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问答(一)
一、读研期间日常是怎样的呢? 1.民俗学人少,上课方式是否相对独特? 取决于学校与老师上课的方式,很多院校应该是有田野经费供学生做田野调查的。假期的民俗调研活动也很多,可以自由参加。 但是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毕竟民俗学一个大头还是民间文学,爬文献是一个技术活。田野调查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2.日常任务就是读文献吗? 日常任务其实读文献占据百分之八十,其实读文献的背后是培养一种拆解问题和资料检索的能力。资料的整合后呈现出来的样式便是论文或者是presentation。其实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建议按图索骥,慢慢练习。 3.在基本衣食住行外,是否有其他大笔开销?(购买研究材料、田野调查之类的,学校是否会报销) 我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开销,书籍的购买可以同学间互相交换,如果有藏书或介意二手的习惯另说,我一个室友累计买了2k左右的书,可能还不止。很多绝版书只能买盗版,孔夫子旧书网的二手书也会很贵。 田野调查大部分学校是会有报销的,但是也有额度,调查的地点建议不要太过于偏僻,以减少对应的开支。当然也听到过一些例如女学生只身进藏学唐卡,白天洗衣做饭以劳动换取吃住,半夜写田野日记的故事。在下表示很是佩服。 二、民俗学学术圈 1.民俗学是否非常讲究传承,有正统非正统的说法? 有这样的说法,但是如今应该好了很多。(猜测 钟门弟子还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在北师大。但是华中师范,刘守华那一派也发展的欣欣向荣。温州大学有黄涛,山东那边张士闪也很有名,周星去了日本爱知大学……看自己想要的方向吧,就去考对应的老师,走自己喜欢的方向吧。 个人觉得民俗学也内卷得厉害,主要还是文无第一。大家都在找对应的研究范式,千人千面。正统一说,我觉得在现在应该没有人会放在台面上了。那已经是过去的时代了,但是如果师出同门,在学术交际上应该会容易很多。 2.四川有无有学术影响力的大学?(就我得到的信息来看,除了北京上海,就东北那边和云南做的比较好) 四川不是很了解,四川大学好像还可以。 你的判断是对的,民俗学大概也就北京上海,还有就是祖国的边边角角。毕竟学科性质使然。就是北京上海不好考,云南又过于偏远了。 三、找工作 1.学民俗是否大多数人会倾向考博? 不一定,看个人是否有学术理想,是否真的愿意为民俗学奉献,真的是奉献。非常看个人 2.民俗学研究生毕业后考公是否有限制性?(部分学校民俗学在法学院,似乎会对岗位报考造成一定影响?) 确实,民俗学不容易考公,要进体制建议靠民族学,机会会多一点。另外民俗学给的是法学学位,要注意 3.周围的人毕业后多少人在从事与民俗学相关的工作呢? 这个很难说,本届而言直接从业的同学大致没有,任教需要博士以上,硕士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岗位。有进入高校当辅导员的,也有一些认识的学弟学妹进了对应的事业单位,很多人也在业余时间继续关心着民俗学吧。 民俗学其实是一门闲下来的学问,只有闲才可以慢慢做出好东西,然而现在的环境很功利,而这些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最后,行文仓促,若有错别字或者是表意不清的地方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