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2.分离定律(知识)杂交、测交、假说演绎法

喵喵 | 基因的分离定律(下)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注意】
Р亲本
F₁子一代
F₂子二代
⊗自交
×杂交
显性性状:子一代显现出来
隐性性状:子一代未显现出来
(1)实验过程及现象

(2)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
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②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3)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①用假说预测其他实验结果
设计测交实验:用杂种子一代高茎豌豆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
预测结果:分离比为1:1

【测交】
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属于杂交)
②实际结果:高茎:矮茎=30:34
(4)得出结论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假说—演绎法

3️⃣名词总结
(1)交配类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交配,符号:×。
自交:基因型相同的个体交配,符号:⊗。
测交:待测个体与隐性个体交配(属于杂交)。
(2)性状类
性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所产生的子一代未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基因类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D和d。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如D。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如d。
(4)个体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矮茎。
基因型:与表型相关的基因组成,如DD、Dd、dd。
纯合体(纯合子、纯种):由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dd。
杂合体(杂合子、杂种):由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