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育博士考博解析|读博计划|参考书|真题答疑|面试【教育博士】
教育博士(Ed.D)院校汇总: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关于教育领导与管理考博辅导,欢迎随时咨询育明-小李老师T,W:185 189 73878
一、申请人申请
1.申请条件符合《清华大学2023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中的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3)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有相当成就和较强研究能力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在职管理人员。申请人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是否符合申请条件。凡不符合申请条件者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申请人本人承担。
2.申请时间中国内地所有申请人(含军人)报名、考核所用证件必须为二代身份证。网上开放申请时间为2022年8月15日12:00~8月30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
3.材料提交
1)登录清华大学研招网(yz.tsinghua.edu.cn)或者清华大学研究生申请服务系统(https://yzbm.tsinghua.edu.cn),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要求填写本人各项真实信息。
2)身份证明、本科和硕士阶段成绩单、学士和硕士的毕业证书以及学位证书。申请人持境外获得的学位证书申请,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须提交认证报告
3)单位人事部门出具的工作年限及职称职务证明并上传。
4)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各类获奖证书、英语四(六)级证书或其它外语水平证明材料复印件、发表论文等其它能够证明申请者科研和外语水平的相关材料。
5)个人自述与研究计划。
6) 申请人在线邀请两位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在线填写推荐信。推荐专家按申请服务系统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实事求是填写、上传专家推荐信,同时请专家协助妥善保存推荐信原件,待后续接收通知将书面版寄至申请人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或在线完成推荐书后将书面版密封(在密封信封的封口骑缝处签字)交申请人寄至所申请院系的研究生教学办公室。招生简章中要求的所有文件须以电子文档形式在申请服务系统内提交并确认。注:对于伪造证书和提供不实材料者,一经发现即取消录取资格。
二、材料审查与综合考核
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组组织材料审查组对全部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阅,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择优确定参加综合考核名单,通知申请人参加综合考核。
材料审查每份申请材料至少3位专家逐一审核,百分制打分,并取平均分,按照最终成绩由高到低依招生计划按1:2左右比例确定参加综合考核人员名单。
2.综合考核综合考核由笔试和面试组成,重点考查申请人对教育学专业基础知识及教育管理前沿问题的了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基础、问题解决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等方面的水平 。笔试包括《专业英语》、《教育理论综合》,考核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方法等。面试:每位考生约30分钟。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
三、推荐拟录取
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以申请人的综合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具体招生情况和培养条件,并结合当年招生名额确定推荐名单,报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
四、其他
学费及其他1)非全日制教育博士专业学位项目15万/生,分四年收取,第一年8万元,第二年5万元,第三年1万元,第四年1万元。2)录取后,不转档案、户口、组织关系及工资关系等。
2.教学与培养1)教学方式:采取非全日制课程学习方式,基本修业年限四年。2)培养方式:实行导师负责制。
(转自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官网)
笔试包括《专业英语》、《教育理论综合》,考核内容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政策与管理和教育研究方法等。
面试:每位考生约 30 分钟。面试重点考查申请人在本学科攻读博士学位的基本素养、学术能力、学术志趣等。面试方式包括群体面试和单独面试。
备考参考书:
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1989年。
陈桂生著《历史的‘教育学现象’透视-近代教育学史探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
雅斯贝尔斯著《什么是教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陈列著《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
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徐辉著《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奉年等著《中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蔡克勇主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及其综合效益分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陈玉琨著《中国高等教育评价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郝克明、汪永铨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杨东平编《大学精神》,辽海出版社2000年。
沈红著《美国研究型大学形成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美)劳伦斯.S.克莱曼著《人力资源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英)亚瑟。小舍曼著《人力资源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伍双双编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张景莹等主编《大学管理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年。
张厚粲主编《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林正范主编《大学心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
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J.S.布鲁贝克著《高等教育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
伯顿• 克拉克主编《高等教育新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克拉克•克尔著《大学的功用》,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阿什比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
迈克尔•夏托克编《高等教育的结构与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德里克•博克著《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编《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厄内斯特•博耶著《大学-美国大学生的就读经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Frank H. T. Rhodes, The Role of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L. Cerych and P. Sabatier, Great Expectations and Mixed Performa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s in Europe, Trentham Book 1986.
Walter W. Powell and Paul J. DiMaggio,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1.
Clark Kerr, Higher Education Cannot Escape History, Issu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Clark Kerr,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960-1980,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Burton R. Clark,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学术期刊
《国外社会科学》
《新华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高教研究》
World Education Report, UNESCO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UNDP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