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的减法与加法,大V、MCN和平台三方视角

(逐字稿 28610字→个人笔记 3087字,仅供参考)
138.知乎锚定新职人:业务上做减法,商业化做加法
1. 小鹏汽车的CEO何小鹏先生他发了一条微博,内容是他在生产线上拧螺丝。微博当时没上热搜
第二天何小鹏这条微博内容在知乎上出现了相应的一个话题,我专门记了一下叫做“如何看待何小鹏进工厂拧螺丝,生产班长表示复检时间远大于帮忙产出”,截止到现在这个问题有240万的浏览,有300多条回答。
2. 微博和知乎它就是一对好CP,可以形成长短的舆论场。
知乎上其实也有很多好+短的内容,一两句话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 大家想综合很多意见去做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谁告诉我一个标准答案,我就拿这个标准答案去做行动决策了。
4. 知乎它是一个一问多答的结构,意味着给你很多答案,供你参考。他不向你提供某个唯一的标准答案,更多是把不同的观点+讨论,展示到你面前。
5. 之前一直说知乎是一个消费决策的地方,今年改成了决策参考
6. 为什么最后选择了“专业”作为我们比较核心的价值判断?因为只有专业、科学、偏理性的东西,大家能够找到一些共识。
如果所有人用非常主观判断去输出的话,各说各的好,就没办法聊了
7 在问题下,尽可能让前排回答是相对比较专业和公允的。后排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消费者很聪明,能自己看出来黑料和纸摘。12年过去了,整个秩序或者规则,讨论的空间是这样建立的。
8. 视频平台可能无论长还是短,对于一个个人而言,要实现交付产品制作,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甚至可能基本上已经对个人创造者关上了,已经不是一个非全职作者能够搞定的事情。
9. 知乎工作日的流量比周末的流量更高吗?
答案是,知乎是打工人最好的摸鱼神器,上班还是有摸鱼需求的上班场景,没办法打开有声音的视频,只能去打开浏览器或者手机刷图文,就给知乎一个稳定生存的空间。
10. 知乎在文字、图片、语音、视频之中,如何取舍?
除了形式,另外看长度,大家可能会把知乎理解成是一个长文字平台,我觉得“短”对于今天的知乎来讲是蛮重要的,能补全图文。大家要分享很多的知识经验见解,短的图文表达非常重要
11. 知乎该做播客吗?
微信公众号很早就开了“听一听”功能,很多内容可能太长了,暂时没办法看,可以用听一听的功能来解决
为什么年轻人喜欢听播客?因为年轻人不喜欢被教育,不喜欢那种爹味太重的内容,但播客用声音这种状态,很好的消解掉这种严肃感
12. 我猜测,大家会觉得直播这个形态,是所有内容沉淀形态的最高级
13. 今天直播产品可以降维成一个音频,大家不想看我们的脸,把手机屏幕关掉,戴个耳机,完全能听到所有观点
14. 在商业上做加法,这都一年半过去了,减了什么,加了什么?
有人觉得“匿名回答”是知乎的一个特点,取消匿名这件事它看起来很小,但是实际上它对整个的社区的讨论生态它是一个极大的变量,因为没有办法预测或判断,这个动作会让整个社区内容变成什么样。
我们的决策是想在社区生态里减少一个变量,某种程度上减少它的复杂性。鼓励专业、真实的讨论。
15. 知乎里面依然有非常多的万金油问题,说如何评价XX系列,XX是怎样的一种体验,算专业讨论吗?又该怎么平衡呢?
一个问题不能构成一个讨论,问题是组织一场讨论,一个问题+他下面所有的回答和想法一起构成讨论。
但是有一点如何评价庄明浩这样的问题在知乎是不允许的,因为庄明浩本身也是一个公众人,我们觉得不应该去评价。
16. 社区发展速度带来商业化增速,生态怎么评估?有哪些关键指标?知乎会用哪些指标来监测用户健康?
海盐计划里面做了一个就是鼓励垂直深耕,希望大家能够选一个你自己的活跃领域去写。
去年四五月份,通过这样的一个政策,领域的垂直感更强了,人设感也更强了。
今年开始,重要的是多样性,希望从一个消费者角度出发,我们能够去识别到他更多的兴趣。
另外,创作者多快的能够在他发出一篇内容之后,多快的能够收到第一个互动,不管他是赞同还是喜欢或者是评论,15分钟能不能收到,一个小时能不能收到,最长拉到48小时,是我们生态里面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
17. 刚刚推海盐计划,权重少,评判体系简单。当时有一个问题是问腾讯给他的股东分发美团的股票,当天那个问题是上了热榜的,我回答了那个问题,他这个问题又属于我所在的板块。
这个回答,通过海盐获得的收入就已经非常高了,如果是这样来搞,我可以有动机去做一些操作,甚至可以联合我MCN同频的账号,把一些固定问题怼到固定榜单,可以薅知乎很多羊毛对吧?
当时那篇文章后台给我看到的数字,我甚至有第一次在知乎上动了念,想说我要不要全职干,后来冷静下来这样的事,这个事情肯定是不可持续的
18. 今天这个状态下,让创作者相对明确自己主线的同时,能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又不至于说走到一个极度可以被薅羊毛或者怎么样的一个阶段,如果一个平台的流量它过于集中在热榜,创作者他是否就会有动机薅羊毛?
热榜更像一个工具,我们通过热榜来了解站内现在热门内容的走向,也能培养内容手感,提问是比回答更难的一个过程。
19. 热榜发生很多变化,我们有意在调配里面各种问题的比例。去年有很多这样的热点,比方说:讨论俄乌战争,发生了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今年会变得很少
20. 视觉化的短内容才是大势所趋
21. 第一次在知乎创作,发一条想法,他可能会比较随意的用几张图去讲他生活里的一个故事,但是我们会觉得这件事一定很考验我们的分发。
评论区里也讲我们的分发没有其他的平台好,我也认同。今天会看到上面一张大图,底下一段文字的设计,我们可能今年年底的会再去做调整。
22. 观点跟兴趣它是不同的。观点是找不同,兴趣是大家找同好抱团的,人们对于不同意见的接受程度始终有一个上限,如果超过上限,就产生负社交资本。
知乎怎么平衡观点和兴趣,防止负社交资本产生?(知识、经验、技能,它其实是不同的分享领域)
今年4月,重新去推我们蓝标专业认证。所有拿到认证的人,认证之前和认证之后,他整个创作行为和他的互动行为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会发现他参与更少争议性问题、更垂直去创作、在别人的评论区里面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的一个社交行为跟他的身份是高度相关的
23. 内容创作者可能不存在“用爱发电”这个选项,必须给他一个更好的上升通道,今年它有什么变化?
无论是头部还是中腰部的作者,人设变得更立体+直接,更容易成交。品牌方的选择会变得简单,沟通会简单很多。
24. 在知乎汽车板块,是主动挖掘培养从业者参与讨论,还是说在平台内里面作者去做筛选?
第一,积淀,我们一直在做知乎平台的课代表角色
第二,把创作者团结起来,创作者越多,客户越多,客户越多,创作者越多,我们希望是做成这样滚雪球的模式。
第三,主动挖掘,需要跟得上节奏,跟得上行业速度的从业者来协助我们的品牌输出。
第四,专业,365天,基本上都是在跟我们的创作者再去打交道,,基本上是半个汽车行业的从业者
第五,是我们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关系先从朋友开始,坦诚相待。再给创作者提供了变现能力,能让你看到自己的职业可以带来价值。还能让它形成一个持续写作+变现的自驱力。
25. 汽车领域是过去几年里发展最快,也是厂商最有预算的领域。品牌方他在知乎上希望得到什么?
有一个你们想不到的,它是百度搜索优化的最好的内容源头。百度的搜索结果是对这些品牌很重要的。
26. 今天知乎可能有1万粉丝差不多就可以接广告了,像我们当年10万粉还接不到广告
27. 在平台内完成闭环(从种草到收割逐步的打通),知乎怎么看这样的趋势?
它至少不适合这个阶段的知乎,如果你今天是个参考,实际上你今天去做闭环,反而放弃了你本来的优势,用户会非常迷惑:“你本来不是参考吗?为什么现在突然变成卖货了?”
28. 今天所有的闭环电商,它适合做的品类,是不太需要比较或权衡产品参数的
29. 中国最牛逼的平台,只要想追求 GMV,最后都得去卖食用油和餐巾纸。除非走“得物”这种路径,把一个东西卖得特别贵,特别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