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加赋的太平盛世背后
(这个是我需要的文章没有你们网站不适宜内容申请十分钟后审核通过) 1898年大清光绪二十四年按照干支纪年又称戊戌正当康有为上书要求变法的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刊行了著名的《劝学篇》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导国人忠于朝廷为此张之洞列举了大清超越历代王朝的十五项其中首屈一指的是薄赋老百姓纳税少主要证据就是康熙五十一年(1712)昭告天下的永不加赋国策。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九日玄烨史无前例地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中国古代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农田的土地税(田赋也称田税)二是针对成年男性的人头税(丁银)统称地丁钱粮。圣祖的永不加意味着今后不管增加多少人口人头税总额保持不变也就是说做出了一个超越汉唐宋明的庄严承诺:只要一个家庭拥有的土地数量不变,需缴纳的赋税就永远不会增加如果真是这样大清的确可以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关爱百姓最仁慈的朝代。 正确认识清代永不加赋前提是弄清楚康熙时期的赋税是否属于轻徭薄赋中国历史上每次王朝更替一般都存在一段相对轻徭薄赋的时期汉唐宋明莫不如此然后逐渐层层加码税外有税最后民众不堪忍受王朝崩溃取而代之的新王朝又开始同样的历程而清朝是个例外它摆脱了王朝周期律直接继承了明朝末年的重税。 满洲入关之初非常重视口号在官方的宣传中清兵入关是为了替明朝皇室臣民复仇平定李自成等残酷对待百姓的流寇同时朝廷强调明朝末年赋税繁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解生民于倒悬顺治初年宣布全面废除明末加派的三饷。 但从顺治四年(1647)开始万历年间加派的辽饷改头换面悄悄以九厘银的名义进行征收此外清初还新增了一些明代没有的苛捐杂税又因为物价大幅上涨赋税相应水涨船高使得清初田赋不仅远远超过万历前期还没有加派辽饷时的法定数额甚至高于万历末年的赋额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康熙时代。 更糟的是清初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被朝廷拿走了地方经费大幅压缩地方政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窘境赋税由地方征收交朝廷的称为起运留给地方的称存留满洲入关后连年大幅削减存留顺治四年(1647)堂堂总督每个月可支配的各种办公经费合计仅五十四两银子而知县才区区八两。到顺治九年(1652)又砍掉了近一半总督也只剩下二十九两地方没钱但朝廷交办的任务丝毫不能打折扣否则会遭受百般凌辱多有地方官员因此愤而自尽。 康熙三年(1664)李自成余部李来亨在湖北茅麓山被围自焚全军覆没军事征服全面结束但朝廷并没有停下对地方极限施压的脚步康熙五年七年甚至进一步大幅下调存留比例康熙七年留给地方的赋税仅为6.4%这一年总督每月只能拿到八两办公费知县才一两除了关门似乎没有别的选择了在群臣苦苦劝谏下圣祖仁皇帝终于大发慈悲同意从康熙九年开始将存留银恢复到13%左右。 不久吴三桂等三藩叛乱刀兵再起历时整整八年的三藩之乱延续到康熙二十年(1681)才平定在此期间仅剩的地方经费(包括官员的俸禄)几乎全数被国家征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还必须维持正常运转否则官员会被治罪可想而知地方官员只能使用非法手段向老百姓摊派。 清代官员的俸禄极低一品高官法定工资每月仅十五两银子最低的九品官则不到三两在清初不过比普通体力劳动者一月劳作所得略高因为官员俸禄来自赋税朝廷以此自我标榜宣称俸禄低微意味着老百姓可以少纳税如果只是最低条件下维持单个人的生存哪怕九品官俸禄也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可事实上即便官员全是大公无私的圣贤也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维持生计做官需要基本的体面必不可少的开支比普通人大得多和朝廷宣传相反低俸意味着最清廉正直的官员也必须依赖非法收入才能以清贫的方式养家糊口才能让衙门保持运转至于饕餮之徒则可以借机堂而皇之地鱼肉百姓。 康熙八年(1669)六月监察官员御史赵璟给刚在上个月擒拿鳌拜真正开始亲政的皇帝上过一道奏章他举例说一个七品知县每个月工资刚好三两整一家人一天粗茶淡饭加上喂养马匹清代官员只能私车公用就需要五六钱银子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直接跟老百姓打交道的县级官员势必取之百姓县级以上的府级省级官员不直接管理百姓没法直接伸手向百姓要钱势必取之下属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得通过县级官员让百姓买单。 一开始官员们出于不得已向百姓摊派或接受下属贿赂数目不大只是为了维持生存和衙门运转日久天长非法收入日积月累数目越来越大一旦揭穿就是重罪既然两袖清风也得冒这么大的风险很多官员索性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于是上下串通一气下官行贿以塞上司之口上司受赃以庇下官之贪上下相蒙打成一片。 到了康熙末年低俸问题甚至大大恶化了地方行政经费长期严重不足各省普遍要求官员捐俸禄衙役捐工食银即工资填补开支缺口也就是说即便这可怜的微薄俸禄官员们往往也拿不到手。 这种情况下康熙年间贪污盛行官员极其腐败就毫不奇怪了甚至常常有人以办公为名将大家伙捐出的俸工银据为己有。 三藩之乱平定五年后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户部库存银两升至两千六百零五万两超过了战前有据可查的康熙十二年(1673)的两千一百三十六万很快康熙三十年(1691)三十三年连上三千一百八十五万四千一百零一万两个新台阶康熙五十八年(1719)达到最高点四千七百三十七万两在盛世光环背后由于以上讨论的原因百姓生活一直很困苦。 而地方窘困也日甚一日地方官员往往挪用地丁钱粮事后再想办法补上最终负担还是落到了百姓头上但再怎么压榨民众身上能挤出的油水终究有一个限度挪用公款补不上造成亏空成了全国地方政府的普遍现象。 亏空的原因圣祖一清二楚还是康熙四十八年玄烨在上谕中承认地方存留除了一减再减的俸工银一丝一粒无不陆续解送京师如有拖欠,绝不放过非补齐不可州县有司无纤毫余剩可以动支因而有挪移正项(即地丁钱粮)之事此乃亏空之大根源也亏空的普遍存在是吏治败坏的猛烈催化剂既然亏空是因公所致贪官就借公用为名中饱私囊。 更有甚者一些别有心机的巧宦发掘出了亏空的妙用蓄意制造亏空比如手气不好抽到贫困地区(为了彰显公平清代继承晚明弊政抽签分配中下级职位)为了尽早离开没有油水的地方,聪明人会挪走部分国库钱粮造成本来并不存在的亏空等因此被革职后马上补齐亏空恢复任官资格然后一力钻营富裕地方的美缺再如清代各榷关的长官(称监督)都是有名的肥缺按规定任期只有一年人心不足蛇吞象眼看任期将尽金饭碗指顾间易手于人饕餮之徒急中生智谎称亏空申请留任要求填补完亏空后再走康熙末年蔚然成风。 我没有针对任何人也没有对任何人有恶意如果有侵权请联系文章的作者联系删除锁定谢谢! 并非代他人告知:叶孜 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