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流浪地球2了,聊聊~
首先第一个感受就是:我太tm后悔之前看了这么多讨论球2的文章和视频了。很多地方因为有了心理准备,所以初见时的震撼多多少少打了点折扣。比如太空电梯。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太空电梯太壮观了。甚至抛开电梯本身而言,跟随镜头,你可以第一次看到从地面一直上升到太空中的全过程——以往我们可只能在地面上仰望。
第二,各种伏笔照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简单点说,你还记得上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的伏笔照应的手法吗?在这里,导演直观地把这种技巧呈现在你眼前了。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又合情合理。
第三,随处可见的小幽默。导演和编剧的这些小心机确实不会让你哈哈大笑,但绝对会让你不禁莞尔,会心一笑。比如刘培强初见韩朵朵,第一时间就幻想了结婚生子,这不就是网上段子的形象再现吗?我这么说,会不会有人又说“抄袭网络段子”?我反正不觉得,我反而觉得是让电影在呈现未来的同时,又巧妙地勾连了现实世界,反而让“未来”在生活的层面更接地气,更让人有“现实”的感觉。
第四,清清爽爽的爱情戏。之前在贴吧看到不止一个帖子说爱情戏太长太尬。我看过之后,真觉得难以理解是谁又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刘培强和韩朵朵的感情戏实际上只用了几个片段就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干干净净,毫不拖泥带水,更没有狗血淋头。
第五,传承与爱护。张鹏到刘培强,周喆直到郝晓晞再到青年外交官,包括“五十岁以上的,出列!”最让我动容的,是刘培强在月球上收到坐标,我第一时间真觉得是师徒二人见最后一面。后来才明白张鹏的用意。而当那位外国航天员戳刘培强的头盔的时候……妈的,我写到这里都快流眼泪了。
第六,看了电影才明白为什么最早的影评就有人说是“史诗”。这部电影真的是在讲述一段未来的历史。所以,别说什么“最后一秒”“烂俗”,这跟其他所有电影的“最后一秒”都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她不屑于用突如其来的变故去刺激你的感官,去吓你一跳,而是明明白白直截了当地告诉你,接下来就要发生什么事了。你需要做的,就是等着看这个事情发生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就行了。
第七,关于主旋律。我觉得说这部电影“是主旋律”和“不是主旋律”都没错。说她不是主旋律,是因为电影里完全没有教育你“爱党”“爱国”这样的内容,所以想拿这个说事儿,真的可以歇一歇了;说她是主旋律,是因为这部电影表现的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努力应对危机,是天安门城墙上右边的那句话影像化的表现,而这句话所体现出来的格局,你也可以认为,这是我们的主旋律,中国的主旋律。
第八,图丫丫。作为一个为人父者,真的扛不住只有两分钟生命的图丫丫哭喊“好冷”“妈妈在哪”。不知道别人如何,反正我是真扛不住。抛开所有剧情不谈,最后图恒宇以数字生命的形式来到图丫丫身边,让我揪着的心终于松开了。现在想想,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甚至忽略了实际上真实的图恒宇已经没了。不知道我这该算残忍还是善良。
第九,观影门槛。这东西说有也行,说没有也没毛病。我作为非专业科幻迷,看不出很多科学细节,从上面我的感想你也能看得出来。但这并不影响我的观影体验。比如说,我不懂什么是洛希极限,但我至少能看出来,到了洛希极限就危险了,对吧?但是如果你想体验电影里的科学细节带来的真实感,那确实需要有点小基础——但也仅仅是小基础就可以了,不需要你受过高等教育。
说了这么多,挑个毛病吧。那几只海鸥,和达叔。确实制作得有点粗糙了——对了,说电影拿死人炒作的,请一定也先死一死!除了电影最后一行字,电影从上映前直到现在,宣发上完全没有提到过达叔,何来炒作一说?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坐在第九排。因为某些原因我晚到了几分钟,错过了蚊子饼。我看的是下午五点多的场,上座率大概有80%左右。整场三小时下来,我没发现有中途去厕所或玩手机的,所有人都在认真看电影。散场以后,有一家三口,爸爸问儿子“这次再看,比上次多发现了什么?”小朋友肯定不超过十岁——所以谁说有观影门槛所以看不懂的?理解能力比不过十岁不到的小朋友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