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言覆写(续)

原作:雅典人修昔底德
(接上文)……此战规模之不及近代者,诚如是也。荷马史诗所述人物,不可尽信。荷马者,诗家也,其言辞常有夸大。纵或采信,亦觉阿伽门农之军少于现世。依荷马之言,阿伽门农所统船计千又二百。载员少至五十,多达百又二十,若取其均值,计得全希腊之军数,亦不甚多也。
究其原因,非民少之故,实金钱匮乏也。受给养之困,而减兵少将,以不误生计。虽登陆得利,亦未以全军出战。缘由穷匮,需事耕作、劫掠也。以希腊军之分散,特洛伊人各个应付,乃得支持十年。然,若阿伽门农备足给养而至,以全军而战,无分兵以事耕作、劫掠,取胜易也。希腊军分兵,尚可与敌互角,倘全军围城,须臾之间,必轻易陷之。
昔日远征,以其军费甚少,诚非重大。征特洛伊犹然,虽较他者名盛,若详察之,可见其与料想之出入。诗家颂之,亦不可信也。
此战既定,希腊居民迁徙者犹多,不得太平。希腊军自特洛伊归,历时几久。其间本土变动频仍。各邦皆有党争,徙者流诸外地,建新城。特洛伊城陷后六十年,近代之彼奥夏人为帖萨利人所逐,始于彼奥夏定居。彼奥夏之地,原名卡德密斯也。又二十年,多利亚人与赫丘利之后裔据伯罗奔尼撒半岛。
如是,几经春秋,历险重重,希腊人乃得安居太平。迁徙之世告终,而殖民时代始也。雅典人殖民于爱奥尼亚与诸岛,伯罗奔尼撒人多殖民于意大利、西西里,亦有少数殖民他处。
旧制王政,君权确定,且有限制。然希腊势力渐长,僭主起也。收入增加,造船兴盛,野心遂移于海上。
世多以为,采近代方法,造航海设备之先驱者,科林斯也。闻,三列桨船,最早出于此地。其时,科林斯有一造船匠,名曰阿米恩诺克利,于萨摩斯造船四条。海战载于史者,起于科林斯与科西拉之战,距今二百有六十年。
科林斯位处地峡,自古以来,商贸重地。古时交通,陆路为主,而海路不兴。半岛内外来往,必过科林斯也。故财富积累,势力日强。古诗言及科林斯者,必云其富庶。后海运发达之时,科林斯建成舰队,镇压海盗。以其便利通商,成富强之势。
其后,爱奥尼亚人亦成势于海上,其时波斯王乃居鲁士、冈比西也。爱奥尼亚人相抗居鲁士之时,曾制爱奥尼亚海。
同时,萨摩斯有僭主波利克拉底者,藉海军,增加势力,征服诸岛,以累尼亚岛献于提洛岛之阿波罗神。
佛西亚人建城马赛,击迦太基人于海上,得胜。
如上述者,昔日之大海军也。三列桨船寥寥,长船与五十桨船犹多也。而多用三列桨船者,以西西里与科西拉为先。其时与波斯战争也近,希腊无甚大海军。雅典、厄基那等国,虽有海军,皆五十桨船也。后,雅典战厄基那,且外敌将至,地米施托克利一力主张,修造船舰,用于萨拉米。其甲板亦不甚完备。
希腊海军,虽不完善,亦能制海权。为国收益,而成帝国砥柱。出海略地,先克弹丸之岛。争夺领土之时,无堂堂之争,亦无跨国征战,惟些微冲突。无大邦率小邦以结同盟,亦无小邦奉平等以行联合。战争惟见于邻国之间也。
爱奥尼亚人兴,然波斯居鲁士灭克劳苏斯,入侵哈利斯河、爱琴海之间,并爱奥尼亚之陆上城邦。大流士统腓尼基之海军,征服爱奥尼亚之岛屿。
僭主治希腊,凡事以私利为重,乃行安全之政,一味守成,无可称道之功绩。是故希腊国家久不能联合,不成大业,亦无心进取。
自多利亚人入,斯巴达其地政治混乱。然,以来库古制宪之由,斯巴达从无僭主。政府四百年未曾更易,故内政有力,外可干涉他国。僭主之政,卒于斯巴达人之镇压。
僭主政治既终,后有马拉松之役。又十年,外敌举大兵入寇,欲征服希腊。危急关头,斯巴达人以其强势,统御联军。雅典人弃城毁家,寄身船舶,全民皆兵。众心一致,勠力退敌。其后不久,希腊分化为二集团,雅典、斯巴达各为领袖。雅典纵横于海上,斯巴达称雄于陆地,并称最强也。俄而争端纷起,各国或彼此交战,或相机行事。波斯战争之后,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前,战事频繁,是故两国皆军备严峻,兵道熟习。
斯巴达之盟国,不缴贡款,而受治于寡头,以便斯巴达之利。而雅典索贡款,取盟国之海军,惟开俄斯与列斯堡得免。是故独雅典一国之兵,犹多于全盛之同盟。
依吾之见,于研究历史之时,传说之言,不可尽信。常人不加批判而尽纳故事,虽本国之事犹然。如雅典人多以希帕库斯为当时僭主,殊不知其兄希庇亚乃支配者也。
其余希腊人亦然,非惟模糊往事,亦谬信于当代历史。众言斯巴达王一人所持表决权有二。不然,实为一也。或云斯巴达有军团曰“彼塔那”。不然,实无此军也。噫!众皆不愿费心求真,而轻信传闻。
然吾以为,以上述证据,所得结论非谬也。可信甚于夸大其词之诗家,与耸人听闻之编年史家也。此二者之言,不甚牢固,题材久远,迷失于神话之境地。究古代历史,可以显著之证,得合理之论。观诸伯罗奔尼撒战争,乃知其为旷古未见之大战也。
此史著之中,演讲词颇多。或亲耳所闻,或他人转达,记忆不甚确切。是故,吾遵其要旨,再行添补,以使其适宜。
吾于战争之叙述,立一原则。勿轻信传闻,亦不单凭常识而书之。吾所述之事,皆亲眼所见,或得诸目击者,推敲再三,然后写成。虽然,求索真相亦非易事。或因心存偏袒,或因记忆不全,众人说辞,有时各异也。吾之作此书,以缺少虚构,非引人入胜也。惟人性不变,故求索往事,揣度未来者,得益于此书,则吾可称心矣。吾意不在迎逢时论,而期许于垂诸永远也。
古之伟大战争,首推波斯与希腊之战。然其陆战两场,海战两场,胜负遽定也。而伯罗奔尼撒战争扩日持久,以空前苦痛加诸希腊。城邦被陷,横遭破坏,哀鸿遍地,生灵涂炭,人或亡于战阵,或见害于内乱,其数广大,于史未见也。昔日奇闻怪谈,无以为证,而今信之:遍地干旱,继以饥馑,瘟疫肆虐,残害无数。战端既开,灾难并至矣。
战争之始,乃和约之毁于雅典人与伯罗奔尼撒人也。毁约之由何哉?有争执理由,有冲突事件,吾将备述,以使众人明了战争起因。然深究缘由,其埋没于争执矣。以吾所见,战争之真正成因,乃雅典国势日强,而斯巴达忧惧也。双方毁约而宣战,其由如下所述。
(卷一·章一 完)
备注:
1. 开俄斯和列斯堡相对提洛同盟其他国家保留了较大自由,埋下了在第三卷和第八卷分别提到的这两个地区对雅典的背刺。列斯堡暴动虽然被按下去了,但“开俄斯的暴动”是和“雅典恐慌”一起写在章标题上。
2. 修昔底德提到对当代历史有认识错误的“其他希腊人”大概是在cue他的前辈希罗多德。因为正是后者在《历史》第六章称斯巴达王一人有双份表决权,实际上他们每人的表决权是一份。
3. 哈摩狄阿斯和阿里斯托斋吞刺杀希帕库斯的故事在后面也有详细叙述。某种意义上这件事可以称为三个男人之间的爱情纠纷。
4. 修昔底德说自己的著作没有奇闻怪谈的吸引力,塔西佗也写过类似的话:“……如果我写的东西有什么用处的话,它们却不能给人带来什么愉快……一连串残酷的命令、接连不断的控告、被出卖的友谊、被残害的无辜者、导致同样后果的各种不同的案件,到处都是惹人生厌的单调乏味的题材。”——这些历史家心态真好哟。
5. 因为其中用词是各个时期汉语的大乱炖,而且空间上用东方的语言说西方的事情,所以如果以后还写,那么可以叫它“超时空文言”。不过仅供消遣,它离所谓“翻译”还远得很哩。当然也欢迎大刀阔斧的、不拘一格的、一针见血的、等等等等的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