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研究中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1943年11月3日阿道夫·希特勒命令防御进入欧洲堡垒 (FestungEuropa)的西部通道。在希特勒看来,所有的迹象都表明盟军将于 1944年进攻法国,最有可能的进攻地点是多佛尔海峡。海峡地区的防御力量被加强到极致,陆军元帅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 和埃尔温·隆美尔(Ervin Rommel) 被指派击败盟军的进攻。虽然德国海岸防御部队进行了集结,但冯·伦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认为盟军将从勒阿弗尔(Le Havre)和敦刻尔克(Dunkirk) 之间的某地进攻,因为从那里进攻可以使盟军在皮卡第平原 (plains of Picardy)部署,然后向东到达鲁尔区。几乎没有德国将军认为盟军会愚蠢到冒着在诺曼底陷入困境的危险而且,希特勒准备用于大举进攻英国的 V-1和V-2 火箭的发射装置也部署在多佛尔海峡附近。总之,德军将领认为盟军从多佛尔海峡发动他们必然的进攻才是“符合逻辑”的。这曾是阿尔弗雷德大帝【【阿尔弗雷德大帝 (Alfred the Great) 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一撒克逊之王”的君主。他率领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名号的君主,】】 的经典进攻路线,拿破仑波拿巴、后来希特勒本人在 1940 年都曾经计划过,但又放弃了这条进线。
当然,盟军没有从多佛尔海峡进攻。德军最高统帅部在假定的基础上,部分地根据盟军精心实施的欺骗手段进行概括,并错误地演绎,在此基础上作出了二战中最致命的决定之一。德军最高统帅部的错误是归纳的错误。不幸的是,对于战场上的指挥官、办公室里的情报分析人员和普通的情报研究人员来说,没有任何避免作出错误概括的预防措施一一没有规则可循,也没有“增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一定能根据观察结果得出正确的概括。
本章讨论情报研究和分析中的推理过程,也就是与科学方法不同步骤相关的推理过程。本章使用“假说一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method)代替“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两个词语意思相同。虽然“假说一演绎法”不如“科学方法”常用,但它更准确地描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避免给人这样的印象,即这种方法只限于科学研究。
首先,本章讨论了将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可验证假说的思维过程,然后讨论了验证假说的思维过程。关于假说建立,一开始我们就需要提醒:在研究的假说建立阶段,没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给研究人员的。建立可验证假说之前的许多活动都是非系统化的、无组织的,甚至可能是混乱的。
研究人员在假说前阶段进行的步骤无法概括。人们对研究人员的刻板印象是他们能从模糊的概念中准确无误地得出精确、正确的理论,这种看法基本上是错误的。实际上,令新人行的研究人员吃惊的是,假说前阶段怡恰是研究过程中最令人痛苦的。一旦研究人员建立了可验证假说,前进的道路就清晰了。研究人员可以列出必须完成的项目、详细指明事件的步骤、预测最终产品的形式,并根据经验预计完成研究的时间。然而,真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预测建立假说的条件和所需的时间。
一、定义归纳
归纳是在观察结果或其他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思维过程。人们从经验中学习的过程就是归纳,例如人们学着将红色和热关联起来,将热和疼痛关联起来,并且将这些关联应用于新情况。显然,归纳不仅对知识的传播很重要,对生存也很重要。
归纳是发现的过程。当分析或研究人员开始看出所观察现象中的某些关系时,这就是归纳。例如,分析或研究人员在对公开报道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通常Z国发言人在正式宣布与Y国签订武器协约前会异乎寻常发表好战的公开言论,或发现在Z 国进行核试验前会发生一系列恒定不变的事件。
归纳的基础是确立因果关系。大多数情报推测都是归纳的结果,而且建立任何假说都需要归纳。与其他类型的思维活动 (例如演绎逻辑和数学) 不同的是,归纳没有既定的规则。描述归纳是怎样发生的,等后于描述人们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显然,知识和经验对于人们产生想法是很重要的,研究人员的一些个性特点,例如好奇心和对未完成事物的执着精神对归纳有着重要作用。显然,想象力和观察“能力”对归纳过程也很有用。
一些有利于归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可以创造的,例如能够尝试新想法而不用害怕被嘲笑。但人们对不同情况的反应不同,对有些研究人员来说,压力、焦虑或不舒适有利于提升创造力。要得到正确的概括通常需要进行观察。虽然不能保证大量的观察必然会产生概括,但可以说,没有观察就几乎不可能得出正确的概括。
在假说一演绎过程中,归纳阶段的目的是得出一些可验证假说。由于假说质量受观察者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提高假说质量的一个方法是,在假说建立(归纳) 阶段让多人参与。有时,让一个单纯的一一在当前问题中没有卷人太深的一一观察者参与是有帮助的。单纯的观察者可以对一些其本假定提出质疑,而那些在某一活动中卷人太深的人可能认为这些假定理所当然。假说一演绎过程中归纳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可验证假说建立起来。
二、定义演绎
演绎是从一般规则到具体事件的推理过程,也包括通过推论或分析前提而形成结论的过程。叫在上文关于归纳的例子中,分析人员注意到与乙国核试验有关的一些事件的模式。他的归纳可能采用以下形式 :“事件1,...,n总在Z国核试验之前发生。”作出以上概括后,分析人员可能获知事件1,...,n正在Z国发生。基于这个信息,分析人员得出结论:Z国将试验另一个核装置。首先,分析人员对大量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推理并得出概括。其次,分析人员从概括到对具体事例进行推理,这就是在进行演绎推理。他的推理过程是从前提到结论。大前提是:事件 1,...,n 总在Z国核试验之前发生。小前提是 :事件 1...,n 已经被报告了。假定事件1...,n 与其他任何活动都没有关系,就可以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 :Z国将要试验一个核装置。上述例子被大大简单化了,像大多数简化一样.它掩盖了一些情况,而这些情况在情报研究中会产生明显的差异。
演绎法在封闭系统中应用效果最好,例如数学、形式逻辑或某些游戏(如在电脑上玩的战争游戏,这种游戏的规则被清楚地进行了说明)。任何学过几何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个三角形,因此其内角之和是 180度”的陈述是正确和真实的。在封闭系统中,只要推理正确,结论都是有效的。
然而,情报研究很少涉及封闭系统。因此,尽管结论可能是通过正确的推理过程得出的,但前提可能是错误的。例如,在核试验的例子中,Z国可能认为其活动被监控了,并出于战略原因展开了大规模欺骗活动。在此例中,“事件1...n 总是发生在Z国核试验之前”这个前提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即使研究人员或分析人员根据前提进行了正确的推理,结仍可能是错误的。此例对情报研究的启示是:人类活动基本上不属于特定前提必然会导出特定结论的封闭系统。所以,在情报研究中,必须慎用演绎法,要充分认识到其使用的限制和前提的潜在谬误。
三、假说一演绎过程中的归纳和演绎
如前所述,在假说一演绎过程中,归纳的结果是建立可验证假说,假说是展示各种事实之间的关系,或者解释事实的理论或未被证明的假定,其目的是指导研究人员寻找证据。如果没有假说来限定寻找的范围,研究人员将无法确保所搜集的信息和研究目标是相关或贴切的。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如果观察结果有用的话,它一定会支持或反对某个观点(说)”。而且,提出的假说越多,其中存在一个正确假说的概率就越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研究人员容易过早“锁定”某一个假说,而排除其他假说。研究人员可以提出无限多的假说,但最少不能少于三个。
【这三个假说包括原假说、零假说(基本上是对原假说的排斥),以及与前2个假说完全不同的假说。】
通常,在问题求解的情况下,假说是以三段论的形式提出的,即“如果·...··那么·.....”。第一个命题是大前提或概括,第二个命题(小前提)是目前的实际证据。在核试验的例子中,三段论如下 :
如果事件 1,,n 发生,那么将要进行核装置测试(大前提)
事件1...,n在Z国已经被报告 (小前提)。
·所以,乙国即将进行核试验 (结论)。图4.1显示了归纳和演绎推理与假说一演绎过程(科学方法)的关系

虽然归纳和演绎十分重要,但不应认为所有研究都必然同时进行归纳和演绎,而且研究人员也不需要在所有类型的情报研究中建立假说。某些类型的情报问题只需要添加新信息,在另一些情报问题中,研究员任务的一部分可能是对假说进行验证,因此研究人员不用进行初始的概括。有时,一个研究项目只涉及归纳阶段,研究产品仅仅是未经验证的概括结果。但在自选情报研究中,假说一演绎过程是必须的,否则难以系统地开展研究。
四、小结
❗归纳是在观察结果或其他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概括的思维过程。归纳是建立可验证假说的过程。
❗演绎是从一般规则到具体事例的推理过程。在封闭系统 (如数学和形式逻辑) 中通过演绎法(并且推理过程是正确的)得出的结论定是有效的,但遗憾的是,情报研究很少涉及封闭系统。
❗归纳与发现的过程有关,例如,发现一些现象之间先前未被发现的关系。演绎与试验和验证概括得出的结论有关。
❗并非所有研究都同时需要归纳和演绎。有时,一个研究项目 (计划的或自选的)的产品可能是一组概括结果。另一些时候,一个研究项目的目的是验证一组概括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