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湖南大学】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柳肃(全74讲)

2023-02-22 14:10 作者:焦墙卧  |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下)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各种类型

4 坛庙建筑

4.3 祠、庙

② 文庙中孔子的形象及祭祀特殊情况介绍

孔子自从封王之后,从而导致了文庙里祭祀孔子的塑像产生了一个特别的做法,经常是给孔子穿上了帝王的服装。而有的地方则认为孔子是一个学者,因此做的是布衣学者的形象,两种不同的类型表达了其不同的观念。

此外有的地方按照中国传统的做法给孔子做的是一个牌位


文庙里面的祭祀还有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也即“配祀”,也叫“从祀”,即祭祀孔子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与孔子相关的人物来作为配祀。

配祀:为了表达对儒家思想的继承,除了对孔子祭祀以外还要有“配祀”和“从祀”,即所谓“四配”、“十二哲”、“乡贤”、“名宦”等。具体介绍时间:


4.1.4 孔庙和文庙(中) P40 - 02:48


四配:从祀四个儒家最著名的弟子和继承人,分别是颜渊、子思、曾参、孟轲

十二哲:从祀十二个儒家著名的弟子和继承人,人物略

乡贤:从祀那些生于本乡本土而德业学行可为乡人楷模的先贤,以此激励乡人追踵其后

名宦:从祀那些在本乡本土做出政绩并惠泽于民的官员

文庙中的祭祀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除了在“大成殿”中祭祀孔子之外,还在大成殿后面的“崇圣祠”里祭祀孔子的父母。有的文庙里则将“崇圣祠”替换成“启圣祠”用来祭祀孔子的五代先祖。以此表达了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孝”道,体现了一种家族的传承,由国到家,从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 文庙建筑规格体现及五岳庙

如前所述,文庙的建筑由于孔子的地位之高而享受国家级的待遇,他的祭祀也是一种皇家的祭祀。皇帝如凡到了山东,必要亲自去祭拜孔子。

曲阜孔庙龙柱介绍时间:


4.1.5 孔庙和文庙(下) P41 - 01:33


曲阜孔庙龙柱的这一做法影响至深,以致于各地的文庙中都效仿做龙柱,甚至于发展到各地的“关帝庙/武庙”也开始做龙柱,而其他宫殿建筑反而没有龙柱。

山西平遥文庙九龙壁:九龙壁一般只出现在王府前面,这里的做法也是为了象征它是最高等级的建筑。

五岳庙即祭祀五岳的建筑,岳庙的祭祀并不是一种宗教的祭祀而是皇家的祭祀,是一种政治上的祭祀,因此建筑的规格也等同于皇家建筑。中国古代的传说东南西北中五方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大神掌管,皇帝要使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就要去求得五方大帝的保佑。五方的大帝都需要祭拜,这一祭祀要么皇帝亲临祭拜,要么委派朝廷大臣代为祭拜

中岳嵩山下的岳庙大殿: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九开间,前有丹墀

湖南衡山南岳大庙大殿: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九开间,前有丹墀


五大岳庙的祭祀还有政治上的含义,它是天下统一的象征。宋朝以后,北方有辽金西夏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少数民族政权南下争夺生存空间,至南宋灭亡。在这个过程中间五大岳庙已经丢掉了四岳,只剩了南岳,因此自宋以后南岳就开始大发展,皇帝只拜南岳,南岳就因此成为了南方的祭祀和宗教文化的中心,也逐渐成为了文化政治经济的中心。而少数民族政权(金)认为其占领的土地上五岳还差一座南岳,因此在中岳庙偏南的位置上设立了一座小的岳庙,以表统一天下的决心。

南大岳庙的平面图介绍时间:


4.1.5 孔庙和文庙(下) P41 - 11:51


内容摘要:南岳大庙祭祀的是南方之神,因为南方在五行上属火,因此祭祀的是火神祝融。

由于南宋政权的南下,南岳祭祀成了皇家祭祀的中心,许多其他的宗教都陆续向这一中心靠拢,自明朝起,佛教、道教都依附于南岳庙发展起来,到了清朝初年,就形成了东边八个道观,西边八个佛寺的局面。而岳庙本身是皇家的祭祀而非宗教的祭祀,既不属于道也不属于佛,是一种政治上的祭祀。




5 陵墓建筑

5.1 概述

陵墓作为一种建筑,尤其是皇家陵墓、贵族陵墓有着其特殊性。陵墓的下面要建一个地宫,即所谓的地下宫殿,所以在这个地宫的建造方式下就发展了中国古代的砖石拱券技术。(读音:拱券[xuan4])

古代建筑无非就是两种方式来构造空间,一种就是“梁柱式”,以柱子撑起横梁架出一个空间。另一种就是“拱结构”,利用砖和石拱处一个空间。中国古代建筑虽然是以木结构为主的,但在阴暗潮湿的地下使用木材维持不久,所以采用砖石来筑造地宫。砖石最擅长的就是做“拱券结构”,因此在陵墓中发展了中国最早的最发达的“拱券技术”

陵墓是一个地宫,而这个地宫里面本身是很特别的。首先是一个长长的墓道下去,下到地底下后是一道巨大的石门,打开石门后里面是一个地宫,地宫里面有棺床,棺床上面放着棺材。

陵墓的建造往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一般皇帝是在建立国家之初或继位之初就要开始给自己建陵墓了,为此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人力物力。

为什么陵墓要花费这么多精力来建造?这源于中国古人一个特殊的观念,相信人死后会在彼岸的世界上继续生活,而在阴间生活得好不好都取决于埋葬得好不好。这种观念导致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厚葬”风俗,甚至于愈演愈烈,如文学作品中所见的,尽管家道破落了也要倾其所有来厚葬死去的老人,例如《天仙配》中董永“卖身葬父”。

天下陵墓,其中最豪华的、规模最大的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墓详解时间:


4.2.1 陵墓建筑 概述 P42 - 07:10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被挖掘开的帝王陵墓只有三座,一个是国家正式挖的万历皇帝的北京十三陵定陵,但后续证明了对其还没有成熟的保护技术,于是自此禁止开挖一切皇帝陵墓。

另两座陵墓是民国军阀孙殿英带着军队盗墓开挖的乾隆皇帝的裕陵以及慈禧太后的慈安陵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始皇陵有过简略的记载,介绍时间:


4.2.1 陵墓建筑 概述 P42 - 09:51


内容摘要:

秦始皇兵马俑:这仅是秦始皇陵旁边的一个随葬坑,距离陵墓还有一定的距离,光是一个兵马俑其烧制工艺都十分困难,可见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观念。

政哥大搞“形象工程”介绍时间:


4.2.1 陵墓建筑 概述 P42 - 13:59




5.2 陵墓的构造形式


① 陵墓的地下部分

陵墓的构造在地下部分是之前所说的“拱券结构”。

进入地宫的墓道,其两边的墙壁一般还有图画装饰。

上图壁画详解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03:15


如果是合葬的情况,陵墓是可以打开的,如定陵就是这种情况,棺床之上有六口棺材。

唐朝的陵墓有个特点就是以山为陵,借一座山将其内部挖空后用做地宫,山体就作为陵墓,而其他朝代诸如秦汉都是在平地上往下挖,在底下做地宫然后再埋起来。

唐武则天乾陵选址特点介绍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07:27



② 陵墓的神道(也属于地上部分)

陵墓的前面有一条“神道”。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乾陵”前的神道长达五公里,是中国古代陵墓中最长的一条神道

神道:祭祀参拜亡者的长长的道路。一般是一个皇帝一座陵墓对应一条神道,路口一个牌楼,两边树立着“石人石马”。

明朝十三陵的“神道”则比较特别,因为有十三个皇帝葬在同一个区域里,因此共用一条主神道。

之前讲过,华表就是皇帝的象征,仅出现在皇帝的宫殿和陵墓前。

汉朝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为霍去病墓神道上的“石人石马”之一,因霍去病对汉朝的贡献,因此皇帝给予其比肩皇陵的埋葬待遇

南朝陵墓辟邪:“石人石马”,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物在建筑学上都称作“石像生

宋朝是一个在政治军事上弱小的朝代,因此在宫殿建筑和陵墓建筑上都没有唐朝和以前的那种雄伟的气魄了,比较秀丽。

宋朝的陵墓中还有外国人(印度人)的形象,体现了国外使臣前来进贡的历史


③ 陵墓的地上部分

陵墓的地上建筑也是陵墓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明朝长陵: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陵墓。它的祭殿“棱恩殿”也是中国现存的三座体量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另两座是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北京太庙

上图详解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17:15


内容摘要:陵墓的地上建筑往往主要由祭殿拜殿山门神道组成。

通过神道走入山门,接着就是拜殿、祭殿,而祭殿后面往往有一个方形城台,上面建一个“方城明楼”,方城明楼里面往往是一座巨大的碑,记载了皇帝生前的功绩,而“方城明楼”的下面往往就是陵墓地宫的入口。

上图:方城明楼

明朝长陵棱恩殿:是长陵的祭殿(祭祀大殿),为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九开间,汉白玉台阶


关外三陵: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祖先陵墓,位于沈阳。

关外三陵的东陵具体介绍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19:54


清朝慈禧慈安陵介绍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20:31


内容概要:并列的两座陵墓,东边是太后慈安,西边是太后慈禧,生前慈安太后地位略高于慈禧太后,二人的陵墓建筑规格大小及材料使用都相同,但自慈安太后死后,慈禧不再收敛,开始对自己的陵墓重做装饰。

地方官吏和贵族的陵墓各有地域特色,具体介绍时间:


4.2.2 构造形式 P43 - 22:12





6 宗教建筑

6.1 概述

中国古代本来是没有宗教的,东汉明帝时佛教传入,后来又产生了道教。道教是在佛教传进来以后国人学着佛教的样子创立出的宗教,今天的道教将春秋战国的老子奉为教祖是错误的,因为老子创立的并不是道教而是道家哲学,只是因为道教把老子的学说拿过来作为了道教的教义所以才奉老子为教祖。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只有传统的祭祀,祭祀天地日月山川、著名人物、祖宗。以及一般的迷信,而这些都不是宗教,因为既无教义也无宗教组织,更不具备宗教的本质。

宗教产生的条件:教义、宗教组织、宗教仪式

宗教的本质是“一神”论,也即信了这个就不能信那个。而且宗教都有一种道德因素,宗教的基本是奉献、苦修、信神的教育。

清朝初年中国礼仪之争:传统祭祀与宗教的矛盾,介绍时间:


4.3.1 宗教建筑 概述 P44 - 08:53


内容概述:


佛教传入后,中国开始有了宗教建筑。

佛教的传入,具体介绍时间:


4.3.1 宗教建筑 概述 P44 - 12:32


在汉以前,“寺”是招待宾客的宾馆、国宾馆,东汉的国宾馆叫做“鸿胪寺”,汉明帝将请来的两位僧人长期安顿在鸿胪寺里,请他们翻译经书、传授佛教,后来直接将鸿胪寺拨给他们,另外选址修国宾馆,鸿胪寺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也即今天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历代都有修复)。

因为“白马驮经书”进入中国,从此中国有了佛教,所以“白马”在佛教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身份,“白马驮经书”也是佛教的一种象征。

佛教从印度传进来以后就开始传播,尤其是在东汉、魏晋南北朝这些战争频繁、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朝代佛教开始大流行,作为精神麻醉的一种手段,佛教的思想精髓就是“六根清净”。



6.2 佛教建筑

佛教的修炼是在深山之中,找一块清静的地方来修炼。

佛教建筑叫“寺”、“院”、“庵”

道教建筑叫“宫”、“观”

中国传统的祭祀建筑有“坛”、“庙”、“祠”

这些名称有严格的区分。

嵩山少林寺初祖庵:嵩山少林寺最初的发源地,其主体建筑反而是后来发展的

佛教正式大规模发展起来后,其建筑在发展过程中有了明显的规律。佛教虽然是从印度传进来的,但仅是思想传过来了,而建筑式样并没有传过来。因此佛教建筑最初基本上仍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式样,大型的寺庙就像宫殿,小型的寺庙就像民居住宅。只是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的寺庙有着不同的风格


① 唐、宋的佛教建筑风格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中国目前保存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建筑,建于唐代,富有唐代建筑的特点,屋顶坡度平缓、斗拱大、出檐远、柱子矮但粗壮,其次是内部结构没有雷公柱而是两个斜撑的“叉手”撑着屋脊(叉手为唐代特有的做法,见上图红圈标记处)

佛光寺大殿:也建于唐朝,时间稍晚于南禅寺大殿,同样富有唐代建筑的特点,斗拱大飞檐远,这座寺庙虽然体量不大,但依然能体现出唐代建筑即使相对简朴气势大的特点

圣母殿名字来源介绍时间:


4.3.2 佛教建筑(上) P45 - 15:12


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的祠庙,宋代建筑的特点是秀美华丽,但没有唐代建筑那么博大的气势。宋代虽然政治军事弱小,但经济繁荣使得文化艺术发达,因此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宋朝的建筑类型、造型是最多的

隆兴寺具体介绍时间:


4.3.2 佛教建筑(上) P45 - 17:01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也是宋朝创造的建筑式样,屋顶正前方伸出的小建筑称为“抱厦”,这座建筑四面出“抱厦

蓟县独乐寺观山门:宋朝时“辽”的建筑,虽然自唐朝以后斗拱渐小,但在宋朝,建筑的斗拱仍很大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斗拱大、出檐远、翘角处飞出三、四米远,因此清朝时在翘角下加了柱子做支撑

观音阁上层还有宋朝开始特有的建筑式样做法“腰檐平座”,即上层挑出一个四周环绕的平台(上图中间位置),这一平台也是靠斗拱挑出去的(上图圆圈标记处),就和屋檐一样。

高大的观音像从一层延伸至二层,二楼的楼阁围绕在观音像周边,中间是两层通高的空间,并且观音像恰好可以从二楼的正门望出去。

福州华林寺大殿、宁波保国寺大殿:位于长江以南的南方仅有的两座宋朝的建筑,因为南方气候潮湿,木构建筑极难保存,因此非常宝贵

福州华林寺大殿:斗拱巨大,飞檐远

宁波保国寺大殿:图中上下两层屋檐之间隔得很近,是因为原本宋朝时这建筑就只有一层单檐(上层),后来清朝时为了扩大殿堂而在下面加了一层屋檐

保国寺大殿内部体现了宋代特殊而如今已经少见的做法,有的出自于《营造法式》瓜棱形的柱子,上面复杂精密的斗拱,以及斗拱挑出的圆形藻井


② 元代及以后的佛教建筑风格

元代以后寺庙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藏传佛教也即喇嘛教的传入,其是随着蒙古军队而传入的,蒙古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而他们信的宗教就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寺庙最大的特点就是“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藏传佛教的寺庙,后面有白塔


插叙,汉传佛教的传播状况介绍:


4.3.3 宗教建筑-佛教建筑(下) P46 - 01:28


内容摘要:

泉州开元寺:闽南建筑特点,屋脊起翘,称为“燕尾脊”,不仅屋面是弯曲的而且屋脊也是弯曲的,这种做法在建筑学中叫做“升起”,为唐宋时期的做法,明清之后屋脊则都是平的

而且斗拱做出飞天的神像,但这种人形带翅膀的形象是西方的特点,源于福建泉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体现了古代的文化交流。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具体介绍时间:


4.3.3 宗教建筑-佛教建筑(下) P46 - 07:03


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承德避暑山庄是皇家园林,在它周边的山谷和山坳中间有八座寺庙,且多数都是藏传佛教的喇嘛教寺庙,是清朝时候皇帝为了笼络边疆少数民族上层的领袖而建,功能上也属于少数民族上层领袖来居住的行宫,因此建成了藏式建筑

藏式建筑的特点就是高高的台形建筑,上面布满了窗户层层叠叠,上面还有一些喇嘛塔或是其他造型,色彩上基本就是红白两色

也有汉藏结合的情况,即在上面耸出一个藏式的小亭子,如下图,屋顶式样就是藏式的特点,屋顶龙的做法,瓦是鱼鳞状的瓦,特别的斗拱等。

佛教寺庙的演变过程,一个是往四周扩散,即从中国又往东亚、东南亚继续发展,传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并持续发展演变。

日本的法隆寺是东亚佛教建筑中非常宝贵的一座寺庙,其一是因为下图左边这座“金堂”是号称全世界最古老的一座木构建筑,建成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唐朝,但比南禅寺大殿还要早几十年,也是学习中国唐朝的风格建的。

其二是因为法隆寺的建筑布局方式能体现佛教寺庙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其中有一个规律就是塔和殿堂的关系,而法隆寺恰好体现了极其罕见的“塔和殿堂并重”的那个阶段。具体解说时间:


4.3.3 宗教建筑-佛教建筑(下) P46 - 14:27


最初塔是最重要的,塔一定是在寺庙最核心的位置,例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位置就在中轴线上,还有就是西安法门寺,也是中轴线上是塔。

后来塔的重要性逐渐退化,先是殿堂和塔并重,逐渐演变成以殿堂为中心,塔为次要,甚至到后来都没有塔了。而我们今天所见的绝大多数佛教建筑都是以殿堂为中心。



6.3 道教建筑

道教是在佛教之后产生的,道教自产生以来其实力和传播面都要弱于佛教,因此道教建筑保留下来的相对也要少一些。

山西芮城永乐宫:是中国历史上现存下来最著名的道教建筑,它是建筑史上的瑰宝,因为它是元代建筑最典型的艺术成就的代表,也是道教建筑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宫观,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为要修三门峡水库而迁到了芮城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壁画: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画的内容是道教三百天神朝拜元始天尊,三百多个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异,服饰飘逸灵动。具体介绍时间:


5.1.1 道教建筑 P47 - 05:15


元代建筑的特点就是屋顶的坡度要比唐代的稍微陡一点,但仍然还是很舒展,因为斗拱还是比较大,飞檐远。

元代道教建筑屋脊两段的鸱吻做的很华丽。

道教当然不止永乐宫一个建筑,还有一些道教名山。

牌楼、山门也是宗教建筑的重要标志

金殿其实是铜做的,建筑体量不大,但全部都是铜做的。

山东泰山岱庙:也是道教的宫观。前面讲过五岳庙本来既不属于佛也不属于道,祭祀山川不是宗教而是政治。但是随着宗教进驻这些山里并以此为据点导致这些五岳庙后来有的属于佛有的属于道

道教建筑的殿堂与佛教建筑的殿堂在外观上没有太多的区别,区别主要是在内部的陈设和装饰上。



6.4 塔

宗教建筑中特别的两个类型之一。这个东西原本中国是没有的,随着佛教传进后产生了佛教建筑,而由于佛教建筑在印度有塔的类型,因此传到中国就发生了一些演变。

印度的塔:最初是叫做Stupa的东西,也即供奉舍利的坟冢,造型就是倒扣的半球形状,如同土墩。塔最初的功能就是收藏舍利。解说时间:


5.1.2 塔(上) P48 - 05:12


由于这种建筑造型传到中国有点太不符合中国的建筑风格,因此就把印度的stupa缩小放到了塔的顶上,塔的宝顶又叫“塔刹”,而塔的本身就被改造成楼阁的形式。

大雁塔:是唐代方形塔的最典型的代表,也是佛教建筑演变过程早期布局方式的典型代表唐代的塔特征是正方形的平面,也即方形塔,外观造型是楼阁式,但其实是由砖石构造。此外大雁塔处在慈恩寺的中轴线上,体现了早期佛教建筑以塔为中心的规律。

塔在演变过程中不断出现了各种类型和形式,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入开始到明清时期塔共出现了5种类型: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单层塔、喇嘛塔/白塔金钢宝座塔,其中后两种都是藏传佛教的建筑,前三种则是汉地佛教的建筑。


① 楼阁式塔

也即把中国古代的楼阁造型做成多层。因为中国古代的楼阁顶多也就是三层,而塔一般至少要有五层。楼阁式塔最初是以木结构为主搭建,但由于建的太高不抗风雨的侵蚀,耐久性不行,因此后来就采用砖石来建造。无论是木结构还是砖石结构,楼阁式塔的共同特点就是一层层的,人可以登临。而且塔里面的构造很有趣,人要登临都是一层一层盘旋而上,建筑学上称之为“筒体结构”。楼阁式塔收藏舍利就收藏到塔的地下,多数塔的地下都建有地宫,塔的上面就是供奉一点佛像以及供人登高眺望。

苏州虎丘塔:唐代,楼阁式塔,这座塔已经损坏了,木头做的外廊和屋顶,里面核心是砖石,但木结构已经损坏了许多,留下了砖石结构,因此看起来造型怪异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一座纯木的木塔,是保存下来木结构中最高的、年代最久的建筑,建于宋(辽)时期,楼阁式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仁寿塔和镇国塔:十分宝贵,年代久远,是纯石头的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

江苏常熟方塔:在其他地方,方形塔是唐代建筑的典型,后来的朝代都没有方形塔,但是在江苏,直到明朝都延续还有做方塔,因此这座塔不是唐朝的,而是明朝的,也是楼阁式塔


② 密檐式塔

一层层很密集的屋檐,特点是人不能登临,因为是砖石砌筑的实心塔,一般没有木结构的密檐式塔,每一层都很矮,外部的屋檐与屋檐中间以砖石雕刻成小小的佛龛,供奉着菩萨像,底下要么没有内部空间要么内部空间很狭窄。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最著名的、最宝贵的一座密檐式塔,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一座砖塔。他的平面是十二边形,近乎于圆形,并且一层层檐口收窄形成了优美的弧形,工艺高超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唐代的密檐式塔,方形平面,三塔呈“品”字形排列,檐口一层层收窄,崇圣寺本身是后来新修的,只有这三座塔是唐代的原物

西安小雁塔:唐代建筑,方形平面,十分特别,是楼阁式塔与密檐式塔的结合,外观上看是一个密檐式塔,内部却是楼阁式塔,可以登临,因此里面的楼层与外面的屋檐不对应,外面看有十几层,里面只有七层,不过宝顶已经损坏

佛教的僧侣死了以后与普通人不太一样,僧侣圆寂后是盘腿而坐,因此埋葬的时候是竖着的,上面不是建坟墓而是建一座塔。一片塔林其实就是和尚的墓地。塔林中的塔有大有小,象征了和尚身份地位有高有低。

因此密檐式塔的作用经常就是墓塔


③ 单层塔

顾名思义只有一层,外观看上去就像一个房子。

山东济南神通寺四门塔:单层塔中体量最大的、最著名的一座,塔的屋顶是整个砖石砌筑起来的、实心的,不是木结构架起来的,内部空间狭小。

单层塔也是作为墓塔来使用


④ 喇嘛塔

民间也称为“白塔”,藏传佛教中非常典型的一种塔的造型。

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朝,是中国现存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喇嘛塔,由著名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亲自设计、负责建造的。塔身做成宝瓶的形状,上面矗了一个“华盖”,宝瓶的下面是一个“须弥座”,为佛教须弥山的象征

北海公园白塔:建于清朝

藏传佛教的传播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多数在北方,很少到南方(长江以南)来,因此这类喇嘛塔的建筑多见于北方,在南方则极少能见到。在苏州、杭州偶然能看到的一些喇嘛塔并不是因为藏传佛教的传入导致,而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诸如清朝的皇帝下江南到了苏杭一带,地方绅士和官员为了迎合皇帝的喜好而在风好的地方建立喇嘛塔。还有少量的情况是由于藏传佛教从西南边传入云南,但是江南一带其实是极少能见到喇嘛塔的。


⑤ 金钢宝座塔

多见于北方少数地区,造型特点是,底下有一个方形的台座,也即“金钢宝座”,这个金钢宝座上也有一层层像屋檐一样的结构,每层屋檐之间有很多的小佛龛,一个佛龛一个佛像,金钢宝座上面有五座小塔,四角的塔小一点,中间的塔大一点。传到汉族地域后,经常在正门的方向上做一个汉族特点的小亭子。底下的方形台座有一个大圆拱可以进去,里面有一定的空间。

湖北襄阳广德寺多宝塔:稍有特别,底下不是方形的台座而是六边形的台座,上面也是五座塔,但是中间这座塔做成了喇嘛塔的形式,而周围的四座塔做成了小型的密檐式塔


除了上述所说塔的五种类型,塔本身也从佛教建筑中演化独立出了新的类别,也即风水塔,风水塔就与佛教没有什么关系了,分为两类,也即文塔镇妖塔,此外还有一种特别的类型叫做惜字塔


① 文塔

被寄予了“居住的地方风水好,能出人才”的希望,正所谓“学而优则仕”,塔身就像一只“笔”,因此随地域不同也称为“文笔塔”、“培文塔”、“文峰塔”,或统称为“文塔”。


如何分辨塔是风水塔还是佛塔?

根据地名判断塔的旁边此前或现在有没有寺庙,旁边完全没有寺庙的就是风水塔,旁边有寺庙的就是佛塔。


② 镇妖塔

通常建在水边,因为古代老百姓相信河水泛滥、洪灾是因为有河妖作怪,正所谓“宝塔镇河妖”。


③ 惜字塔

塔还有一种特别的类型,即惜字塔,因为古人很尊重文化以及有文化的人,由此演变成了对文化的敬重甚至于对“字”的一种敬重,凡是写过字的纸是不能随便扔的,如果字纸废弃了要集中在一个地方烧掉,也即惜字塔。

湖南长沙望城惜字塔:“树塔奇观”,塔顶长出了一颗参天大树,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树也有一百多年的树龄。塔的结构很特别,塔身内壁与外壁之间有一个相隔二三十厘米左右的空间,这个空间里就填着黄土,据传塔刚建成不久曾遭到雷击将塔顶打掉,导致树的种子从塔顶埋入黄土生根,一直延伸到了塔底部的土里,树根填进了塔内外壁之间的空间,将塔的外壁撑裂,不过后续已修复



6.5 石窟

与塔一样,石窟宗教建筑中特别的两个类型中其二。也是因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建筑类型。

石窟最初起源于印度佛教的“支提”,所谓“支提”,因为印度佛教讲究的是僧侣的修行,于是在石壁上开凿一个只容一人的洞窟,让其面壁修行,也即六根清净、去除烦恼。

佛教传到中国后,石窟的“支提”这种形式也随着传入,但由于古人没有那种面壁修行的意志,所以石窟后来就演变成了供奉佛像的地方。

石窟的开凿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非常的艰难,首先要选择一个很大的石头山,而且石质要好,往往石质越好加工越难,而且凿坏了无法补救。

石窟寺:石窟其实是一种寺庙,石窟的开凿不是只开凿出洞窟就完工了,还要在洞窟前面做一个建筑,做成一个寺庙,山壁里面是洞窟,外面是屋顶,其结构形式在外部由柱子撑起来,里面的梁就插在洞窟后壁上的孔洞里




5 园林艺术

5.1 概述

园林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美的欣赏,因此除了建筑以外,还有许多跟自然山水的结合。随着经济上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的饱暖之后,以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等社会原因,人们远离世俗而亲近自然,从而综合导致了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

中国古代风景文化和文学艺术有着紧密的关系,甚至是融为一体。我国著名的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都有相应的名篇。此外四大名亭爱晚亭、琵琶亭、醉翁亭、兰亭也是如此,都与文学紧密关联,情景交融,相互成就。

中国园林的特色讲究自然之美,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在对待自然方面都讲究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上多数是统一的。而西方对待自然观不是这种和谐的关系,而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种自然哲学观的差异最终就体现在园林艺术上。

《园冶》中国古代园林学专著,其中就提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在自然观上讲究天人合一的观念


① 西方特点的园林

西方园林的特点,规整的布局,道路设施与植被都充斥着克制且规则的几何元素。

北京圆明园:西洋园林的特点,由郎世宁参与设计,“大水法”即西洋的喷泉,详细解说时间:


5.2.1 园林艺术 概述 P51 - 14:06



② 中国古代特点的园林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5.2 园林的分类

① 皇家园林

早期皇家园林的特点:早期的皇家园林叫“囿”,后来叫“苑囿”,苑囿比今天的园林使用功能更多、面积更大。与园林相比,苑囿有更实用的功能,如种植蔬果放养动物等供皇家享用,此外皇帝每年会带军队去苑囿中狩猎,这种狩猎实际上就是练兵。还能看到早期皇家园林特色的是如今的“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中间可以放养动物


此后皇家园林的特点占地大,大山大水;局部的轴线对称式布局;主要是玩赏功能

开凿大片的湖面,挖出来的泥土就用来堆山。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有一个固定的手法一定要做大片的湖面,然后湖中间做岛,这是一种“东海神山”的象征,古代皇帝都相信有“海上方”这种神仙方术,追求长生不老。这种做法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都是一致的,从命名就能看得出来,秦汉时期皇家园林中的“太液池”中的“太液”指的就是炼丹的水,还有“昆明湖”也出自神话,此外还有“中南海瀛台”、“万寿山”、“北海公园琼华岛”等,或象征海外神山、神仙居所,或寄托了古代皇帝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不同,布局上还要体现出皇家的特点,有一条轴线,有一个中心,私家园林则完全是自由布局。北海公园轴线上的中心就是琼华岛上的白塔,颐和园轴线上的中心就是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山东蓬莱阁详细介绍时间:


5.2.2 皇家园林 P52 - 10:19


圆明园四十景图:被毁掉的圆明园,原本圆明园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园林,后来只剩下古画

老师设计的园林,介绍时间:


5.2.2 皇家园林 P52 - 15:04



②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的特点占地小,小桥流水;与皇家园林寄托了皇帝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不同,其体现的是文人学者的精神追求

私家园林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前极少有私家园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政治动荡、社会不安定、战争频繁等各种因素导致文人士大夫阶级认为入仕甚至干预朝政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于是纷纷避世,哪怕是曹操也写出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

这种避世就引出了文人士大夫对于自然之美的追求,他们追求净土,远避纷争。诸如陶渊明留下的名篇,竹林七贤等人物都有所体现。

魏晋文人的这种思想和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园林艺术。然而真正的净土并不现实,诸如桃花源或者逃到深山老林里去等都是乌有之乡,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自己在家里做出一片园林来,于是产生了私家园林。

体会私家园林的文化背景:


5.2.3 私家园林 P53 - 09:36


魏晋南北朝除了园林艺术以外,还有山水诗山水画与之同时兴起,这都是时代因素所致。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篇与画作都主要描摹国家大事、劳动生产、男女爱情、人物故事,没有纯粹且细致描绘自然山水的。

此外,与皇家园林的雕梁画栋、恢宏大气相比,私家园林的建筑朴素、白墙灰瓦,这也是文人意境朴素淡雅的体现。

与这种私家园林相关的还有书院园林和寺庙园林,精神上都是追求净土,常清常静。

私家园林在不同地域上也各有特色,介绍时间:


5.2.3 私家园林 P53 - 18:56


园林中还有一些造园的特殊的手法,“借景”,介绍时间:


5.2.3 私家园林 P53 - 20:31


园林中装饰和建筑的结合也要为园林增色,诸如窗户、门洞的形状,要使园林艺术与自然进行巧妙的结合。




6 书院建筑

中国古代的学校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学宫跟文庙是紧密结合的官办的学宫按照地区等级划分为三类府学、州学、县学。而民办的书院分为两类:

① 高等级、研究性的,相当于今天的大学研究院

② 低等级、启蒙性的,相当于今天的中小学

高等级的书院在古代很多,尤其是宋朝以来南方各省有许多文化教育发达的地方。


6.1选址与环境营造

中国古代的书院非常注重环境和选址,虽然也有书院选址在城市中,然而凡注重学问研究的书院往往都是选址在风景优美的山林之中,因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书院教育中重要的部分。具体例子介绍时间:


5.3.1 书院建筑 选址与环境营造 P54 - 04:57


岳麓书院周边环境介绍时间:


5.3.1 书院建筑 选址与环境营造 P54 - 09:14


岳麓书院“书院八景”介绍时间:


5.3.1 书院建筑 选址与环境营造 P54 - 12:15


古代书院教育方式优点与岳麓书院育出的人才介绍时间:


5.3.1 书院建筑 选址与环境营造 P54 - 13:17




6.2 自由的讲学

讲学的内容是自由的,主持书院的人可以自己制定教学的内容;讲学的方式是自由的,古代书院的教育不同于今天,可以长期也可以短期的去书院读书。

宋代著名的张栻,曾主持岳麓书院,作为院长,当时叫“山长”。他又邀请了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到岳麓书院一同讲学,两人虽然同属于儒家,但具体的学术观点有差别,不同的学术观点于此碰撞,就有了“朱张会讲”。

上图:“饮马池”,名字就来源于此

自由的讲学成了书院的特色,因此讲堂就成了书院的核心。岳麓书院的讲堂并不是最高大的建筑,但是它是一个精神的中心,最重要的学术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讲堂内部的两把椅子就是纪念当年的“朱张会讲”。

书院讲堂轩廊一面全开敞,可云集上千人在此听讲学

上图:东林书院与东林书院的丽泽堂,著名的对联就题在丽泽堂里,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图:湖南平江天岳书院,规模仅次于岳麓书院,也是平江起义的发生地

斋舍:也即宿舍

以天岳书院为例介绍书院布局时间:


5.3.2 自由的讲学 P55 - 11:49


中国古代十分注重教育,除了高等的书院以外,在一些民间甚至农村和偏远地区都有启蒙类的书院。

上图:也叫做“耕读所”,“耕读传家”是中国古人的家训,下面是村子的公共粮仓,上面是一排教室,详细介绍时间:


5.3.2 自由的讲学 P55 - 13:53


所有的书院都很重视藏书,因此有藏书楼

岳麓书院的藏书楼:因为名气较大,历代都有皇帝赠送匾额,因此叫做“御书楼”



6.3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书院建筑与教育方式的特点

祭祀并不是宗教,而是一种纪念和感恩。书院的祭祀分为两类,第一是祭孔子第二是祭乡贤名宦,表达的是要见贤思齐的观念。

单独一个文庙的是官办的学宫。民办的书院一般是没有单独的文庙的,而是选一个殿堂来祭孔子,然后选出一块区域建专祠祭乡贤名宦。岳麓书院因为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所以会有单独的文庙。

专祠布局的详解时间:


6.1.1 书院建筑 祭祀文化 P56 - 06:29


除了书院祭祀孔子和乡贤名宦的那种形式以外,民间还有一种具有迷信色彩的祭祀,也即文昌庙,祭祀的是文昌帝君。



6.4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鸟瞰图详细介绍时间:


6.1.2 岳麓书院 P57 - 00:33


视频内容为岳麓书院的实景讲解,包含之前提到的内容,景色与知识合一,感兴趣建议自己看

内容摘要:

岳麓书院学规讲解:


6.1.2 岳麓书院 P57 - 12:08





7 祠堂建筑

7.1 概述

祠堂是民间老百姓祭祖宗的地方。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了祠堂建筑,到了明清时期祠堂建筑就成了民间建筑中一个很重要的类型,并且祠堂往往是地方上的一个小型的公共建筑,祠堂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来建造的,因此祠堂是家族的象征,家族里所有的活动和重要仪式都必须要在祠堂里举行,正所谓“凡事必告于先祖”。

北京太庙:古代皇帝家的祠堂

因为祠堂是家族的象征,不可避免地会有攀比,一个家族的权势和财富都会体现在祠堂建筑上,因此祠堂会不计余力地设计精巧并装饰豪华。

广州陈家祠:中国古代祠堂建筑之最,豪华程度无以复加,因为它是七十二个县的陈姓总祠

杨氏宗祠的戏台:每到节假日或老人做寿的时候就请戏班来演戏,招待全族人,别族人也能来参观,可以显示自己家族的荣耀

上图:清朝中后期以来,地方祠堂开始逐渐西化的体现,但是只有外表是洋式的,里面一定是中式的

湖南凤凰陈家祠:设计精巧且有趣

广州番禺邬公祠:广东特有的三角形封火山墙,特点是墙的坡度与屋顶的坡度呈不同角度

祠堂进了大门以后的第二进往往是“拜殿”,再往里面就是“正殿”,拜殿与正殿之前没有墙壁门窗,是连通的。

祠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里面“办学”祠堂有着教育本族子孙的功能

祠堂布局介绍时间:


6.2.1 祠堂建筑 P58 - 18:42


广州陈家祠又叫做陈氏书院,正是因为它有着办学的功能。

祠堂建筑的分布情况,南方保存的要比北方的多,这是因为古代汉族人因战争向南边迁移,为了让子孙不忘记祖宗外加上家族的抱团以维护利益等原因所致。




8 会馆建筑

8.1 起源和分类

会馆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最晚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因为它是商业发展的结果,是商人的建筑。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直到宋代发展、元代打断、明朝发展、清朝又打断,商业在历史中不断受到抑制和冲击。商业真正的大规模发展是在清中期以后,而这种商业发展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一种新型的建筑类型的出现,即会馆。当然会馆的产生并不是清朝才出现的,最早能追溯到明朝,但会馆的大发展是在清朝。

会馆由商人集团中的人集资建筑,会馆就是活动中心,用以处理内部事务,一致对外,内部接待提供方便,搞聚会等。而商人集团分为两类,一类就是行业性的,另一类就是地域性的

因此会馆就分为两类:行业性会馆地域性会馆


① 行业性会馆

自贡王爷庙:四川自贡船帮会馆

湘潭鲁班殿:泥木业的会馆,所以祭祀鲁班,上面有一组泥塑,被人称为湘潭的清明上河图

同样的,如果是干药材生意的都要祭祀药王孙思邈,因此叫做“孙祖殿

恒侯宫:祭祀张飞,为屠宰业的会馆


② 地域性会馆

地域性会馆超出了商业的范围,不只是为商人提供方便,只要是老乡就给你提供方便,诸如可以为赶考的学子提供便宜的食宿等,因此地域性会馆是最多的

福建人祭妈祖,所以福建会馆都叫天后宫

山西陕西人普遍祭关帝,所以山陕会馆都叫关帝庙

北京湖广会馆:北京会馆建筑的典型。

北京是全国会馆最多的地方,因为全国的商人都会集中过去,且除了商业外还有各地的学子与官员进京赶考或办事。会馆的性质就是为一个小团体提供一些方便



8.2 会馆建筑的特点

无论是行业性会馆还是地域性会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攀比性

祠堂是家族间的攀比,行业性会馆就是行业间的攀比,地域性会馆就是地域的攀比,尤其是商人之间,财富攀比更甚。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盐业会馆,全国最宏伟的会馆之一

湘潭关圣殿:关帝庙,也叫“北五省会馆”,由北方五个省的商人建造的会馆

因为关羽喜欢读春秋,所以关帝庙里有春秋阁

浙江宁波庆安会馆:福建人的会馆,也叫“天后宫”

四川李庄南华宫:广东会馆,广东人建的都叫“南华宫”

江西会馆,在两个建筑的中间上面升起一个建筑,叫做罩庭(不确定是哪两个字)

江西会馆都叫做“万寿宫”,祭祀的是许逊。

湖北人建的会馆都叫“禹王宫”,祭祀大禹。



8.3 会馆建筑中的戏台文化

会馆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就是戏台的文化,祠堂中不是所有的都有戏台,这受限于祠堂的规模和地方特点,而会馆则是只要有钱就会建戏台,并且戏台会建的非常宏伟华丽。凡有戏台的地方,戏台往往就是一组建筑中最华丽的一座。无论是祠堂、会馆还是庙宇的戏台,其做法的特点都是背朝大门,面朝正殿,因为戏曲最初就是在祭神的过程中产生的,正所谓“淫祀”,也就是演戏给神看,人看戏则是沾了神的光。后来戏曲逐渐发展为演给人看,但戏台的建造方式却一直保持没变。

宁波庆安会馆:比较少见的,前院后院两座戏台


戏剧作为一种文化在明清以后就世俗化了,虽然多数会馆中的戏台仍保存着背朝大门、面朝大殿的特点,但发展到了商业社会,那种纯祭祀的演戏方式就演变成了商业性的演出活动,戏台逐渐出现在茶馆、茶园中,以茶馆戏台的形式出现。

北京湖广会馆戏台:中国最大的会馆戏台之一,这种戏台就不再是背朝大门、面朝大殿的特点了,而是位于茶楼中间,三方环绕戏台

天津广东会馆戏台:也是典型的茶馆戏台形式,戏台位于茶楼中间,三方环绕戏台

中国戏曲文化特点的介绍时间:


6.3.2 会馆建筑的特点 P60 - 16:38


内容摘要:中国人喧闹的观戏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对于戏曲的态度,认为戏子是“下九流”。戏曲的文化和建筑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建筑也与戏曲的起源、发展、最初的来历有关系,也和中国人生活的态度有关系。




9 民居

中国古代的民居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最大的特点就是地域的特点

地域特点形成的原因:地理气候、材料与构造工艺、历史社会原因、生活方式


9.1 合院式民居

也即三合院、四合院,最多的是四合院,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多是组合出现的,最基本的单位就是庭院。民居一般的情况下也不是只有一个院落,比如二进、三进、四进。四合院本身是北方民居最多,但也有地域差异。

北京四合院:北方四合院的典型代表,特点是四面的建筑都是一栋栋独立的,不相连,要通过围墙和廊子连接起来。其次中间庭院开阔。无需遮雨,吸收阳光。

山西四合院:特点就是长条形庭院,两边的厢房靠的近,遮蔽正房,其次是屋顶单坡,为关中地区的普遍特点



9.2 天井院落式民居

也即南方的四合院,但由于庭院很小所以一般称之为天井。特点是四边的建筑是连在一起的屋檐与屋檐相交,因此中间凹成一个“斗”状朝着中间排水

南方气候炎热多雨,建筑要防晒防雨,因此屋檐伸得远以遮阳,天井的“斗”状以排水,人一般沿着天井的周围走,不去天井中间活动

天井特殊的做法:在原本的天井上加盖屋檐以减少雨水和光照,如“窨子屋”。或者顶上做亭子也即“罩庭”,如“冲天楼”,可以采光通风,但不作排水用,雨水从旁边屋顶之间的排水沟流走。

北方四合院(a)与南方四合院(b)剖面图对比:



9.3 窑洞式民居

窑洞是西北地区的民居,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河南地区。适应干燥寒冷的气候。

窑洞式民居分类

① 靠山窑:倚靠着山壁纵深挖进,洞口做门窗,还可在不同的高度上挖窑洞,洞外还可做建筑

② 平地窑:在平原上往下挖深坑,坑的四壁再挖窑洞做民居,多分布在河南和山陕交界处



9.4 干栏式民居

干栏式是西南地区的民居,地理气候潮湿炎热,架空以防蛇虫,干栏式的建筑也受限于地形陡峭、为耕地节省土地而用。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



9.5 土楼式民居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它的产生原因与前面几种不同,不是因为地理气候原因而是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也即此前提到的战争导致汉族南迁,南迁的汉族因土地稀缺不得不进入山里,为抱团和抵御山匪的需求而创造的建筑形式,最大作用就是防御功能

上图详解时间:


7.1.1 土楼式民居 P65 - 07:58


江西的土楼也叫做“围屋”,方形,四角有碉堡对外防御。

广东的土楼也叫做“围屋”。



9.6 碉楼式与毡包式民居

碉楼式民居是藏式民居,但不只是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也有分布。碉楼式民居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防御,而是因为造型像碉堡,其次因为高原温差大的地理气候原因,住宅需要尽可能的恒温,所以墙壁厚、门窗小。


毡包式民居分布很广,整个中国北方的草原地带都是这种建筑类型,只是蒙古为最典型。因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产生,特点就是可以移动。




10 桥

不同的建造材料可分为石桥木桥。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拱桥梁桥,其中拱桥就是砖石拱券结构,梁桥由两根柱子撑着梁,梁桥是很重要的一种桥的形式。按桥身造型可分为平桥廊桥,平桥就是桥上什么都没有,廊桥就是桥上建有廊或亭子。

江永寿隆桥:石桥,梁桥,平桥,结构形式详解时间:


7.2.1 桥 P67 - 02:17


上图:石拱桥,拱桥与梁桥相比,梁桥需要较大块的建材,拱桥则可以用小块的材料拱出来

上图:石拱桥

浏阳新安桥:廊桥,建于明代后期,底下是石拱桥,上面以木结构做了廊子,南方很多地方也把这种廊桥叫做“风雨桥”

在侗族地区有许多的“风雨桥”,并且许多都做成了公共建筑,侗族热爱公益事业,桥上有坐凳可供人们休息,甚至桥上有井水、草鞋提供给过路人。

通道迴龙桥:被列为国宝,有三座桥亭,每一座桥亭就是一个小型的庙宇,中亭设关圣殿,两端亭分设始祖祠和文昌宫

通道县普修桥:三座桥亭,两个桥门。桥亭里有祭祀活动,中亭设关圣殿,祭关帝,两端亭分设始祖祠和文昌宫,分别祭祀始祖神和文昌帝君

通道县平坦乡文星桥介绍时间:


7.2.1 桥 P67 - 13:00


很多地方的石桥上有蜈蚣雕刻,源于民间老百姓的信仰,认为龙怕蜈蚣,而老百姓认为洪水泛滥是蛟龙作怪,雕刻蜈蚣以镇水里的龙。

此外还有神人斩龙的雕刻,也有相同用意。




11 牌坊

一般情况下,牌坊和牌楼不做区分,在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区别。但从建筑上的角度来说可以有一个严格的区分,也即牌坊上面没有小屋顶,而牌楼上面有小屋顶。

牌楼的造型根据“开间数”和“楼”的数量有几种情况,例如:三间三楼、三间五楼、五间五楼和五间七楼。(两个柱子中间为一开间)


11.1 牌楼的分类

① 从材料上说

牌坊有木构和石构两类


② 从结构上说

常见的是柱子顶到牌坊的屋顶下面为止,还有柱子从牌坊的屋顶旁边伸上去了,被称为“冲天牌楼”或者“冲天牌坊”。


③ 从功能上说

牌楼分为标志性牌楼纪念性牌楼


标志性牌楼:往往出现在一个重要的建筑之前一定距离的地方,告诉人们已经到什么地方了。诸如庙宇和书院前都会竖立牌坊,提醒人们要开始装束整齐、态度恭敬。此外城市前也会竖立牌坊。

十三陵牌坊:五间十一楼

上海文庙牌坊:冲天牌坊

北京雍和宫牌坊:三间七楼

上图介绍时间:


7.3.1 牌坊 P68 - 06:59



纪念性牌楼:用来纪念人物的,往往是皇帝亲自表彰,牌坊上会有“上御”、“圣旨”等字样。被纪念的人物有以下几种情况:

因读书做官或中了状元,表彰地方的人才;

因为做好人好事,乐善好施被表彰;

表彰女性贞节,数量较多,又称贞节牌坊;

表彰长寿之人,比如湖南茶陵的百岁坊、安徽绩溪的双寿承恩坊,

安徽黟[yi1声]县西递村牌坊:表彰官吏,胶州刺史坊

湖南澧县余家牌坊:表彰妇女的贞节牌坊

湖南汝城绣衣坊:表彰官吏

安徽绩溪双寿承恩坊:表彰高寿的,因为老两口都活到了高寿

湖南岳阳刘来氏牌坊:表彰妇女的贞节牌坊

安徽歙[she4声]县棠樾村牌坊群:中国最大的一个牌坊群,表彰家族贡献,详细介绍时间:


7.3.1 牌坊 P68 - 14:23



结语: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要爱护和保护古建筑

【湖南大学】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柳肃(全74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