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理百科】气温就是大气温度?那体感温度呢?关于气温的知识点

2022-03-14 11:33 作者:氛子地理研究所  | 我要投稿


今天来说说气温。相比降水,气温与我们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因为降水不会天天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缺席个把月甚至数月都不足为奇;但气温则是一种恒定的存在,你无时不刻都要面对,每分每秒都会受到它的影响。气温,顾名思义,指的是空气的温度。在我国,气象学上以摄氏温标(℃)表示气温。有关气温的预报,最常见的模式当属“北京晴,5℃到20℃”这样的表述,意为未来24小时内,北京最高气温为20℃,最低气温为5℃。如果你以为关于气温的预报仅此而已,那你就错了。看似简单,实际上气温预报中也有很大的学问。

大气温度和体感温度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预报的气温与我们人体感觉到的温度常有出入。比如说在盛夏,我们总觉得气象部门的预报特别保守,或者说有意在“瞒报”,高温已“变态残暴”若此,怎一个“37℃”了得?实则不然,预报界不存在“瞒”,预报员永远是这个世界上最愿意说真话的人。真实的原因是我们被自己的感觉“欺骗”了。通常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在不受任何干扰的自然状态下空气的温度,而体感温度指的人体感受到的空气的温度。当然,人体对外界温度的感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空气温度的高低,但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两者不会完全等同,预报的温度或者说实际温度(当然,预报准确时这两者应该是吻合的)与我们的体感温度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

比如说,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等都会影响人体的冷暖感受。湿度小、风速大时,即便高温天气也不会特别难耐;而如果湿度大、风速小,就会显得闷热难熬。又比如说,地面性质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人体对外界温度的感知。盛夏的午时,在明晃晃、白花花的大太阳的直射下,你站在水泥地、柏油马路上,想想天气预报给出的日最高温度,一定会有一种被欺骗了的委屈和愤怒。其实不是预报不准确,是因为地表温度过高,所以人体感觉到的温度要比实际气温高。冬天到了,每天起床都需要鼓起解除封印的勇气。你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起床后看天气预报,10℃~15℃。做好准备出门还是冷懵了。一边瑟瑟发抖一边默念天气预报不准!而其实你可能只看了天气预报的气温,而没有看到下面的体感温度。


天气预报中的气温是指1.5米高处百叶箱中空气的温度,而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受到的空气温度,与实际环境的温度存在出入。

影响体感温度主要因素1 温度虽然天气预报的显示的温度并不一定是体感温度,但是它仍然能为人们的着装、出行提供参考。2 湿度一般来说,温度比较高的话,湿度就比较小。湿度小的话,人体表面的水分被蒸发掉就会感觉比较干爽,人体不感到难受啦。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说南方的湿冷是魔法攻击。冷是渗在骨子里的,穿很多衣服都感觉不到暖和。就是因为南方相比北方更加潮湿,水汽含量更高。

3 风速一定的风速会使人感到空气在流动,身体散发出的热量都被吹离体表,即使温度较高,但仍会感觉比较干爽。这就是为什么说北方的干冷是物理攻击,处于严冬就像置身于一个大冰窖,需要在大风之下保住自己的体温。

4 辐射太阳要是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但是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会和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地表辐射也是如此,地表温度高,向外散射的热量大,如在太阳照射下的水泥地面与比较凉爽的水体或是湿地,体感温度就大不一样。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以影响人的体感温度。理由概况:体感温度是指人体感觉到的环境温度高低,主要考虑风、湿度、日照、衣服颜色对百叶箱所测气温的修正,如果体感温度高于气温,表明上述各项因子共同对人体起到加温的作用,反之为降温的作用.①【反映时间因素】先是外界环境温度感觉由高到低(或是由低到高),才会让身体感觉到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而作出体温自我调节的过程,这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②【风力因素】分析发现在风力级数为四级的时候,体感温度有一个向下的波动.③【客观原因】分析发现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还会因空气湿度、风速大小、着装颜色、日射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④【主观因素】分析发现人的心情也能让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

现实生活中的体感温度与实际温度感觉不相符的案例以及分析:①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出现中暑.②再举更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刚刚做完剧烈运动,尽管开了空调的房间实际温度已经22℃,但是还是觉得很热,感觉房间不凉快,感觉还是30度了.③心情太过于惊慌,收到惊吓,或者遇上悲痛欲绝的事情,给人的感觉是很冷冰冰.当在打游戏或者是考试,全神贯注处于紧张的状态下,突然停下来,松了一口气的时候就会冒汗,尽管温度不热,但是让人感觉还是很热.

专家分析其中的原理:空气对热的吸收会受到相对湿度及其密度影响;而风速会影响到与人体表面可以接触到的空气的分量,当风速增加时,与人体所接触的空气会增加,所以其所带走或带来的热量亦相应地增加,这现象便是“风寒指数”.因此,在天气报告里,会把这两个变量带来的影响计算进“酷热指数”里.一般来说,当空气密度及湿度增加,都会使酷热指数增加.

体感温度分级(百度百科—体感温度分级)冬季和夏季,人体对温度的感受是有所区别的,主要是人体通常环境的习惯性不同和空气湿度不同影响.以下谨供参考:①冬季:很冷,极不适应<4℃(红色)冷,很不舒适4~8℃(黄色)凉,不舒适8~13℃(蓝色)凉爽,较舒适13~18℃舒适,最可接受18~23℃温暖,最可接受23~29℃暖热,不舒适29~35℃(蓝色)②夏季:很冷(会冷死人),无法忍受13~18℃冷(会生病),衣服穿很厚或钻在被子里,勉强可接受18~20℃有点冷,加点衣服最可接受20~25℃凉块,最舒适25-26℃热,不舒适27~30℃很热,需要空调或风扇30~33℃过热,需要冲凉33~35℃太热,需要频繁冲凉35~37℃极热,会出人命了>37℃

冷空气和降温冷空气和降温在冬半年的预报中出镜率非常高。冷空气来临时,天气预报中经常出现“未来三天,在这股较强冷空气的影响下,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气温下降4~8℃,局地甚至超过10℃”的说法。这里气温下降的数值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在气象部门目前的业务规范中,日平均气温指的是当日02时、0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次的气温平均值,在一次降温过程中,降温幅度就是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日平均气温的最低值之差,也称为过程降温幅度。有些时候,冷空气带来降温之前会有一个增温的现象,随后随着冷空气主体的到来气温才开始逐渐下降,所以尽管有时过程降温幅度较大,但人体感觉并不十分寒冷。

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温度,指的是测量地点当天地表大气所达到的最高温度;同理,日最低气温就是测量地点当天地表大气所达到的最低温度。日最高、最低气温未必出现在整点。一般来讲,一日内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14至15时,这个时间就是一天最热的时段;而日最低气温一般在日出前。这是因为空气的温度是间接从地面得到的,阳光先晒热地面,地面吸收的热再放出去烘热空气。虽然中午太阳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气受热量强,但地面放出的热量少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所以此时并非是热的时候。中午以后,地面温度仍能继续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热量等于太阳所供应的热量时,地面温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气温的升高,必须从地面放出的热量得到,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因此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后2至3时的时候。同理,太阳下山后,空气和地面都同时失去了太阳光热的供应,因此开始不断地散失热量,气温也就不断降低,到第二天清晨,地面温度下降到最低值。所以一般在日出前空气温度最低。

注,资料整理自网络,侵删

【地理百科】气温就是大气温度?那体感温度呢?关于气温的知识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