)
要求:(1)紧扣材料,重点突出;(2)观点明确,表述有理;(3)不超过500字。
【答案】
中国高铁的启示:1、不畏挫折:质疑面前坚持发展与自主创新。2、提升优势:在性价比、技术、安全性方面着力提升,重视经验积累。3、打造“走出去”硬实力:采用欧洲高标准,严格要求。
中兴通讯的启示:1、推动创新:突破新技术,紧跟世界同行步伐,开发有创新、亮点和吸引力的产品。2、加强品牌建设:创立自主品牌,突破单纯加工制造,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启示:1、打造产业体系:做到门类全、规模大、技术高。2、提升竞争力:提升技术装备实力,积累运营经验。3、推动创新:打破技术垄断,打造高性价比、个性定制及全方位服务的产品。4、扩大市场份额:通过收购、建立国际营销中心、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由此可见,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应重视创新、品牌打造,以高标准严要求打造自身优势,不断累积经验,形成完备的产业体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迈向制造业强国。
【提示】
题型启示类对策题,通过3则案例得到“思想上、做法上”的指引。
对3则案例分析完了之后,还可以总结一下对“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意见,从而进一步亮明我们的观点,达到“观点明确”。

第五题:
“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见解明确、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让科技走上人性化之路
20世纪以来,人类成功登上了月球;拥有了探测深海的核潜艇;互联网的速度达到了5G时代……科技的发展彰显着新时代技术的力量与人类的智慧,创造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
然而,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太多的负面效应。塑料污染、汽车尾气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全球数以万计的原子弹更是高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科技的异化,使人类的个性开始被故意忽略和遮掩。我们不禁思考,人类该拿科技怎么办?重审科技的本质,科技由人而来,本应为人服务,那么,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应走人性化之路。
我们应以生命的眼光来看待科技发展。未来学家凯文·凯利在回答新技术与人性之间关系的问题时,指出“技术具有生命的普遍特征”。没错,技术同生命一样,也具有像进化一样的历程。生命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诞生人类这种复杂的生命体,46亿年间的进化,不仅让生命体的构造更加复杂,也让生命体的思想更加丰富。科技的发展亦是如此,从刀耕火种到机器轰鸣,再到智能信息化时代,其构造更加复杂,其影响也更加深远。认识到科技的生命特征,我们才能理解为科技注入人性情感的重要性,因为,有着人性情感的科技才能为人类着想,与人类交流,为人类所掌控。
我们还应深刻理解科技发展的本质。科技由人而诞生,其本质应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科技的进步,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必要的自由时间,但是,当科技发展脱离民众精神力的时候,反而会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化力量,例如,互联网带来信息爆炸的同时,却将人们置于信息茧房之中,束缚了人们思想的自由。为此,重新审视科技发展的初衷与本质,我们认识到未来科技最关键的发展方向是走人性化之路。
科技要走上人性化之路,需要把握平衡的智慧。这种智慧在于寻求科技和人文、个性化与大众化、商业目标和社会使命之间的平衡。一方面,要搭起科技与人性沟通的桥梁。科学家们直接与大众进行对话,用大众能够理解的形式去传递最深邃的思想,从而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三体》的作者本是计算机工程师,却用最通俗的小说形式拉近了科技和大众的距离。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的社会使命。过去,科技发展的评价标准集中在所能转化的经济效益,而如今,还要重视所能达成的社会效益,例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体现在农业、林业、渔业、特殊人群关爱等多领域的社会价值。
唯有正视科技和人性之间的关系,搭起科技与人性的桥梁,赋予科技社会使命,才能让科技走上人性化之路,回归服务人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