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李义山,大唐孤星,那个女人带着星辰和风填满我余生

文稿在此。视频中出现的错误已改正,请放心食用。
大家喜欢李商隐吗?其实只要读过李义山的诗,很难不爱他,区别可能是有人爱他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有人爱他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有人爱他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当然也有人不爱李义山的,比如《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林黛玉就说过,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后来钱钟书先生还专门在《容安馆札记》,第七九八则中就这个问题批评过林黛玉,可以说钱老算是李义山的铁粉头子了。
而李商隐用一首《锦瑟》给后人留下了个一千多年的谜题,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历代文人都尝试过注解锦瑟,但即便是将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明典暗典都摸透了,只不过把这八行诗,五十六个字融在一起,似乎一切注解又都站不住脚。当年宋朝大诗人黄庭坚读不懂《锦瑟》,就拿去请教苏轼,东坡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李义山是在写瑟,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中间四句的庄生梦蝶,望帝杜鹃,沧海明珠,蓝田暖玉分别写的就是这四种声调。
后来清代钱良择提出《锦瑟》是李义山悼念妻子王氏的,因为李义山在另一首悼念妻子的诗《房中曲》中写过“归来已不见,锦瑟长于人。”这也是目前主流比较认可的一种解读,至于《锦瑟》真正的含义只有李义山知道了。
但《锦瑟》不算是李商隐最难懂的诗,李商隐流传下来的诗差不多六百首,其中还有不少无题诗,本来李商隐的诗就深文隐蔚,委曲朦胧,没了主题就更让人难以捉摸。但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恰好也在此处,我们越是不纠结那许多弯绕隐僻的含义,越是能捕捉到李义山如百宝流苏,绮密瑰妍般的意境。就像他那首无题诗写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纵然李义山与我们相隔千年,但文字承载的那股子朦胧诗意跨越时间灌入我们的脑海,已然意会,何必言传。
那么按照惯例我们还是从李商隐的人生聊起,李商隐大约是公元813年出生在河南获嘉县,他的父亲李嗣时任获嘉县令,老李家往上数四代,都没出过大官,不是县令就是县尉。后来李商隐自称跟李氏皇族是同族,这是想学刘禹锡认个便宜祖宗,但未遂。事实上根据史学家考证李商隐还真是李唐皇室的远亲,但已经远的跟杜甫和杜牧之间的血缘关系一样了。总之李商隐是没沾到李唐远亲一丁点光。
虽然李商隐没有拿到天胡开局的家世背景,但好歹父亲李嗣是进士也是县令,李嗣给儿子取名商隐,字义山,含义是商山隐者,高义如山,是希望他以后进退有据,拿捏时机,既能内敛隐锋,又能在危难中匡扶社稷。可惜的是,李商隐一生最失败的就是进退失据,错失时机了,完美规避了老父亲的期许。
李嗣对李商隐的启蒙教育进行得也很早,后来李商隐自述“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这很符合大诗人定律,在唐诗宇宙中七岁前不能咏诗诵书的,多半是废了。在十岁的时候,李商隐的父亲去世,这是个命运的转折点,老李家失去了经济支柱,关键李商隐还是长子,所以他早早就承担起了家庭重担。也亏得古代文盲多,李商隐靠着替人抄书写信挣点微薄的生活费。
好在家里有位学识渊博却隐居不仕的堂叔,不忍李商隐的天赋被荒废,于是悉心教导,从五经,古文到书法全方位帮李商隐点满技能树,一直到公元829年16岁的李商隐移居东都洛阳。在唐朝要想混出头,一定要混圈子,找个大佬扶一把,就像玉真公主扶王维,贺知章扶李白,顾况扶白居易,吴武陵扶杜牧,不管你是诗佛,诗仙,诗王,都得老老实实混圈子。
所以李商隐跑到洛阳也找到了条大腿抱,贼粗的那种。时任检校兵部尚书,天平军节度使,而且当过宰相的令狐楚成为了李商隐的伯乐。令狐楚不仅让李商隐和自己儿子令狐绹交游,还因为李商隐不擅长骈文,适应不了科举考试,亲自给李商隐开小灶补课,要知道令狐楚在骈文方面堪称当世文宗。
这还不算完,李商隐的衣食住行,包括后来去长安考科举的盘缠令狐楚都给他包圆了,基本上是把李商隐当自家子侄对待了。此时的李商隐身上已经有霸符加持,没多久李商隐又在洛阳结识另一条大粗腿白居易,白居易比李商隐大41岁,当时已经是大唐文坛顶流的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很痴迷,不仅开玩笑说过下辈子投胎的话,就当李商隐的儿子,还让李商隐给自己写墓志铭,后来李商隐确实为白居易写下了《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并序》。
所以少年李商隐在洛阳是叠霸符呢,而且在洛阳,我们小李同学差点开始了自己的初恋,一个名叫柳枝的富商千金,在闺阁中读到李商隐的那首《燕台诗》“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两人虽未相逢,但柳枝已然被少年的才情打动,并主动对李商隐发送了约会邀请。比较可惜的是,李商隐不知因为什么最终失约。后来他再次听到柳枝的消息,已经是柳枝被权贵纳为妾室的事情了。
为此李商隐还写下了一组诗《柳枝五首并序》,他用长长的序言记录了自己这段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故事。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在洛阳小有名气又有令狐楚和白居易的双霸符加持的李商隐,在科举考试上却屡战屡败,一连考了四次全都落榜。李商隐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了,他写下了“鸾皇期一举,燕雀不相饶。”
公元833年,20岁的李商隐在科举失利的阴影下跑去王屋山修道散心,在这里他又差点开始了自己的初恋,李商隐邂逅了道姑宋华阳,年轻人的爱情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有时可能只是擦肩而过的相视一眼。
李商隐也为宋华阳写下了“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应共三英同夜赏,玉楼仍是水精帘。”但李商隐和道姑宋华阳的爱情也是还没开始,就不明缘由的结束了。多年以后李商隐还写过《碧城三首》来怀念“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公元837年,在令狐家的力捧下,24岁的李商隐第五次科举终于进士及第。也是这一年,亦师亦父的令狐楚病重,他把李商隐叫到身边,让李商隐为自己撰写遗表,可以说是莫大的信任了。
也是在这一年,李商隐好友韩瞻新婚后,邀请他一同出游,韩瞻还带上了妻子,和小姨子王晏媄,这也是李商隐和王晏媄的初次相遇,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新科进士,一个是权贵千金,大家闺秀。两人的初遇并未交谈过深,偶然的目光碰触也都刻意回避。李义山是写情诗的圣手,但在恋爱这件事上他还是显得很笨拙的。
直到李商隐和王晏媄分别后,他才暗暗的写下那首堪称绝妙的无题诗“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大概也是因为王晏媄,李商隐做出个改变自己一生的选择,他决定到王晏媄的父亲泾原节度使,王茂源的幕府当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欣赏也不加掩饰,主动撮合了李商隐和自己小女儿王晏媄的婚事。这一手操作等于是既多了个政事上的得力助手,还多了个女婿。
这场情投意合的婚姻似乎是李王两家双赢的局面,但问题是李商隐是令狐家一手培养出来的,等于是给王茂元做了嫁衣,而且令狐家在晚唐政坛属于牛党,王茂元跟李党交好,本来就是党争的死对头。
中晚唐牛李党争持续四十余年,不管是哪一派得势,都对另一派打击报复,恨不得赶尽杀绝,而皇权的更替也让两党此消彼长,内斗不断,仇恨越积越深。就连家世显赫的杜牧也因为一步走错,陷入牛李党争导致一身才华无处施展,郁郁而终。
而年轻的李商隐对自己因为一场婚姻而卷入党争后知后觉,他只是爱上了王晏媄,当了王茂元的女婿,却成为了倾力培养自己的令狐家眼中的叛徒,就连好友令狐绹都说他“忘家恩,放利偷合。”
这场婚姻也成为李商隐进退失据,不断错失时机的开端,他先是在公元838年春天的授官考试复审中被除名,这当然是卷入党争的结果。李商隐回到泾源,正是春风吹柳,杨柳婆娑的季节。
他登上安定城楼写下了“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是在讽刺朝堂上的朋党倾轧。
到第二年李商隐才通过授官考试,先是得到了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很快就被调任弘农县尉,县尉虽然和校书郎平级,但一个在地方,一个在中央。
这对于李商隐的仕途来说影响极大。而且李商隐在弘农县尉任上,因为给死囚减刑被上司责难,导致处处掣肘,他两度提出辞职,在公元840年获准。
两年后,李党得势,29岁的李商隐又再次复出当上了秘书省正字,这本是李商隐仕途的上升期,但又遇上母亲去世,依律李商隐必须辞官守孝三年。
这让李商隐失去了跻身权利阶层最好的时机。在守孝期间又恰逢岳父王茂元去世,作为封疆大吏的王茂元,虽然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李商隐的仕途提供帮助,但他的离世让李商隐政治上的处境更加困难。
等到李商隐守孝期满回到秘书省,大唐的皇权更替开始了,唐武宗因为长期磕长生药中毒驾崩,唐宣宗即位,几乎是推翻了武宗皇帝的大部分政策,包括清洗了原先受到武宗重用的李党官员,启用牛党。
令狐家也进入了权力中枢,但李商隐和令狐家的关系再也回不去了,自然也不会受到重用,而且此时李商隐一个秘书省正字小官甚至都不值得被权利斗争排挤了,所以政坛上最悲哀的不是贬官,而是失去了被打压的价值,被人无视。
公元847年,在长安毫无前途的李商隐在桂管观察使郑亚的邀请下前往桂林担任幕僚,他离开了压抑的长安城,李商隐心里似乎轻松了些,他写下了“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只是不到一年,郑亚就被贬官,李商隐也失去了工作。他只能再次回到长安,又通过考试得到了个盩厔县尉的职位。10年前25岁的李商隐就是弘农县尉,如今他35岁了,兜兜转转未进分寸。
一年以后,李商隐又受到武宁军节度使卢弘正的邀请前往徐州担任幕僚,卢弘正是很看重李商隐的,而且卢弘正处于仕途的上升期,要是卢弘正发展顺利的话,李商隐兴许还有翻身的机会。但李商隐跟了卢弘正不到一年,卢弘正就病故了,李商隐再次成为失业人员。
说到这里我都怀疑李商隐是天煞孤星了,考上进士,恩师令狐楚病故,仕途上升期,母亲病故,岳父又病故,回到中央,皇帝驾崩,跑到桂林,郑亚被贬,跑到徐州,卢弘正病故。好家伙,李义山是把这些大腿都给抱断了。
唯一坚挺的大粗腿令狐家也让他因为婚姻舍弃了。所以一切的源头又回到了李商隐和王晏媄在公元837年的初次相遇,如果李商隐没有选择爱情,没有选择王晏媄,大概仕途不会这么困顿坎坷吧。
公元851年春夏交际,王晏媄在给李商隐写去一封问候信后病逝,她和李商隐在婚后相聚的日子少极了,李商隐奔走在各地幕府,王晏媄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没有丝毫抱怨。两人靠着缓慢的书信维持联系,而李商隐对于妻子也是十分歉疚,假如当年王晏媄没有选择自己的话,兴许也会生活富足,锦衣华食吧。
但王晏媄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甚至认为选择李商隐,是自己一生中做过最正确的选择,因为即便是在最后一封信中,她也没给丈夫写下任何一丝抱怨,甚至没有告知他,自己已近油尽灯枯的身体状况,她只是不想让他担忧。
李商隐后悔过吗?很确定的是没有,王晏媄去世后李商隐一度又出家为僧的想法,他在秋天去四川任职时又翻出妻子临终前的信,恰逢大雨,写下了《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巴蜀的雨真的很大,但李商隐永远的失去了那个,共话巴山夜雨的人。大概也能理解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字字刻骨了。
李商隐余生没有再娶,也没有再纳妾,孤守一生,他写过很多绮丽华艳的无题情诗,他却是那个时代难得的深情人。公元856年,回到长安的李商隐独自闲游郊外原野,43岁人未老,心已衰的他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两年后,李商隐在郑州病逝,终年45岁。
最后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大家喜欢李义山吗?其实我们的回答对李义山来说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李义山已经被王晏媄填满了,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读不懂李义山的诗好事,若要读通透,必是伤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