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后,家长一定要注意这几个情况,否则后悔晚矣
这段时间,各省高考陆续放榜。有的学生因为考试分数超过预期而欣喜若狂,有的学生因为分数不理想而郁郁寡欢。每年高考放榜后,都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场景。
但是,需要家长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高考成绩公布后,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季,那么具体会有哪些常见心理问题呢?
自我封闭型
在看到自己的的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心理。这类学生
具体表现一般为,闷在家里不愿出门,不愿意跟人多交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睡眠不足。有这类问题的学生是最多的,不过有时候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态,过段时间,情绪过去了,心情也就好了。
可若是遇上平常比较内向的学生,家长放任不管的话,时间久了可能会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到时候家长追悔莫及。对于这类的学生,家长们应该多加重视,陪伴是最重要的,陪伴孩子做一些他们喜欢做的事情,无论是追星、看剧、运动等。
如果家长确实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可以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去参加一些室外活动,去看场电影,看场演唱会等放松心情的活动。
还有一种学生会对父母产生愧疚之意,觉得爸爸妈妈培养了自己这么多年,最后自己却不能拿出好成绩回报他们,内心十分愧疚,进而觉得自己很没用,开始贬低自己的价值。如果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一定要及时沟通,向孩子传递:爸爸妈妈看到了你的努力,至于结果如何不必太苛责自己,你尽力了就是最好的结果。
过激反应型
这类学生,一般平时就比较内向,不爱与别人交流,想事情总是往牛角尖里钻。
若他们对高考成绩大失所望,一般会出现自闭、乱发脾气、自虐甚至轻生等行为。可能会因为同学或者父母的一句嘲讽,就开始妄自菲薄,以此掩盖内心的自卑和哀伤。
而这类学生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悲观世界里出不来,需要家长去引导,如果家长无法与孩子沟通,最好尽早到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无所事事型
这类学生平常对什么都感觉不在乎,整天吊儿郎当的态度,所以看到成绩后,不管是好是坏都接受这个结果,然后就开始变得无所事事。具体表现为:每天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闷在家里,不愿意出门。
“孩子老是恍惚,不知道在想啥?”
“问他有什么目标,一问就是随便,啥也没有”
“整天躺在屋里睡觉,连饭都是给送进屋吃,吃得也不多。”
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家长问这类问题。学生适应不了高考结束后的真空期,连家长也一时转不过来。
这时候父母应当多和孩子交流,鼓励孩子外出交往或参加其他活动,避免无事可做加剧这种虚无的情绪。
一旦出现了以上这几种情况,家长们首先要冷静,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家长切忌对孩子横加指责,因为他的压力会更大,家长如果不能及时消化他们的痛苦,很可能导致他们做一些过激行为。
如果他们愿意,尝试多倾听他们的懊恼与担心,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减压放松,重拾信心。告诉他们:不要把高考成绩看作取得成功的唯一因素,进入好大学并不是获取成功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