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旧文回顾】临事而怯——记计镇华艺术创造的秘诀(拾风)

2022-08-05 00:45 作者:秋思听戏  | 我要投稿


计镇华先生

我和计镇华接触较多。“文革”后我为上海昆剧团编写的两个昆剧《蔡文姬》、《钗头凤》,由他分别扮演曹操和陆游。此外,我还看了他在《唐太宗》、《牡丹亭》、《十五贯》、《烂柯山》、《千里送京娘》等剧中成功地塑造了李世民、陈最良、况钟、朱买臣和赵匡胤等等各种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被戏曲界公认为很有才能、大有希望的中年演员之一。特别是《钗头凤》里,他演了青、中、老三个时期的陆游,在一九八一年首届上海戏剧节中获得一致好评。人们还记得,“样板戏”《龙江颂》里那位收粮站管理员就是这个计镇华扮演的。十年岁月,这位才华横溢的演员,就只念了几句“应该!”“应该!”真是糟蹋人才啊!


我细心观察,发现他有个过人的长处,如果可以归纳成一句话,那就是“临事而怯”。“怯”在这里不是退缩,而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是搏斗前的精力凝聚,是奋进前的思索。


在昆剧《蔡文姬》安排他扮演曹操时,他很胆怯,说:“曹操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我从没演过这类叱咤风云的人物,恐怕要在二十年后才能演好他。”当时,我十分欣赏他这个“怯”。我认为,他能发现自己同剧中人的很大差距,只要努力探索,了解对象,是可以缩短差距的。他果然不负众望,在接受任务后,下苦功,查史料,研究剧本,琢磨表演方法,经过计镇华一番努力,曹操形象的塑造,还是令人满意的。


演《钗头凤》的陆游,他也“快”。照说,他刚拍完影片《风流千古》,对演陆游,应该是驾轻就熟,然而,他研究剧本后,还是觉得需要从头开始。他只能借鉴电影《风流千古》里可以借鉴的东西,而不少地方还得仔细琢磨,重新创造。这一次,他“怯”的倒是,把《风流千古》里所熟悉的,但与《钗头凤》格调不同的东西无意中流露出来,影响了昆剧《钗头风》艺术上的完整。事实证明,观众公认他在《钗头风》的表演比之《风流千古》大有进步。


最近还有一个例子。上海昆剧团去西安、武汉演出,他在《千里送京娘》中演赵匡胤,这个戏他从未演过。临事而“怯”,更不用说了。大家知道,扮演赵匡凰,工架要刚中寓柔,器宇轩昂,甩发、翼口,着厚底靴,舞蟠龙棍,一招一式要干净利落,美而不乱,这和他一贯的戏路不同。他面对新戏、新人物,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白天,他一有空,就穿上厚底靴跑圆场,练功练唱;夜间,躺在床上他就默诵台词,经常处于半醒半睡状态。尤其感人的是,为了演这一出折子戏,需要勾脸,如要马虎一点,包块额头布也可对付,但他毅然剃掉了头发。演出后,西安、武汉观众高度评价这个戏,知道计镇华削发的事后,尤为感动。


临事而“怯”,是为了保证演出质量,一上场,计镇华就勇了。他全身心浸沉在剧中人的喜怒哀乐之中,用他的话来说,“即便台下只有三、两个观众,我也可以不受干扰地演下去。”看过《钗头风》的观众会发现,剧终谢幕时,扮演八自哀翁陆游的计镇华,仍是“老”泪纵横,木然鹄立,他还没从戏里“醒”过来哩!


我想,临事而“怯”,不正说明一个戏曲工作者对艺术应有的高度负责的态度么?计镇华正是这样,对塑造每一个人物都是这样兢兢业业,刻意求精,发现差距,力求缩短,因此,随时有创新的欲望,也随时有创新的收获。一个演员的素养,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怯”字出发逐渐有了积累的吧!


【作者:拾风  1983.4《戏剧报》】

【旧文回顾】临事而怯——记计镇华艺术创造的秘诀(拾风)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