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知识以及做决定应该听谁的?专家or周围人
互联网时代是个知识超载的时代,原来的知识三角形,即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的形式已经岌岌可危了。
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戴维·温伯格(David Weinberger),在 2012 年出了一本书叫《知识的边界》(Too Big to Know),发表了如此看法。戴维·温伯格是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资深研究员,长年为《连线》、《纽约时报》和《哈佛商业评论》等出版机构供稿,还经常担任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事纵览》节目的特约评论员。作为营销顾问,他曾为多家《财富》500强公司、顶尖传媒企业 和诸多创意独具的新创公司服务,还曾经担任霍华德·迪安(Howard Dean)总统选举团队的高级互联网顾问。
1、知识反应客观事实吗?
相信知识应该反映客观事实,这是近代科学革命之后人们才有的信念。古代的书很少顾及客观事实,古代的书,都是以“原则”为根本。中国古代读书人发表议论,很少会给你弄一堆统计数字,更谈不上什么引用科学实验结果,通常的论据都是“圣人说如何如何……”。中世纪欧洲教会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只能从《圣经》里找依据。
直到培根发明科学方法,自然科学知识才开始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但是,社会科学的转变要慢得多。“统计”这个方法一直到 18 世纪才被引入社会科学研究。
当然现在我们的价值观是只相信事实。但是温伯格认为这个信念是站不住脚的。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代表事实的数据已经太多了,以至于人们很难从这些数据里找到什么有通用价值的结论。两个研究者对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很多时候只有相关性没有因果性 —— 推荐引擎说既然你喜欢这个音乐、这个颜色、看过这个电影,那么你应该穿这件衣服 —— 可是这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更进一步,所谓“客观”,其实是一个错觉。现在还有客观吗?任何一个涉及到某种斗争的新闻事件,如果你有机会看到中外不同派别媒体的报道,你会发现其中分歧是巨大的。所有人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个事件。
温伯格举了个例子。2004 年的民主党大会上,泰德·肯尼迪有一场很大排场的演讲,《波士顿环球报》和《华盛顿邮报》都做了报道。这两家报纸的意识形态都是偏左、都是倾向于民主党的,而且都是主流大报,而且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电视看到演讲现场,对吧?但是他们对肯尼迪讲话的评价,一个认为讲得很好非常成功,一个认为讲得完全失败。
以前我们说要把“观点”和“事实”区分开来,观点可以是主观的,事实必须是客观的。但是现在这个说法也不一定对了,事实也不一定是客观的。一群人在一起会同时发生很多事情,你的报道不可能面面俱到 —— 你描写这一部分事实而不描写那一部分,这本身就是主观的。
2、知识都掌握在专家手中吗?
温伯格特别举了 InnoCentive 网站的例子 —— 哪个公司有技术问题解决不了就贴在网上悬赏征集答案,而最有创造性、价值最高的解决方案,常常是跨领域的圈外人提出的。
他认为,“数据 - 信息 - 知识- 智慧”这个层层过滤的金字塔结构,现在已经不太好使了 —— 因为你不知道该过滤掉什么信息。哪个专家也不能面面俱到,可能你以为这个不重要不用学,但是将来解决问题恰恰就需要这个。
3、做决定应该听谁的?专家or周围人
很多人说出某种观点或者方法其实是基于自己的位置。所以专家的意见在关键时刻要慎重听从,不能盲从。可是如果专家意见已经不足以代表正确,那难道应该听领导独断吗?当然也不是。
温伯格推崇的决策方式是群体决策。温伯格考察了西点军校总结的美军特种部队经验和维基百科的编辑故事,认为新时期的权力结构应该是分布式和开放式的。
参与决策的人员必须具有多样性,大家使用不同的思维模型,从不同的视角考察问题,集思广益。决策应该倾向于本地化,重点考虑前方一线人员的意见。决策过程应该充分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实在不行了再让最高领导拍板 —— 而真到了那一步,就已经是决策手段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