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和:琵琶宗师(转载)
1950年,是流浪在无锡街头的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生命中的最后时光,那时他已两年多不碰乐器了。那年8月,两位无锡籍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和曹安和从天津(该院当时尚未迁到北京)回无锡度暑假,兼做民间音乐的收集工作。他们找到阿炳,请他演奏一些曲子,告诉他要为他录音。阿炳说:两年多不奏音乐,技艺荒疏,乐器也坏了,即使有乐器,也需要温习一下,才能给你们录音。杨荫浏和曹安和从乐器店里给阿炳借来一把二胡,曹安和的琵琶也借给了他。三天后,杨、曹等人为阿炳开始录音,一共录了六曲,二胡、琵琶各三曲,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二泉映月》。阿炳听了录音,很不满意,说要再练习一段时间,才能恢复最佳状态。他们约定半年后的寒假再回来录音,阿炳说到那时争取练好两三百首乐曲。没想到的是,没等到再次录音,阿炳就于那年的12月4日吐血病逝了。
那年,曹安和45岁,刚随国立音乐院自南京迁到天津,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她在研究部任教授,研究民族音乐,兼琵琶教学。1952年,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的《瞎子阿炳曲集》出版,1954 年再版时改名为《阿炳曲集》。录音则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唱片。
曹先生与琵琶结缘一生,而且是听着琵琶演奏进入音乐之门的。1905年,曹安和生于无锡县的一个中医世家,少年时在家中所办小学念书,常听八叔弹琵琶。在学琵琶之前,曾自学吹箫。18岁时,她用一只借来的琵琶,按表兄杨荫浏编的《雅音集》第一集,自学了《花六板》、《三六》等曲。此前,她还曾随杨荫浏学唱昆曲。1924年曹安和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学琵琶,师从国乐大师刘天华先生,兼学钢琴、昆曲等课程。三年后,她与刘天华等35人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兼授琵琶与钢琴演奏。曹安和从天华先生学习五年,同事三年,天华先生病殁后,原来的学生都转到她门下,又任教五年,至1937年。在此期间,曹安和除教学外,参加过国乐改进社多次举行的音乐会,包括募捐义演。还兼任故宫博物院古乐器的审音员,对故宫收藏的五百余件古乐器进行测音。梅兰芳赴美演出前,刘天华为其编辑了《梅兰芳歌曲谱》,曹安和也参加了编辑工作。女师大的前身是1920年创办的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受时局影响,在女子师大之后又易名三次,四迁校址,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女子大学,也是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
1940年,曹安和随杨荫浏去云南,其间撰有《琵琶柱位定法》一文。年末到重庆,次年上半年,在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任编辑,在电台的国乐音乐会上演奏琵琶曲《十面埋伏》。下半年起任国立音乐院副教授、教授,主教琵琶、昆曲,编写了琵琶演奏入门教材《时薰室琵琶指径》。与杨荫浏合编琵琶谱《文板十二曲》(曹记工尺谱,杨译五线谱),1942年出版。音乐学家缪天瑞先生那时与曹、杨共事,都在青木关办公,都有夜晚工作的习惯。当时没有电灯,连煤油灯也没有,只能用最原始的油灯。缪先生说:“他们在油灯的微光下艰难地工作着,常常一直到深夜,这该要付出多少辛劳啊!”
国立音乐院迁回南京开学后,曹安和继续在此任教,还在金陵女子大学兼课。1947年,应中英文化协会邀请,她在南京举行琵琶独奏音乐会。课余,曹安和与杨荫浏一起随古琴家夏一峰习奏古琴。1948年开始研究琵琶谱《弦索十三套》并试奏。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扩建为音乐研究所,曹安和担任研究员和研究室主任,由天津迁到北京工作。此后,她参与编辑、整理并出版的书谱主要有:《单弦牌子曲选集》、《单弦牌子曲资料集》、《苏南十番鼓曲》、《弦索十三套》、《十面埋伏》(刘天华所学崇明派演奏版,五线谱)、《关汉卿戏剧乐谱》(昆曲北曲清唱谱)、《跃进器乐曲选》、《民族乐器独奏曲选》、《西厢记四种乐谱选曲》(译谱编辑)、《现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出)乐谱目录》等。撰写的学术文章三十余篇,其中包括回忆刘天华、阿炳、杨荫浏等内容,琵琶是其主要研究对象。
从以下几桩事中可以看出,曹安和与琵琶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一,曹安和此生多次在音乐会上及其他场合演奏琵琶,有独奏,也有与杨荫浏、储师竹的合奏。音乐研究所原副所长何芸回忆:五六十年代经常有外宾来研究所参观,先看陈列室,后听音乐,通常都是管平湖先生弹古琴,曹安和先生弹琵琶。曹先生的出场,总引起外宾的惊叹。她雪白的头发,一袭高领滚边紫红暗花缎料旗袍,体现出中国女艺术家的高雅气质。她演奏的曲目多为《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汉宫秋月》等,文武曲都有,技巧娴熟,感情细腻。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副教授陈泽民是曹安和的学生,1989年春,曹先生送给他一只红木琵琶,还给他讲了这只琵琶的故事:四十年代末,曹安和从重庆回到江南,在无锡度假时,看中一块纹理较好的红木材料,就请高双庆师傅用这块料做成了琵琶。1950年借给阿炳录音用的就是这只琵琶。后来有个台湾人想出高价买走,被曹先生回绝。陈泽民收下这件有特殊意义的赠品后意识到,这只琵琶包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很想把它捐给无锡的阿炳故居,不知后来是否如愿。2012年我到无锡闹市崇安寺旁的阿炳纪念馆参观,也没有注意展品中是否有这只琵琶。三,青岛的林寅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各种版本做比较研究,一直找不到史料中记载的华秋苹出版的中国第一本琵琶谱。经朋友介绍,于1987年到北京拜访曹先生,在先生那里见到嘉庆巳卯镌、小绿天藏版的《琵琶谱》,扉页上有华秋苹题写的“燕京正声”四字。曹先生还给林寅之讲述了崇明派琵琶艺术的特点。由于曹先生的帮助,林寅之得以完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版本集锦与研究》一书。四,曹先生曾撰写了大量的研究琵琶乐谱或介绍琵琶的文章,除前所述她参与编辑的琵琶曲谱都有她撰写的前言或后记之外,最重要的论文当属1940年写于云南呈贡、1941年发表于《乐风》杂志的《琵琶柱位定法》。此外还有1955年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撰写的《介绍三弦、笙、琵琶》,1956年发表于《人民音乐》杂志的、她与杨荫浏合写的《琵琶古曲〈夕阳箫鼓〉》,1958年收入《民族音乐研究论文集》(三)的《琵琶介绍》,1962年发表于《人民音乐》的《唐代的琵琶技法》,晚年关于华东琵琶、溥雪斋与《弦索十三套》、殷北海琵琶曲、白凤岩琵琶曲的访谈录音的文字记录稿等。在纪念吴曾褀(畹卿)、刘天华、杨荫浏等人的文章中,都涉及到他们在琵琶演奏或创作方面的成就。譬如,谈到刘天华的琵琶曲创作时,曹安和写道:“《改进操》则是庄严肃穆,第一段吸取古琴上注绰手法,由优雅渐入轻清;第二段则充分利用了琵琶上的手法,由轻清而进入热烈,利用琵琶上双弦,初步加入一些复音的实验,企图作为改进国乐的象征,表示他对国乐前途的祝愿。此曲既有柔婉的一面,也有刚毅强烈的感情。”如果作者不是师从刘天华,不对琵琶这种乐器及其作品有谙熟的了解,肯定是写不出这样到位的文字的,恐怕连“轻清”这样的词汇也想不到。
有千余年历史的琵琶艺术,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平湖、崇明、浦东等流派活跃于江南,这种氛围使出生在那个环境中的曹安和享受到得天独厚的熏陶。她不尊一派,转益多师,广纳博采,形成了流派综合与文武兼具的特色。著述、演奏之外,她在琵琶教学上也是硕果累累,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推进琵琶艺术发展的一位大家。
曹安和先生在昆曲方面的研究和传习,在音乐研究所也是出了名的。那些研究成果是一方面,亲自为后辈授课是另一方面。她从四十年代开始教昆曲,1979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研究生班开昆曲课,大概是她此生最后一次正规的昆曲教学。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分别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何昌林、伍国栋和乔建中,研究音乐美学的王宁一,还有音乐研究所的张佩吉、孙玄龄等人。七十多岁的老人,教四十多岁的学生。教唱之前,她先让学生们查看韵书《中州音韵辑要》,记准字的韵部和四声,然后才开始教唱,选了《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十几个唱段。曹先生的唱曲,属于文人唱曲,很注重“曲品”,即不允许有明显的表演色彩。她很稳地坐在那里,一手持曲谱,一首轻轻地点着板眼,一字一字地唱出每一句曲调。她吐字的特点是声母清楚,收韵准确,阴阳分明。其课上的一位研究生后来回忆说:听着她的唱,看着她的唱,会觉得这是一种格调高尚的古典歌唱艺术。另一位研究生说,她用的是传统曲社里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之法,教得很耐心,让学生们有如接受了一次传统音乐的洗礼。
曹安和先生在生活上非常简朴,去过新源里西二楼她家的人都有这个印象,屋里的摆设屈指可数:一张单人床,一个单人沙发,沙发旁的小木柜里是一套《九宫大成》和一套从图书馆借来的昆曲曲谱,一张书桌,一个小卡片箱,一个小录音机,一把椅子,一张凳子,一个书柜。退休以后,她一直在编南北曲曲牌索引,每个曲牌都做了细致的引申,包括曲牌的变化、出处、在哪个戏中用过等等。她说:“我想要结一张网,使以后研究的人用它能捞到一些东西。”
2004年12月4日,曹安和先生辞世,享年百岁。临终前不久,她的神志已时而清楚时而糊涂,有一天早晨她对身边照顾她的人说:“我该起来了,要上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