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天 3 地:多人确诊猴痘感染!如何诊治与预防?
近日,国内多地监测发现猴痘病毒感染病例。
天津:
7 月 6 日,天津市通过监测发现并报告 1 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核,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7 月 7 日,经国家临床专家组会诊,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长沙:
7 月 5 日,湖南省长沙市监测发现3例猴痘确诊病例。病例分别为 24 岁男性、28 岁男性和 38 岁男性。病例发现后,省、市、区(县)三级卫生健康部门和疾控中心迅速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医疗救治等疫情处置工作。目前 3 例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病情稳定。
辽宁沈阳:
6 月 29 日,辽宁省沈阳市报告 1 例疑似猴痘病毒感染病例,该病例经复核,实验室检测结果为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经临床专家组会诊,7 月 3 日,诊断为猴痘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目前患者正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情况稳定。
此前,在刚过去的 6 月份,我国北京、广州也监测到猴痘病例。
一、什么是猴痘病毒?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猴子身上发现,1978年被列为痘病毒科,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正痘病毒属的正式成员,是其中除天花病毒以外最具致病性的病毒。
猴痘病毒为双链DNA,长约197kb,有一个高度保守的中央编码区域,两侧是可变区域和末端重复,两侧区域包含四个额外的开放阅读框,主要参与宿主范围测定和致病性的免疫调节。
依据遗传、地理和表型变异,该病毒分为中非和西非两个分支,它们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差异,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病死率约为10.6%。
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1名9月龄男童是首位确诊的人感染猴痘患者,此后猴痘在中非和西非国家流行,每年发生几千例病例。2003年美国报告了首起非洲以外地区出现的猴痘疫情。近年来,英国、以色列、新加坡和美国等多个非流行国家陆续发生与非洲西部旅居相关的猴痘病例。2022年5月7日,英国确诊首例猴痘病例。2022年5月18日,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分别报告了14、7、13例猴痘病例。2022年5月19日,比利时、瑞典和意大利确诊了首例病例。2022年1月1日—2023年1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110个国家或地区的84733例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80例死亡。2022年5月13日以来,这些病例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先前无猴痘病毒传播记录的国家,是在与西非或中非地区没有直接或间接流行病学联系的国家首次报告病例和持续传播链。
二、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
01 传染源

猴痘是一种较为少见的人畜共患疾病,病人、宿主动物、感染动物是主要传染源。猴痘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确定,最有可能是啮齿动物。在非洲的绳松鼠、树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等中发现了感染猴痘病毒的证据。
02 传播方式
主要通过动物传播,人被受感染动物咬伤或接触其血液、体液或皮疹而感染。食用未充分煮熟的肉和被感染动物的产品也是可能的危险因素。此外也可通过人际传播,密切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疹、血液或近期内受污染的物体可引起人际传播。飞沫传播通常需要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这对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特别是对活动期病例的封闭家庭成员带来更大的风险。猴痘病毒也可以通过胎盘从母体传播给胎儿或在分娩期间和出生后密切接触时发生母婴传播。目前尚不清楚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可以传播疾病。2022年疫情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性接触,有14779例(占69.0%)。
尽管在男男同性恋中发现了较大比例的感染者,但目前仍认为密切接触是传播的主要原因。
0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既往在非洲,男性患者比例大于女性,超过80%的患者是10岁以下的儿童,且病死率在4 岁以下儿童中最高。1970年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 岁,2010年增加至21岁。在2022年的疫情中,猴痘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4岁,其中有96.6%为男性。性取向已知的病例中,84.3%为男男性行为者。
三、猴痘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01 临床表现
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7~14d,也可能长达21d。
在1~5d的前驱期内,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烧、寒战、不适、头痛、背痛、喉咙痛、呼吸急促和淋巴结肿大。猴痘的临床特征与天花相似,但症状较轻,死亡率较低(1%~ 10%),且存在淋巴结肿大。
前驱期后,出现进行性斑丘疹,大小为0.2~1cm。病变始于口咽和躯体部位,并在手掌和脚底的累及下扩散到四肢。
皮损在2~4周内从斑疹到丘疹、水疱、脓疱,然后结痂、脱屑并最终脱落。
在某些情况下,病变会导致色素沉着的疤痕,且存在肺炎、脑炎、角膜炎和继发性细菌感染等并发症。
02 诊断
猴痘诊断主要基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皮疹和高度怀疑指数对于确认猴痘至关重要。
充足的临床病史,包括旅行、职业和接触史以及实验室检查可建立明确诊断来排除其他传染病(如天花)。
猴痘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抗体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基因测序和电镜观察等。传统的病毒抗原检测、用于抗体检测(IgG和IgM)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敏感性均较低,只能鉴定到正痘病毒属。WHO规定 RT-PCR法是急性感染期间诊断猴痘病毒的首选方法,它是用拭子收集皮损渗出物或结痂进行病毒核酸分离,然后将病毒DNA用于MPV基因组特异性实时聚合酶链反应。任何可疑传染性样本的处理只能在生物安全三级(BSL-3)实验室进行。
四、猴痘的治疗
01 支持性治疗
大多数患者无需药物治疗即可康复,有呕吐、腹泻症状的患者为减少胃肠道液体丢失,需进行支持性治疗,如口服/静脉补液。
02 抗病毒药物
几种抗病毒药物可能对治疗猴痘感染有效,但仍处于临床试验的不同阶段,疗效尚未完全确定。
①替科维瑞马特:被认为是首选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对于体重≥3kg的重症患者可采取该药物和布林西多福韦的双重治疗。病毒包膜蛋白VP37促进病毒成熟且从感染细胞释放,该药物通过抑制该蛋白阻断病毒在感染宿主内的传播。美国疾控中心持有的紧急访问研究新协议允许将该药物用于猴痘。
②布林西多福韦和西多福韦:2021年6月布林西多福韦在美国获批用于治疗天花。布林西多福韦(口服)是静脉用药西多福韦的类似物,与西多福韦相比,其安全性更高,肾毒性更小。这些药物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起作用[22]。虽然在动物模型中评估布林西多福韦治疗猴痘感染的研究很少,但布林西多福韦已被证明对正痘病毒感染有效。
③牛痘免疫球蛋白(VIG):是一种超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治疗接种牛痘疫苗导致的某些并发症,如牛痘湿疹。对于有天花疫苗接种禁忌证的T细胞功能严重免疫缺陷暴露者,VIG可被视为一种预防措施。虽然是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但VIG对猴痘和天花的有效性数据缺失,未经过临床试验,在流行地区使用需要谨慎考虑。

五、猴痘的预防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天花疫苗对包括猴痘在内的许多正痘病毒具有交叉保护作用,残留的IgG和中和抗体在接种人群中持续存在,显示出疫苗接种免疫力,且与感染患者的较轻症状有关。未接种疫苗的人患猴痘的风险是接种疫苗的5.21倍。以往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群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的防御能力。换言之,天花疫苗的接种,已经让我国1981年以前出生的群体有了一定的防御能力。
ACAM2000和JYNNEOS 是美国FDA批准的2种可以预防猴痘的疫苗。世卫组织表示,只有有风险的人(例如与猴痘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或属于猴痘高危人群的人)才应考虑接种疫苗。目前并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疫苗。

对于个人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注意以下5点:
1.避免与疑似人员进行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
2.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
3.勤洗手,加强个人手卫生。
4.避免接触猴痘患者使用过的物体。
5.主动就医和及时报备(若在国内外有过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出现类似猴痘皮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