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塔库大师内置Meister Balsatec Inner
首先感谢 @彦小颖 球友无偿将这块传说中的底板发给我试打。板子是FL柄,我正手留空直握贴胶试打。手柄粗而舒适,直握都不觉得晃荡。
板重88.8g。配置:正手尼塔库G-1 2.0,44.2g;反手捷沃毒液48度MAX绿色,47.0g。整套180.0g。
底板结构为:云杉面材,阿尤斯力材,内置玄武岩碳素,桐木大芯。面材力材较厚,大芯较薄,整体厚度在6.4mm左右。 大师内置的结构仍然可以看作是3+2桧碳结构(普碳)的变体,桧木替换成它的兄弟云杉,加上阿尤斯层控制喷弹感,同时把碳层的碳味变淡来增加弧圈性能。在这个方向上,我认为大师内置做得比结构类似的锐利斑马木内置和岸度叻克内置(都和大师在制作上有些渊源)要更成功,秘密就在这层“玄武岩碳素”(Balsatec)上。 正手这块自家的G-1,一上手就是绝配的感觉(当然,MAX厚度能进一步提高上限),主要是海绵和面材的回弹一体性特别好,手上相当有数。相比之下,反手的毒液就有些水土不服,挂球能力一般,力量感也有些出不来。 在中小力量下,这板子说一句“梦幻手感”并不为过。云杉面材提供了极好的裹球性能,球陷进去之后加转、提速、卸力都非常好操作。尤其是退台放高球环节,简直有一种“怎么打都上台”的感觉,当然这并不是说出球球质有多高。 正手的一个亮点是接发小三角的下旋球,可以直接用直板“正手拧”的手法挂起来到对方正手小三角处,这个动作我似乎只有用大师内置时才有比较稳定的成功率,可见底板加套胶的停球时间多么逆天。 反手的灵性被套胶给遮掉了大半。绿色的胶面很涩,可以说是比量子更硬的量子,不吃转,发力撕一板能够有比较顶的弧线。底板在此的作用只能说是提供了比较稳定的支撑,使得反手起下旋的性能还说得过去。而真正到了反手相持的环节,套胶会有些放大碳层的弹性,容易出界,需要手上额外加保险。我认为如果换成尼塔库自家的S-1这种比较柔和软透的套胶,反手会变得更加灵活而稳定一些。 下面说说正手打到纤维层之后的情况。打到纤维层并不难,正向撞击的话5分力就可以。和结构非常相似的岸度叻克内置相比,大师内置的玄武岩纤维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初段非常软,于是其介入变得非常平滑(但不能说线性),不会有那种不小心碰到炸药的感觉。和传统的编织碳相比,玄武岩纤维的出球一速也没有那么暴烈,反而像芳碳纤维那样有了一些侧向拉扯造旋转的能力,这个感觉先前只在碳素45的Textreme拉伸碳和泥洼碳素面材下的羊毛碳(Fleece Carbon)那儿体验过类似的。相比之下,我觉得大师内置更像一个埋得深些的泥洼碳素,两者最大的相似点就是碳素层在稳定柔和的同时能够制造相当诡异的旋转,十分适合手感流。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大师内置的甜区明显没有叻克内置那么大,正向撞击如果打到板边附近,震颤会很大,出球飘忽。 在不到8成力的地方,玄武岩纤维会被打穿,此时就是典型的桐木大芯手感。这个桐木的品质要明显好于先前试的达科内置:虽然说没有什么主动做功的迹象,至少力透进去没有发散的感觉。所以,用大师内置也是可以退台的,板型压一些,利用面材和纤维优秀的拉扯能力来造弧线。而面对半高球,用碳板手法直接拍,也是完全可以上台的,虽然说球质不如典型的碳板。 不得不说,大师内置给纯碳(而非芳碳混编)底板增加了一种新的风格。它和芳碳的手感还是很不像的;先前碰瓷它的捷沃缔造者内置(蔻头面材,内置蓝芳碳,桐木芯)完全是两种手感。 在实战中,大师内置其实非常支持那种挂一板然后拍的打法,主要是挂的这一板无论是手感准确度还是旋转性能都是顶级的。通透度明显好于传统的3+2桧碳,不怎么觉得闷。一定要说缺点的话,纤维全面介入的那个点上弧线还是挺容易过长的,这个点上要用偏弧的手法。打起来比较省劲,适合业余佛系运动。名叫“大师”,唤作“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