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盘之外,游戏之中——伊恩班克斯“文明”系列太空歌剧科幻力作《游戏玩家》
文明系列的第二部《游戏玩家》标题就开门见山地点名了主题,这既是一本优秀的反乌托邦世界观作品,亦是对于人生和现实世界的隐喻。班克斯没有花费很多笔墨去描述游戏本身,甚至到了全书的结尾读者都不知道阿扎德游戏到底是怎么回事,规则如何。这也许会让一些希望从本书中读到游戏智斗的读者感到失望,但游戏的具体内容和策略本身就不是全书的重点,班克斯希望能将读者的眼光拉到棋盘之外,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乌托邦 or 反乌托邦
年少时,我曾畅想过没有战争,没有冲突,一切利益都由游戏来决定和分配的世界。然而,班克斯在本书中塑造了一个野蛮而血腥的“帝国”。我也曾构思过物质极度富足,不再有饥饿,人人平等,一切基本欲望都可以满足的世界。然而,班克斯又给我呈现了一个空虚乏味,失去动力的“文明”。阿扎德帝国和“文明”乍看之下都拥有一些乌托邦的特质,然而这些光辉的碎片掩盖不住空泛的本质。班克斯敏锐地捉住了二者的“阿喀琉斯之踵”,让读者意识到空想中的美好世界观终究是立足不稳的沙堡,随时可能轰然崩塌。
“文明”和“帝国”代表的恰好是两条截然相反的发展路径:“文明”厌恶侵略,帝国”则热衷于扩张。“文明”强调人的平等,而“帝国”将“占有”和“不公”发挥到了极致。“文明”通过社会关系来约束人的行为,“帝国”则依赖于残酷的刑罚。文明自由开放,没有歧视和偏见,“帝国”则充斥着繁文缛节来限制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么看来,“文明”似乎确实有资格将“帝国”视为野蛮人来对待,然而,果真如此吗?班克斯一如既往地在书里埋下了陷阱,但凡对于“帝国”的轻蔑鄙视之语皆出于“文明”一方的视角,他自己从头到尾都是冷静客观地描述情况,而不曾给出清晰的看法。但到了结尾,当“文明”和“帝国”的赌注被揭晓时,“文明”一直披着的文明自由理性的外衣被骤然撕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文明”在表面上并不热衷侵略,但却将一切其他种族视为进化的劣等,并乐于利用自己强大的力量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尝试同化其他种族,有点类似《星星是冰冷的玩具》中的“几何族”。当无法顺利实现文化侵略时,“文明”也会毫不犹豫地亮出獠牙用军事力量强吞对手。
比起“帝国”直来直往的野蛮,“文明”不过是披上了一层道德的伪装,甚至连发动扩张的借口都是民众不会允许有野蛮外族仍然处在非文明的管辖之下自相残杀。然而,怀着文明人的优越感高高在上地评价别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主宰、驯化他族,还要粉饰侵略的本质,“文明”二字真是莫大的讽刺。《腓尼基启示录》和《游戏玩家》分别从两个不同外族的视角揭开了“文明”的真面目。和“帝国”以及其他外族一样,“文明”赖以生存的基础仍然是能源和资源,“文明”得以维持全员体面的生活仍然是建立在对于外界的掠夺之上的,只不过是否师出有名的区别罢了。此外,不论是“文明”还是“帝国”,当科技和资源可以满足部分人的基本需求连中级欲望也唾手可得时,“人的欲望永无止境”瞬间暴露无遗,但二者的体现并不相同。“文明”的世界缺乏刺激和挑战,人人沉溺于激素分泌的直接的刺激,逐渐对新鲜的东西麻木不敏,变成了一群空虚压抑颓废的僵尸。而“帝国”上层放纵自我的方式则是禁忌血腥的体验,他们渴望做一些背德甚至残酷到反人类的行为。

顶级玩家的人格素描
本书标题就叫《游戏玩家》,自然要把游戏玩家这个角色给刻画好。本作既重点刻画了主人公戈奇,也顺带描绘了“文明”和“帝国”一众玩家的群像。不得不说班克斯深谙玩家的心态,尤其是顶级玩家的心态。鄙人也在两款棋类游戏中曾经登顶世界前三,权且说说身为顶级玩家的体会。
顶级玩家有时候渴求的是不影响自己地位的失利,一直获胜固然索然无味,但出现足以动摇自己的新势力更令人恐惧(当然在确认双方旗鼓相当之后反而会被英雄惜英雄的热血沸腾取代)。顶级玩家会担心自己是否已经过气,也想要偶尔品尝下失利的滋味。这份矛盾的心态就体现在了戈奇开头输给了列车上的对手,以及后面面对超新星女玩家时的一系列行为。顶级玩家对于青史留名会怀有近乎病态的渴望,当胜负带来的刺激已经逐渐麻木,顶级玩家只想完成一些无人可及的壮举,甚至不惜做一些过分的行为。戈奇试图实现完胜甚至作弊在书中是推进剧情的重要线索,但在我眼里却无比真实。玩家的世界稍纵即逝,不留下一些什么很快就会被遗忘。成为第一个完成某项成就的人就像夏娃的苹果,是致命的诱惑。而如果依赖于作弊去实现某项成就事后会感到空虚异常甚至百爪挠心。顶级玩家享受足以颠覆场面的运气,毕竟在习惯于控场之后,一点运气的调剂能极大地缩小对手和自己的差距,增加游戏的乐趣和刺激感。而且顶级玩家往往自负地认为运气永远会站在自己的背后。

游戏VS人生
在日本著名轻小说《弱势角色友崎君》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生就是一场游戏,而有些人以局外玩家的身份操纵自己的角色,有些人则化作角色本身融入了游戏。而在阿扎德帝国的世界,个人的人生甚至国家的命运都和阿扎德游戏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是玩家,掌控自己的人生真的需要依赖于玩好这款游戏。然而,社会关系也被游戏重塑,每个人都在弱肉强食的游戏森林里游戏着别人,也被别人所游戏。游戏会带来的短期回馈的刺激取代了日常生活缓慢而低效的长反馈机制,导致每个人都变得更加冲动功利,也愈加暴躁而残忍。游戏成为了生活方式之后,所有人都陷的越来越深,分配利益要靠游戏中取胜,赢的他人的尊重也要靠游戏取胜。大家变成了杀红眼的赌徒,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游戏中失利就会让一个人直接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哪怕是法官、神父等精英也不能例外。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哪怕是帝国的皇帝也逐渐失去了理性。
有规则的地方就有游戏,广义的游戏几乎包揽了万事万物,当然也包含了人生。但评价一个东西究竟是不是游戏,终究看的是参与者本身是否带着玩家的心态。大家都觉得自己在玩游戏,一个帝国也会变成一款游戏;大家都不在意游戏时,即使真的在玩游戏也像是单纯的社交。游戏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游戏该玩的多认真呢?有人认为游戏是追逐胜利,如果带着不想赢的心态来面对游戏既是不尊重对手也是侮辱游戏本身。也有人觉得游戏是为了放松,“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要太认真反而是游戏的本质,毕竟还有个俗语叫“游戏人生”。如果一心奔着胜利和利益而去多多少少会忽视掉周围人的心情,最终变成激化的矛盾和疯狂的对立 ,但如果抱着吊儿郎当的心态去,又可能陷入虚无主义。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游戏折射出的也许真的是你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