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一篇初中时写的作文:《坍塌的灵魂》
初中的时候写下这篇文章,高中经过一次修改。在大学语文的期末考中,遇到命题:“我失去了...”,想到这篇文章,因此再次修改使用。文章传达了我深重的情感,同时可能也是自己文笔的高峰。大学以来,已经完全失去了写记叙文的能力,所以发在这里留存纪念一下。
坍塌的灵魂
我再一次回头看向我的故乡,仿佛在那荒芜的废墟上,抽技吐芽,缓缓地长出了那所我们一起构想的房子。粗壮的蔓藤作了它的根基,高高地立在天穹。
——谨以此文纪念我逝去的外公和故乡邵昂
踏过坎坷不平的瓦砾堆,在小巷中侧着身子避开几根下坠的电线。我和母亲小心翼翼地走在已是断恒残壁的村子里。忽听得背后“哑”地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惊悚地回头,只见一团黑灰色的皮囊,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远处的天空,箭似地飞去了。
在巷子的尽头左拐再石拐,推开厚重而半掩着的铜门,里面是一座庭院。右边一侧立一座空洞深邃的三层洋房,那是他年轻时与几个朋友,一锹一铲,掀土动工搭起来的。他的朋友分了钱,四散江湖,他把那栋房子装饰地红红火火,作了和外婆的婚房。左边一侧是一排单间的小平房,是他建来供外地打工、务农者租住的。自从树起这个庭院,村子信佛有了灵魂,居民越来越多,市集越开越大。这么多年,这里就像世外桃源。饥荒、动乱都未伤过邵昂村分毫。他一直住在这里,岁逾花甲。这其中有了我母亲,有了我。
小时候,我就住在右侧的三层洋房里,却异常羡幕左侧的那些小屋。我对他说:“外公,哪天你也帮我建一座吧。”他正专注于抗战片的目光立马投到我的身上。他说:“好,爷爷现在就去给你建。”
那天下午,我们细细地讨论了房子的样子。我说:“要像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一样,从天上往下建。在地上要铺上印着喜羊羊图案的地毯,要专门分出一间玩具屋,在里面放上变形金刚、遥控汽车、玩具陀螺。还要专门分出一间零食屋,在里面放满可乐和薯片……”他只眯着眼睛笑,点着头。我满心欢喜地喋喋不休,满心期待地看着窗外,想像着它的样子。
那时,天空晴明,万里无云。我模仿着当时的样子抬起头,只见黑云攒聚,阴云万里。少年时清澈透明的眼眸逐渐被填满了灰白。
母亲在叫我了。呆呆地站了许久,我几乎忘了此行的目的是来看望坚守故居的外婆。我们推门进去,只看见外婆一个人嵌在床里,无采的目光好像在看电视,又好像没有。是电视声音太大吗?母亲推开嘎吱作响的木门,又在门框上“笃笃”地敲了几下,外婆才恍地回过神来,瞳孔开始睁圆。她走过来,开了防盗门,见了我,凄凉的神色里淡出浅浅的一丝笑。
必要的家具已经全被搬到了一楼。她住得很简陋,把客厅当作卧室,仅一床,一桌,一柜,一电视而已。电视柜上有她和外公的合影,一张是他们年轻时的黑白照,一张是他们金婚时去影楼照的。那时的外公气色还好,和我小时候印象里的差不多。相片里的他咧着嘴笑着,电视机助兴般地放起了“杀鬼子”的情节,一瞬间,他的音容俊貌都浮现在我眼前了。电视还是那台电视,我与外公一起躺在床上,看抗日剧。他刚和外婆斗完嘴,处了下风,脸阴沉着。可看到杀鬼子了,他脸上立马又现出笑容,不时补一句“打得好”。“好甚么?快给我去把衣服晾了。”外婆的声音又随着推门声传了进来。他捌了下嘴,作起床势。可等外婆一走,又躺了下去。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五元钱递给我,说“好外甥,爷爷要看这个该死的司令有没有被八路干掉,你帮爷爷去晾下衣服,好不好?”我刚接过钱,外婆又抱着水桶,侧撞开门,责到“好呀,你还差你外甥做事,真是个懒死胚,还不快起来!”看到被抓个现行,外公只好灰溜溜地出去了。他走前不忘凑近我的耳朵,说“帮我看着那个司令,他准会被八路打死。”我紧紧篆着五块大洋,点点头。
忆毕,我不禁背过身去,流下泪来。我不知道具体何时我离开了村子,我只知道那时,我长大了。造房子的计划也搁置了。我现在一直会感到后悔,如果当初我没有看过那本《十万个为什么》,我的想法没有那么天马行空,是否我真的可以拥有一栋他为我建起的房子。但长大之后,以作业多为名,我很少再回到村里,很少再见过他。我再一次见到外公,一次是在医院里。白惨惨的灯光下,他拿着比我的还先进一代的平板电脑在听评书。另一次,则是跪在他的棺前,对着他的遗像落泪了。
他的离去,就像关羽死于《三国》,元妃死于《红楼》,整个村子仿佛失去了灵魂,轰然坍塌下来。外地人纷纷离去,拆迁办当天赶来。诺大的村子里,只剩下一堆断垣残壁,和始终不愿离开的外婆了。
母亲坐在外婆身边,不断地安慰着她。现在回想起那段与他们同居的时光,仍然可以令我由衷地感到宽慰。两口子表面上吵个不停,但早上出门前还是会打招呼互道平安,晚上回家后还是会依偎着入眠。外婆每天清晨五点出门给田里浇水施肥,然后去集市上卖菜。外公每天七点出门,到工地上帮别人做工。我大多数时候都跟着外婆,帮忙在田里摘摘菜,除除草,但更多时候只是在玩。他们的日子辛勤,但在耕作时、在两个人一起时,我能看到他们眼里有光。
而这光芒,现在消失了。两件同时能带给我和外婆欢乐的事,奇迹地同时消失了。我多么期待回到那段时光,在那里,我可以继续和他讨论我那无边无际的梦想,我可以高高兴兴地看八路军杀鬼子而不用考虑战争与仇恨的对错。我可以多留下几天,再陪陪他,给他讲讲我的故事……
临走前,我再一次回头看向我的故乡。仿佛在那荒芜的废墟上,抽枝吐芽,缓缓地长出了那所我们一起构想的房子。它真的像巴比伦空中花园一样,粗壮的藤蔓作了它的根基,高高地立在天穹。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侵犯著作权必究)
这篇文章本来是在外公去世后不久,为表思念而写。当面对“我失去了......”的新的主题,我再次调用记忆细节,将主旨丰富为:我失去了外公,也失去了故乡。失去故乡加重了我失去外公的悲伤,因为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寄托的东西。在失去之后,我意识到城镇化的弊端。在失去之后,我学会珍视身边的人和物。
在这件事里,我最真实的情感就是后悔与不舍。在外公临终前,我正在准备中考,很少去看望他。他很关心我,我猜他会想要了解一些我最近的情况,听我讲讲学校里发生的有意思的事,但不知怎的,我逃避了。一直到结果发生,这一切过的实在太快。在这之后,我决心给予关心我的长辈更多的陪伴和关心,趁一切还来得及。在这之外,拆迁也确实会带给人失落的感受。在原先,每当回到那片土地,我都能想起童年时的欢乐时光,但现在,已经没有能够寄托这份情感的地方了,在楼宇之间,我只能看到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