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康宁儿科提醒:你的双标正在促成孩子的叛逆

2023-07-10 17:06 作者:西安康宁心理中心  | 我要投稿


强迫性双标的父母有多可怕,康宁心理医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你:

前几天在我们小区发生这么一件事。

夏日的晚上本来十分沉闷,小区里除了远处公园里一些老人的声音外,就只剩下一些虫子发出悉悉索索的声响。

突然整个小区都听到一声怒吼:

电脑给我关了!我们花了这么多钱,你就考这点分?就这还敢打游戏,你对得起我们吗?

紧跟着另一个声音也吼起来了:

我这样还不是跟你们学的!

不让我打游戏,你们天天打麻将

我回来晚一点就说我鬼混、去网吧,你们打牌的时候哪次不是半夜才回来?

天天谁谁谁学习好,他们学得好,你让他们给你们当儿子去

后来就是一声震天的摔门声,连小区得虫子都安静下来了。

听说这对夫妻开了一家麻将馆,孩子小时候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从初中开始跟爸妈住,夫妻俩不怎么管孩子,但是对孩子的成绩要求却特别高。

第二天上班路过小区公园,还看到那孩子的妈妈在跟人聊天说孩子不听话云云。

当我们抱怨孩子不听话、太叛逆时,并没有发现孩子的言行里都有我们的影子。

01我可以,你不可以

在网上有人提问:有一对双标父母是怎样的体验?

回答一:

妈妈:你上了厕所为什么不关灯,一点都不懂得节约

孩子:妈妈,那是你忘记关灯了

妈妈:那你为啥不顺手关了,一点都不懂得节约

孩子:是你没关

妈妈: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顶嘴了,一点都不孝顺

孩子:???

回答二:

十几岁时无意中问到了父母敏感的话题

父母:你个小屁孩问这么多干嘛......

有事情需要你去做的时候

父母:你都多大的人了......

类似这样的场景,相信在大部分家庭父母都说过相似的话,这些耳熟能详的话,代表了父母的潜台词“我可以,你不可以”。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认为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怕的人,这样才能镇得住孩子,这就造成了父母在教育上给了孩子两种标准:可以和不可以、应该和不应该的观念。

正是这种权威教育的影响,造成父母总是用“高高在上”的姿态去命令孩子,总是指责孩子“这不是,那不对”,却又不允许孩子挑剔我们的问题。

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很难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尤其是在孩子青春期以后,会转化为父母和孩子疏远的动力。

02孩子不是家长梦想的延续

上大学时,每年暑假都会在家办一个辅导班,给周围邻居的孩子辅导功课。

记得有一年,邻居家的小女儿来学习小学数学。

小家伙聪明伶俐,活蹦乱跳,在我家里就跟自己家一样,活脱脱一个小精灵。

但一到辅导她数学的时候,她就蔫了吧唧的。

我问她:为什么不喜欢学数学啊?

她是这么和我说的:

我之前数学挺好的,只是有几次考试粗心考砸了,妈妈就数落我,说我不用心,办事粗心大意,不像她。有时候还说什么“我都是为你好,你好好读书才不用像妈妈这么辛苦”这样的,为什么她当年自己不好好学习,现在反倒天天要求我爱看书爱学习?

她的妈妈我知道,跟她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给家里老人照看,在我这十里八乡口碑很不错,“能下苦、有拼劲”。

孩子每次到了她爸妈身边,她妈妈就给孩子灌输“好好学习”“给爸妈争光”的言论思想,弄得孩子压力很大。

你不好好上学,将来就跟着我一起去下苦力

你一定要好好学习,给爸妈争光

许多家长将自身的不幸、自己未完成的梦想都转化为对孩子的期待。

没关系,把孩子带好就行,孩子有出息了,你照样是成功的父母。

很多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的最后一张牌,赢了可以光宗耀祖,输了则前功尽弃。

于是,父母就会把这样一份沉重的期待灌注到养育中。 面对这份沉重的期待,哪个孩子不想逃呢?

03父母是孩子的模仿对象

在孩子的认知里,父母的公信力是最具权威的,只要是父母做的事情,孩子都会想尝试。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

多多在班里的成绩一直是第五名上下,有一次期末考试,爸爸为了激励他考得更好一些,便说:如果你能考双百就带你去迪士尼玩。

为了能去迪士尼,多多卯足了劲,每天天没亮起床复习,晚上很晚才睡。

最终不负所望,多多真的拿回了双百的成绩,可爸爸却以忙为由说下次再去。

多多生气地大闹:你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啊?说到不做到,我再也不相信你了,我讨厌你。

在大人的眼里认为孩子就是孩子,稍微糊弄一下就过去了。

但不论父母在语言上教导孩子多少次,如果不为孩子做好表率,就很难让孩子接受父母的指责、批评和安排。

04父母用行动“征服”孩子

生活中有多少父母是在自己进步?

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不进步,然后把责任全部归咎于社会和教育的问题。

在浙江,有一位爸爸为了培养孩子对文言文的兴趣,用闲余时间将动画片《千与千寻》翻译成了7000字的文言文。

孩子在爸爸的感染下,也渐渐喜欢上了文言文,到了现在已经可以用文言文写日记了,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网上还有一位爸爸,以前是个十足的网虫,自觉打游戏打得身体都要废了。

后来害怕他上网的行为影响刚上小学的儿子,改掉网瘾并每天锻炼身体,现在竟成了以为健身达人。

还有这样一位妈妈,她是一名人民教师,即使在医院打点滴也不忘本职工作,一手扎着针头,就用另一只手批改试卷。

在妈妈的以身作则带领下,儿子深受感染,坐在妈妈身边完成作业。

东晋名相谢安曾被人追问:为什么从来没有见过您教导儿子,而您的儿子却又如芝兰玉树一般?

谢安说了一句经典的话:我常自教儿。

翻译过来就是我经常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子。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做好自己。

05写在最后

三流父母做保姆,二流父母做教练,一流父母做榜样。

我们常说,父母是根,子女是枝叶,大树木要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离不开深扎泥土中的发达根系。

当我们把劲用在孩子身上,可能99%的努力只能换来1%的结果;

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在自己身上,1%的努力也许就能达到90%的效果。

其实,这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优秀,你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父母”的努力。


西安康宁儿科提醒:你的双标正在促成孩子的叛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