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国富论》对比,有什么区别?
《资本论》与《国富论》的不同点是什么,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知道,与《国富论》不同,《资本论》是站在整个人类的立场上,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研究资本理论。众所周知,《资本论》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可见,《资本论》是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上。然而,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是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最大多数群体的立场就等同于人类的立场。所以,《资本论》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
《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中的资本文明作用。《资本论》认为人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两方面。物质需要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是人类的本源需要。精神需要是物质需要基础上的延伸,是更高级的人类追求。所以,《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从人对物质财富的需要出发,肯定了资本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除此以外,《资本论》认为物质财富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发展的经济基础不但是人的自然需要还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前提。
人只有物质需要得到了满足才会发展精神需要,才会追求更高的目标。所以,《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从实现人类解放的远大理想出发,肯定了资本的文明作用。《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中的资本剥削属性。《资本论》认为资本与劳动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劳动异化的产生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导致劳动异化。劳动异化包括劳动目的异化、劳动过程异化、劳动结果异化三个方面。
首先,《资本论》认为资本对价值增殖的追求导致工人阶级以获取生活资料、维持生存条件为劳动目的,致使工人阶级精神匮乏,失去了劳动的自主权。所以,工人由突破限制获得自由的劳动目的异化为维持生存的劳动目的。

其次,《资本论》认为劳动过程应该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由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异化为价值增殖过程。这导致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断受到资本的盘剥和压榨。
最后,《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劳动的产物成为与他相分离的、相异己的存在被资本家占有。并且,资本家不断用无偿占有的他人劳动果实继续扩大对他人劳动果实的占有。所以,工人劳动的结果由获得供自己使用和享受的物质财富异化为工人失去对自己劳动果实的所有权,变得越来越贫穷。
由此可见,《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批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而《资本论》能揭示出资本的剥削属性以及劳动异化的现象,其原因在于《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
《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中的资本扩张现象。资本的扩张性来源于资本的增殖性。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条件下,资本加速积累导致的生产扩大和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加深导致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缩小之间的矛盾,必然会迫使资本扩张到海外市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运输业的发展,打破市场的地理界限成为必然。世界市场形成后,商品的倾销逐渐变成资本的转移,随之发生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不难预见,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逐渐在世界各地凸显出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生产过剩的危机在世界各地普遍爆发。
无论世界市场多么大,它总有一个地理的界限。当资本对世界的占领达到了这个界限的边缘,资本就无法再依靠发展外部市场实现自身的扩张。此时,危机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事情,而是世界范围或者说整个人类的事情。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必然会给全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因此,《资本论》通过资本的扩张性诠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暂时性,阐明了全人类都无法逃脱危机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人类只有共建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起来的社会才能彻底摆脱资本对人的压迫和限制,摆脱资本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由此可见,《资本论》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中的资本扩张现象。
综上所述,《资本论》之所以肯定资本的文明作用,批判资本的剥削性和扩张性,是因为《资本论》始终以人的自然需要为出发点,始终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研究资本理论,所以,《资本论》不但能够看到资本积极的一面,也能看到资本消极的一面。由此可见,《资本论》在研究资本理论的立场上超越了《国富论》。
由财富增长的目的跨越到人类解放的目的
《国富论》是基于英国资本主义成长阶段,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时期而诞生的。在此时期,资产阶级作为打败地主阶级的进步阶级,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意义。随着经济基础的确立,反映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急需构建。《国富论》应运而生。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富论》必然反映资产阶级发展生产力的愿望和要求。《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不言而喻,它立足于国民财富,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和性质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国富论》的研究目的在于财富增长。那么,《国富论》中对资本理论的研究也必然服从于《国富论》整体的研究目的。所以,《国富论》对资本理论的研究同样以财富增长为根本目的。
《国富论》认为生产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那么,增加进行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数目和提高进行这种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的生产力,必然能够实现财富增长的目的。然而,“要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目,必先增加资本,增加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的基金。

要增加同数受雇劳动者的生产力,唯有增加那便利劳动、缩减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把它们改良。不然就是使工作的分配更为适当。但无论怎样,都有增加资本的必要。”所以,《国富论》认为财富增长的两个方法可以归结为一个根本途径——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越多,维持生产性劳动者生存和生产的物质资料就越多,从而进行生产性劳动的劳动者数目就会增加。
生产性劳动者数目增加,分工就可以更加细化,从而使劳动者生产力提高。分工细化的同时还会促进工具的改良和发明,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力。因此,《国富论》认为财富增长的根本途径是资本积累。
此外,《国富论》还分析了资本的不同用途对财富增长的影响。《国富论》认为:“一切资本,虽都用以维持生产性劳动,但等量资本所能推动的生产性劳动量,随用途的不同而极不相同,从而对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所能增加的价值,亦极不相同。”所以,《国富论》认为资本的用途影响财富增长的幅度。

由此可见,《国富论》对资本理论进行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如何最大程度地增长财富。综上,《国富论》以财富增长为目的研究资本理论。
《资本论》对资本理论进行研究的目的不同于《国富论》,《资本论》的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就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论》通过对这个规律的阐释,表明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将被更高级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从而为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提供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就是指人的本质得到解放,也就是指人从一切对立的、异化的关系中解放出来,人不但要实现物质解放,还要实现精神解放。

人的解放就是“任何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人的解放
马克思认为人的解放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经济解放。经济解放是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物质基础。如果人们在物质方面十分匮乏,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都得不到满足,那么,人们根本不可能去考虑精神层面的解放,更不用说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经济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前提条件。
第二,劳动解放。劳动解放是指人的劳动不再是实现经济解放的手段,人不再是为了生存而劳动,而是突破了客观自然条件对人的限制和束缚获得了劳动的完全的、充分的自主权。

人不再是被动劳动,而是主动劳动;人不再抱怨劳动的痛苦,而是享受劳动带来的幸福;人的劳动不再是异化的劳动,而是自由的劳动。所以劳动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第二个前提条件。
第三,社会关系的解放。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活动和发展的。因而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人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总的来说,如果人处在一种充满矛盾和压迫的社会关系中,那么,人必然无法实现自由且全面的发展。所以,社会关系的解放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第三个前提条件。综上,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同时满足以上三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