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二期:变化趋势类材料题

2022-03-23 21:55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一、题型特点

在特定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新特性、新内容等,主要是从同一历史事物在不同阶段的比较中探索历史事物得发展趋势或变化规律。

二、设问方式

变化趋势类试题一般的设问方式是“根据材料……,指出……变化”。

三、解题思路

①如果材料设问是“前后变化型”,在前后两个阶段出现不同变化,如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可以从之前怎么样,之后怎么样;由什么变为什么等角度分析回答。

如果材料设问是“阶段变化型”,在不同时间段出现不同变化,如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可以分阶段归纳回答;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的发展历程、自然经济的发展历程、科举制的发展历程等等。

②如果材料设问是“内容变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如明朝中后期中国经济新的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从新出现的内容和特点等角度分析回答。

四、例题精讲

例题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向清政府提出修筑铁路要求。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会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旱潦之灾,修铁路“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成了一条铁路,试车当日“观者甚多”“观者皆称美”,大家“欣喜而散”。19世纪70年代,在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详尽介绍铁路的文章,铁路渐成街谈巷议的话题。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自1897-1903年,清政府先后向外国借债4.59亿元用于修筑铁路,并鼓励华商投资铁路。——摘编自李书领《试论晚期时期国人的铁路文化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期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晚期时期对修筑铁路态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②设问变化属于内容变化型,根据材料进行概括作答即可;原因分析根据变化内容来作答,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据材料“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可以知道对铁路的变化是“从拒绝到接受”。

原因分析,先分分析拒绝的原因,

根据材料“多数官员认为修铁路会惊动山川之神招致旱潦之灾”说明传统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根据材料“有大利于彼,有大害于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认为修筑铁路会便利列强的侵略,会威胁清朝的统治。

再分析接受的原因,根据材料“1872年,英商在天津租界内建了一条铁路”说明列强在租界修筑的铁路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清朝的人们;

根据材料“在传教士和一般西人所办的刊物中,频频出现……的文章”可知,西方在创办的刊物对铁路相关知识的宣传;

根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将修建铁路视为救国利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加深。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变化:从拒绝到接受

拒绝的原因:①传统观念的束缚;②认为修铁路会便利列强侵略,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接受的原因:①受列强在租界修筑铁路的影响;②西方在华创办的刊物对铁路相关知识的宣传;③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加深;④为了富国强兵,挽救清政府的统治。

例题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汽车制造业大亨亨利福特在实行泰勒制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组织大批量生产,首创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大规模生产 流水线作业,通过连续不断的传送带运转,使劳动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泰勒制和福持制强调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量化,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的一些客观规律,在欧美成为风行一时的生产管理方法和生产组织形式。但是,泰勒制把工人假设为只要求高工资的“经济人”,福特制也把工人看作是机器和传送带的附庸,片面强调经济动因,忽视人的感情因素和社会需求,忽视管理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不能有效地激发工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20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西方的企业竞争能力大为削弱,紧接着是贯穿整个70年代,弥漫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严重的经济“滞胀”。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使西方经济界人士猛然惊醒。80年代初,许多美国学者来到日本考察,探求日本企业成功的秘密。在日本,美国人看到日本企业从哲学的角度将企业视为一个文化实体,注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生存与发展。借鉴日本的企业文化,新确立的美国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它鼓励个人奋斗,树立个人英雄主义形象,与在社会中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西方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吻合。因此美国的企业文化理论一提出, 便在西方的企业实践中得到迅速运用。——摘编自马克垚著《世界文明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变迁。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变迁”,属于阶段变化型设问。

②可以根据材料进行概括,找出阶段变化的内容作答即可。

③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变化前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根据材料概括“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作业……强调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量化”;

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把工人假设为……把工人看作是机器和传送带的附庸,片面强调经济动因,忽视人的感情因素和社会需求。

变化后20世纪80年代后,

根据材料“将企业视为一个文化实体,注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生存于发展”,

根据材料说明鼓励个人奋斗,树立个人英雄主义形象,这与要求个人在社会中充分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相吻合。

④总结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变迁: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企业文化,强调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和量化;把工人看作是机器何传送带的附庸,片面强调经济动因,忽视人的感情因素和社会需求;②20世纪80年代后的企业文化,将企业视为一个文化实体,注意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生存和发展;鼓励个人奋斗,强调在社会中充分表现自我。

例题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3年, 袁世凯下令颁布《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得受本条例之褒扬。《褒扬条例》的出台,女子节烈就变得“有法可依”了。..然而,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节烈可风”的政策遭到了“扫除”,但褒扬节烈的风气依然在社会上盛行。--李瑞瑞《试论北洋政府对殉夫的褒扬》

材料二  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建设时期, 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体制改革时期,中国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也紧跟时代的要求,体现出新的特色,如要求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参政权。

在中国,“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中推全国妇女联合会展开“全国三人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评选活动,表彰中国妇女做出的业绩、根据电国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年节及配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今第270号)第三条规定:妇女在(13月8日)属于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放假半天。——摘编自周磊《国际劳动妇女节在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其原因。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属于阶段变化型,根据材料分阶段概括作答即可。

②可以从北洋军阀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同的时期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妇女社会地位变化的历程。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原因。

③根据材料提取历程变化关键信息:

根据材料“袁世凯下令颁布《褒扬条例》,规定妇女节烈贞操可以风世者得受本条例褒扬”说明北洋政府时期,政府鼓励女子节烈贞操,是男尊女卑、女权低下的体现。

根据材料“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节烈可风的政策遭到了扫除,但褒扬节烈的风气依然在社会上盛行”说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妇女地位依然低下,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根据材料“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恢复建设时期,纪念国际劳动妇女节的活动号召广大妇女积极参加工农业生产”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④原因方面,可以从影响社会风俗变化的因素进行思考:

政治性质的变化→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都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社会;

还可以从经济的发展变化,先进人物的提倡等思考作答。

⑤总结归纳信息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变化历程:①北洋政府时期,政府鼓励女子节烈贞操,是男尊女卑、女权低下的表现;②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妇女依旧是男权社会的附庸;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原因: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性质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④政府重视民生;⑤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例题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宋代到明清乡约制度的变化”,属于阶段变化型设问。

②根据材料分阶段概括归纳作答即可。

③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概括“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道德教化,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由地方官吏设立乡约组织”。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从宋代到明清,乡约内容和推动乡约组织建立的主体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⑤总结得出答案要点:

变化:乡约内容的增加情况,乡约组织的建立情况。

参考答案:

答.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关于更多“乡约组织”的知识点可以查看定哥资料书红宝书第页。

例题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西北部大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ロ,形成了新的人ロ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ロ増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ロ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城市化社会发生的变化。

解题思路

①先看材料设问,明确设问对象“19世纪英国城市社会发生的变化”,属于“内容变化型”,以前没有这种情况,后来新出现了。

②根据材料找出新出现的情况作答即可。

③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根据材料“英国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说明城市人口增加。

依据材料“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说明当时年轻人的就业和家庭观念发生了变化。

根据材料“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说明机器生产逐步普遍化。

根据材料“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机器的附庸”说明,工人经济地位降低。

根据材料“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说明阶级矛盾尖锐化。

④根据材料整理归纳信息: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材料说明英国城市化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产方式、阶级矛盾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⑤总结得出答案要点。

参考答案:

答.变化:①工商业城市人口迅速增加;②年轻人择业和家庭观念更趋自由化;③机器应用于社会生产;④工人经济地位下降,生活极度贫困;⑤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加剧。

五、实战演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72 年派至美国的留学幼量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的辩子,这使留美幼童大伤脑筋。有的幼童因此剪掉了辫子。他们知道回国后有杀头的危险,就隐藏于美国,拒不回国。政府派去的学生监督就以留美幼童剪辩为由,诬蔑他们政治上不合格,要求清廷将幼童中途撒回。结果使中国首批留美生中途夭折了。随着近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感到辩子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维新派将剪辫作为破除旧俗和社会启蒙的一部分,并与强国强种联系起来。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带头剪掉辫子。随着变法的失败,这又变成了康有为等维新派的一条重要罪状。——摘编自李喜所 《“辫子问题”与辛亥革命》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剪辫习俗折射出的政治观念的变迁。

参考答案:

答.变迁:①洋务运动时期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禁止剪辫;②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宣传剪辫;但变法失败后,剪辫成为维新派的罪状由此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思想依然浓厚。


【定哥独家干货】第二十二期:变化趋势类材料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