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Basileía Rhōmaíōn】罗马的开路先锋——AS-2战马(2)

2023-07-17 11:15 作者:LDACE  | 我要投稿

PS:因正文字数过多,故此分两篇发布,本篇带来改进型和车族介绍,该文文案和基本设定由 

@幻想乡的观察者 负责


AS-2包含多个主要的改进型号和变形车:

AS-2-Ⅰ:


AS-2-Ⅰ

AS-2的第一个主要改进型号,于1984年推出,其主要变化为升级了反坦克导弹与火力系统。Kο-1-Ⅱ”夜莺“反坦克导弹取代了旧世代的“猫头鹰”。由于夜莺与猫头鹰共用发射系统,所以这项改进并不需要变动具体设计,外观上也没有明显区别。真正质变之处在于:从1985年第二批次的AS-2-Ⅰ开始,其火控系统统一升级为了数字化火控计算机,并且配备了先进的“阿波罗”热成像夜视仪。这使得AS-2-Ⅰ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以及机炮和导弹的命中率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AS-2-Ⅱ:

AS-2-Ⅱ

80年代中下旬,装备30毫米机关炮的BMP-2步兵战车开始在诺夫哥罗德人民军中成规模服役。BMP-2的30毫米机关炮的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相比于BMP-1的73毫米滑膛炮有了显著的提高。再加上罗马陆军及其盟友军队越来越频繁的遭遇RPG-7等社联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威胁,为此给AS-2增强装甲防护也势在必行了。


1987年,AS-2的重型化项目开始进行改装工作。其主要内容为覆盖全车的陶瓷附加装甲,以及围绕车体的防护格栅。在完全披挂所有附加装甲之后,AS-2-Ⅱ的战斗全重高达24吨,防护水平有了飞跃式的提升,代价是机动性和复杂地形通过性显著下滑。由于过度增重后的AS-2将丧失浮渡能力,因此在AS-2-Ⅱ上干脆取消了喷水推进系统和车体侧面的泡沫浮力块。
经过完全改装后的AS-2-Ⅱ能够在100米距离上正面投影30°以内完全抵御1罗寸机关炮的脱壳穿甲弹连续射击,侧面装甲也能在100米距离完全抵御社联14.5毫米重机枪的钢芯穿甲弹。防护格栅的效果经实战验证格外可靠,不管是BMP-1发射的73毫米破甲弹,还是RPG-7所发射的PG-7V破甲弹,都有极大的概率被格栅装甲挤压变形,导致引信失效。同时其车顶和底盘也安装了额外装甲,以提高对大口径炮弹破片和地雷的防护能力。(因此AS-2-Ⅱ的底盘高度明显高于AS-2)
同时也从AS-2-Ⅱ开始,AS-2开始为自己的1罗寸机关炮配备新式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T)——罗马陆军猜测未来社联的步兵战车和坦克很可能会进一步重型化以增强防护,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诺夫哥罗德人民军主战坦克侧面的爆炸反应装甲就是明证,以往的25毫米APDS将难以为继。不过,尽管新式APFSDS-T的初速高达1400m/s,并且穿深非常优秀,可以在1000米距离击穿55毫米60度均质钢靶板,但是这是以机炮的身管寿命为代价的,并且由于弹芯纤细,击穿后的杀伤效果并不理想。
值得一提的是,冷战结束后,罗马陆军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了包括BMP-2以及更先进的BMP-3在内的一系列社联国家的武器,其中自然就包括2A42/2A72这种较为先进的机炮。经过测试,罗马的军工技术人员赞叹于2A42/2A72简单的结构以及轻便的质量。
与1罗寸L90机关炮相比,2A42的重量与之相当,但改进后的2A72要更轻;同时2A42的射速也要快得多,高爆弹的装药量也要多得多。而1罗寸机关炮的优势则体现在更高的精度、初速和穿深、以及发射后烟雾量较少等方面。

AS-2-Ⅲ:

AS-2-Ⅲ

要介绍这款战马家族最先进的现代化型号,就不得不从AS-2-Ⅲ炮塔两侧引人注目的“卡普”反坦克导弹发射架开始说起。

1990年,“先进重型反坦克导弹”项目结出了果实,其产品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卡普”反坦克导弹。第一代“卡普”反坦克导弹的弹径达到140毫米,并且采用串联装药战斗部,对垂直均质钢靶板的穿深达到了1200毫米,如此强悍的的威力足以正面击穿同时期的任何一种主战坦克。第一代“卡普”主要采用激光架束制导,抗干扰能力强,结合10公里的长射程以及高达400米/秒的超音速飞行速度,“卡普”对各类目标都具有很高的命中率。
罗马陆军自然迫切希望能将这型先进反坦克导弹与现役步兵战车整合起来。但是“卡普”导弹长射程和高穿深的代价是相比“猫头鹰”和“夜莺”急剧增加的重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战地人力装填的上限(第一代“卡普”反坦克导弹仅弹重就高达42公斤)。因此阿拉斯特公司在新式步兵战车设计上将“卡普”发射架固定在炮塔两侧,共两发,彻底放弃战场装填,只有在后方补给时再填入导弹。
除了“卡普”导弹以外,AS-2-Ⅲ还包括许多方面的现代化改进。外观上最为显著的就是“脸上被掏了个洞”的炮塔。除了炮塔左右两侧各安装一具“卡普”发射架以外,还在炮塔右侧布置了集成了激光指示器、“阿波罗-Ⅱ”热成像仪和新一代火控计算机的车长/炮手联合火控系统,用于引导“卡普”导弹以及提供全天候作战能力。这样脸上开洞的行为当然会削弱炮塔的防护能力,但是提供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完全是物有所值的。
在防护和车辆总体布局方面,阿拉斯特公司已经在10年间总结了许多新的经验。AS-2的7.2米车体长度成了它最被人诟病的短板,不仅增加了车重,而且在城市战等特殊环境中,7.2米长的履带式车体令AS-2的转向成了大难题。现在重新审视总体设计,阿拉斯特公司意识到,如果AS-2取消车体侧面射孔再重新布局乘员座位,将原本的两排座椅背靠背准备向外射击改成3列并排座椅,就可以大幅度减少车体长度和重量的同时维持8人乘员不变。
于是AS-2-Ⅲ也成了AS-2家族基本结构变化最大的一型——它完全取消了车体侧面的射孔,并且长度大大降低,减少为6.8米,负重轮减少到7对,空车重量也随之下降到了18吨,而且还能维持8名车组乘员不变,依然可以装下一整个步兵班。新式的450马力水冷直喷式涡轮增压柴油机和全自动变速箱不仅功率和传动效率有了极大的进步,体积略有缩小,油耗也降低了。AS-2的机动性再次回归了“优秀”的水平,最大公路时速达到70公里/时,最大公里里程增加到650公里,哪怕伴随最新式的伊斯伍特和伊弗尼尔主战坦克也毫无压力。
但是在AS-2-Ⅲ是否应该具备完全两栖的浮渡能力方面,陆军内部也意见不一。AS-2-Ⅱ无法浮渡的缺陷令它在罗马陆军中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在巴尔干方向依然有许多部队装备AS-2基本型和AS-2-Ⅰ以适应河流和沼泽的挑战。但是在AS-2的基本构型上想要维持浮渡能力就不得不在防护性上有所取舍(下一代AS-3肯斯特步兵战车大大增加了车体宽度和体积,可以在体重飙升至25吨时依然维持浮渡能力)。最终阿拉斯特公司的解决方案是给AS-2-Ⅲ配备有限的附加装甲同时维持浮渡能力。
AS-2-Ⅲ的轻量化附加装甲有两大新技术。其一是纳米钨合金陶瓷科技,由雅典科技大学牵头多家科研机构,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以可溶性钨盐为原料,经过液-液混合、共沉淀、共分解,结合粉末冶金工艺,开发出新一代钨合金,再通过陶瓷颗粒强化、纳米制备合成等新技术,最终生产出了性能极佳的纳米钨合金陶瓷板。
这种新式纳米钨合金陶瓷拥有卓越的强度、硬度、抗热振性能和高温耐磨性能,服役寿命也较传统钨合金有了极大的提升。唯一的问题是其价格过于高昂,且产能很低,还需要优先供应伊斯伍特和伊弗尼尔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使用。因此很多时候AS-2-Ⅲ还是得轻装上阵,或者披挂旧式的陶瓷附加装甲。待到纳米钨合金陶瓷可以成规模应用,已经是21世纪的事了。
另一项新技术则是柔性格栅装甲。和传统的金属格栅装甲不同,柔性格栅装甲从外观上看比起“格栅”更像“网”,由一根根高强度纤维连接金属格点而成。这种非硬质结构比起传统金属格栅装甲具有更高的防御成功率,更能够挤压破甲弹战斗部使其引信失效,同时重量还大大减轻。AS-2-Ⅲ的柔性格栅装甲不仅覆盖面积更大,而且对比AS-2-Ⅱ的格栅装甲套件,重量反而降低了30%。
然而AS-2-Ⅲ的最大尴尬之处也出在这些先进的改动上。尤其是车体长度和结构的改动使其很难通过旧车升级改装而来。这在陆军和阿拉斯特公司内部都颇有争议,毕竟下一代步兵战车AS-3的立项工作在1995年就已经展开,真的还有必要在新千年即将到来之际再大规模生产一种改进AS-2吗?最终AS-2-Ⅲ的产量在军方和议会的交流后定为500辆,剩余的预算将被用于改装“AS-2延寿改进方案”——为仍在服役的AS-2基本型、AS-2-Ⅰ与AS-2-Ⅱ进行延寿升级、配备联合火控系统、柔性格栅装甲,并视具体需求安装“卡普”反坦克导弹发射架。这批没有完全统一规格的改进没有被授予AS-2家族的正式编号,只是通常被民间军事爱好者或者其他国家称作“AS-2(1993)”或者“AS-2M”。
最终当新千年到来之际,罗马陆军的步兵战车装备情况呈现出略有些滑稽的局面——AS-2绵延二十多年的生产和服役经历使得罗马陆军中AS-2基本型、AS-2-Ⅰ、AS-2-Ⅱ、AS-2-Ⅲ、以及AS-3肯斯特五种步兵战车五世同堂。不过随着冷战结束后陆军的大规模削减,这其中大多数较为老式的AS-2还是难逃退役封存或是出口外销的结局。等到2010年,随着AS-3步兵战车和BMC-20T轮式战车的产能逐渐提高,罗马陆军现役AS-2只保留了450辆AS-2-Ⅲ以及500多辆AS-2-Ⅰ和AS-2-Ⅱ。但是此时的AS-2已经随着军售远走基辅罗斯、叙利亚、东方法兰克王国、南洋、智利、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足迹遍布五大洲,为这一代传奇步兵战车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Basileía Rhōmaíōn】罗马的开路先锋——AS-2战马(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