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轰塌不过只是历史的一瞬间,再读《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

【tip】与本文十分契合的配图比较难找,所以部分配图就是给大家养个眼~

《我是如何弄垮巴林银行》是1本最早出版于1996年的书,讲述的内容并不复杂,无非就是1家金融机构因为管理问题被某位交易员钻了制度的空子,因为金融衍生品巨额亏损而破产。
我认为,这种打着“畅销书”名头的书似乎并没有真实地还原20年前那件事情的全貌,事实上,如果当时的参与者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都未敢于将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完全披露出来,对于那个可以用荒诞来修饰的故事,我们只能将其归纳为睡前催眠童话。

毕竟,一个事件的始末需要用很多本身与人物无关的内容来做补充,这就显得多余了。
于是,我们假设,作者,即促成一家200多年的老牌银行数亿资产化为乌有的始作俑者,在整本书中试图描述的一切皆是可信的,那么,这家始创于1763年的英国银行走向覆灭不过就是时间问题。
额外提一句,一个“罪犯”,居然还能出书,讲述自己的“过往罪恶”,也真是一件极为嘲讽的事儿。

“巴林银行有别于普通的商业银行,它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故其资金来源比较有限,只能靠自身的力量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我曾在很多资料中看到这句话,着实很难想象这家银行在上世纪90年代依旧坚持不注重开发普通客户存款业务——《摩根财团》提到,面对全球化金融竞争,连一向“高傲”的摩根也开始向之前不太能看上的普通客户抛出橄榄枝。
或许正因为如此,巴林银行从未将二十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业已形成基本框架的巴塞尔报告中的基础内容真正纳入整个公司的运行体系内,造成对于公司上下体系中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修正。

具体表现为,第一,当新加坡分部建立“88888”容错账号但又立即停止使用后,未能及时彻底注销;第二,总部审计人员多次来新加坡核查项目居然从未觉察出账户的异常;第三,当新加坡多次要求总部对其汇款,且金额明显有悖于常理时,总部相关责任人员乃至高层管理者居然也就听之任之。
事情的原点,不过是错误的账户“88888”本该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却因人为的疏忽而搁置。
对于任何一家金融企业,合理把控风险乃是日常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对于风险二字,似乎也无非仅是从两方面进行限制,客观上的机制设定、主观上的人员行为,正如上述所提及的,巴林银行的机制可以用漏洞百出来形容,大额转账的要求未经多级审批居然就分分钟实现了,而人员行为则更加展现了人性中的虚伪与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不免让人再次想到,一切看似理性的选择,不过是感性的驱动。

很多时候,我们不过是在道德与欲望之间试图把握一种平衡,但只要有一点点轻微的诱惑,就投向了彼端。
李森最初使用“88888”账户不过只是为了掩盖朋友兼同僚的一次失误,之所以需要掩盖,是因为这种失误一旦公开,同僚与自己都将卷铺盖走人,多年来建立起的社会地位与财富地位都将毁于一旦。不过,着实难以理解李森的这种做法,毕竟,将买卖弄混造成损失本就是下属的失误,与李森本人无关,即使真的因为下属过失而导致上司引咎离职也很正常,总要有个人物来承担责任,何况,即使李森离开了巴林银行,凭借其过人的头脑、摩根士丹利及巴林银行傲人的业绩,回到本土找到一份适当的工作并非难事。
我们是否该从人性中找到一些线索?
1985年,十八岁的李森就投身社会开始工作,根据英国的学制,此时应该是李森高中毕业后;1987年,进入摩根士丹利银行,在摩根士丹利期货与期权部整整待了两年,期间,但凡周五以及周六的消遣或是看球赛或是舞厅;1989年,李森转投巴林银行期货与期权部,九个月后,申请调往印尼,事业的辉煌从1991年下半年转入新加坡巴林分行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的总经理开始,当然,毁灭的种子也在此生根发芽。

从投身社会的年纪(18岁,未经历高等交易)及家境(父亲是个泥瓦匠,李森是家中的长子,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上看,李森对于财富有着甚于常人的渴望,确切的是欲望,这从其在摩根士丹利工作时就一直想到交易大厅中当交易员为银行赚取利润并取得丰厚的薪金就可看出,同时,对于赌博及纵情有着特殊的嗜好(周五以及周六的消遣或是看球赛或是舞厅),这在其后来于新加坡的生活也有所体现,他时常与同僚为球赛打赌,工作之后常常留恋于酒吧,与酒吧女郎一同玩乐直至深夜,甚至对新加坡本地空姐有侮辱行为。
由此来看,李森或许是个精明的人,但绝非是个品行端正的人,这样的人物一旦位居高位,势必会对整个公司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公司的倒闭与帝国的覆灭都免不了有乱臣贼子的参与,是历史,也是现实。

当然,巴林银行内部体系的混乱也加速了自身的垮台,如文中所言,当时巴林银行在雅加达的业务非常混乱,有大量的票证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理,工作人员没有办公室,且竟将票证随意堆放到地下室,票证的亏空高达一亿英镑,李森曾在这里夜以继日地清理票证,为巴林银行消除了一亿英镑的负债。
一亿英镑或许对于1993年底资产达59亿元的巴黎银行来说有那么些毛毛雨的感觉,但若雅加达一地竟有一亿英镑的可清查负责,又有多少可查却未查的的票据呢?大概是巴林银行的高管们长期沉溺于公司高速成长的快感中,忘记基层是怎样真正地运转,这种麻痹心态贯穿集团上下,也就很好解释为何审计人员多次翻查李森的所有账目愣是从未发现账户中的问题。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抛开事情本身,巴林银行的倒坍或许是某一阴谋的最终目的,毕竟,李森在文中也多次提及自己的电话有可能会被监听,一旦自己试图维持市场价格的意图被识破,被人进行金融狩猎简直是易于反掌。
显眼而自大的鸟被猎人一枪崩掉从来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中国古人总强调做事应用一种“诚敬”的态度,有“敬事如仪”之说,即把每天将要做的事、完成的行为当做一种庄重的仪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全世界大部分人却往往变得流于形式,比照巴林银行的高层与交易员,若两方都能完全遵照公司既定流程进行工作,历史或许就是另一种版本。
毕竟,所有的参与者都未能做到精耕细作。

也许这是大鱼吃小鱼、同时快鱼吃慢鱼的年代,但如果没有精耕细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终将变得毫无意义。
以2021年的今天看,对于金融和非金融机构,2020年爆发的各种风险势必将延续,究其根本,制度设计中的漏洞会让基层事务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置于各种混乱里,长期无序造成的后果,大概就如巴林银行体系内的混乱一样,逐渐忽略了维护的中心与重心,最终给企业埋下了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暴雷的炸弹。
帮助基层事务折从繁杂中解脱出来,通常需要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明确行进的方向以及达成的目标;第二,设计怎样的体制能引导行为人明确方向与目标;第三,如何培养行为人在观念上认清并认同方向与目标的重要性;第四,以先进为典范,逐步推动团队最终达成预期效果。
此外,就算体制在建立上近乎完美,但毕竟世间万物从未有过“完美”,如此,就有人难免会钻体制的空子,更有甚者,凭借自己“善舞的长袖”敢于或者习惯于无视体制,下至公司层面,上至国家层面,皆有此类人的存在。

从浅层面来看,有一存在于现实中的公司案例即能说明某些问题,男洗手间内明确“吸烟请挪至楼梯通风道处”,但每天依旧云雾缭绕,烟味刺鼻,这类人中,有发型特别每天可见的新晋局内人,亦有前来观摩学习的空降局外人,他们用生命点缀着这个夹杂了各种酸臭气息的小空间,乐此不疲,欣欣向荣之错觉油然而生。更具嘲讽意味的是,在“吸烟禁止”的提醒边,就有个烟灰盒。
所有成就卓越的公司均强调“人”的重要,的确,“成”由人使然,“败”也人使然。不难想象,上述那些基本道德常识都不能铭记于心的人,当身着看似笔挺的西装对外散发一种浓重的道貌岸然气质时,公司的底层危机必将逐步加深。
每当看到新闻里有人抱怨【某某某】的做事不当、态度恶劣、指导不正时,我大概能想象出那位“人物“是以怎样的形象以怎样的态度做着怎样的事。随着了解与体会的深入,我愈加担忧,也许,他们中的某一位,不知什么时候,在一种混乱的状态下做的某件事,就会衍化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公司若干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每每阅读那些描述大公司成长历程的书籍时,我无不被那些企业的开拓者们以惊人的毅力、充沛的精力、傲人的眼界,带领一群时代的精英冲破一次又一次困境最终跻身世界500强而感动——虽然我知道这里面有很多被夸大虚构的成分。
而每每精研厚重如砖的史书时,我也因辉煌一时的帝国的覆灭而感伤,盛极如罗马,毁于内部的腐化,庞大如查理曼帝国,因子嗣的领土之争而分崩离析,史上领土最辽阔的蒙古帝国,终因耽于享乐而成为历史短暂的瞬间。
古今中外,大多数的王朝,虽抵御得了外部的侵扰,却败于内墙中的根基不牢,可悲可叹!

执笔至此,顿觉需用一种婉转的笔法将整篇内容的腔调拉升得春意盎然些。
于是,采用如下的文字作为最后的收尾吧!
人在做,天在看,当我们用一种去除繁杂、精耕细作的态度去相信未来的时候,生命的内外终将温暖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