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名将的后人建立了大唐,还可能是另外一个国家的祖先!(全篇)


唐代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龙城飞将,一般都认为是汉朝的大将卫青和李广。卫青因为首次带兵出征就攻下了匈奴在大漠以南祭天的圣地龙城而知名;而李广被匈奴人尊称为飞将军。也有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都是李广。无论怎么样,李广无愧于一代名将,是汉代抗击匈奴的杰出代表。
李广天生善射,长期在抗击匈奴的一线担任右北平太守。曾经亲自射杀匈奴射雕者。一生与匈奴交战四十余年,经历大小七十余战,匈奴人畏其英勇,称之为“飞将军”。来自对手的称号,才是真正的认可,说明李广名至实归。
但是李广在生前却一直不走运,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世人皆知。李广为何难封?瀚海狼山认为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因素。主要在于李广的壮年时代,大汉的国力还比较弱,在战略上长期处于对匈奴的守势。
虽然李广和匈奴交战很多,但大部分是边境的小规模摩擦。虽然李广个人武艺惊人,但是在这些小规模的冲突中,整体上胜少败多,李广本人甚至曾经差点被匈奴人抓了活的,只是受伤后夺马而逃。因此这种边境摩擦很难有大功,自然很难受到朝廷的重赏和封侯了。

等到了汉武帝时代,汉朝国力大增,任用年轻一代将领横越大漠,开始突击匈奴腹地,这种大兵团的运动战,对已经习惯依托长城工事搞边境摩擦的李广一代将领来说,显然很难很快适应。而且此时的李广已经年过60,指挥能力肯定下降,随着大将军卫青深入反击匈奴,而因为迷路而无功而返。汉武帝时代的军令赏罚分明,劳而无功的将领要丢乌纱帽入狱,受到小吏的诘问甚至拷打,李广年轻时这些事情都经历过,常年带兵却没有什么家财,因此无钱自赎,不愿再老年受辱愤而自杀。
虎父无犬子,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淑、李敢。李敢曾经跟随父亲出征,因为见父亲的惨死而认为是大将军卫青的过错,因此当面殴打了卫青。卫青心胸宽广,没有报复。但是却引起了卫青外甥霍去病的嫉恨,背后一箭射死了李敢。但霍去病也很快莫名其妙的病死,这事就算被朝廷压下去了。
李陵是李当户的儿子,从小就很有李广的风采。善于骑马打仗。被朝廷赏识。此时已经是汉武帝的晚年,任用他的小舅子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征大宛,索要天马。让李陵当后勤管理员为李广利运输军粮。但是李陵不愿意干这种活,向汉武帝当面要求亲自领兵。汉武帝同意,但是没有军马,只能给他5000江淮子弟为主的步兵,从居延海出击2000里作为偏师吸引匈奴,策应李广利。
但是谁知道李陵运气也不好,这次仅仅5000步兵的千里深入,居然遭遇了匈奴单于率领的主力骑兵,一开始用3万骑兵进攻李陵部,居然被杀退。匈奴又集中了8万骑兵,单于亲自临阵指挥,全力攻击。这基本就是单于的全部家底了,都来围攻李陵的几千步兵。李陵边战边退,眼看就要退到长城以内,没想到内部出了个叛徒,告诉单于李陵背后既没有大汉的援军,他们的箭也射光了!单于得都情报大喜,下令对李陵剩下的3000人,天亮后发动总攻!
李陵知道事情已经不可挽回,长叹若再有万支箭,就可以退回长城。因此下令全军连夜分散突围,最终只有400人退回汉朝。李陵力竭被匈奴俘虏。
(下篇)

李陵被俘后,匈奴人没有把他当俘虏,而是被奉为上宾,匈奴最高领导人大单于亲自劝降,希望李陵能够留在匈奴一方效力。虽然是2000多年前的战争,既没有无线电也没有卫星,但是大汉和匈奴双方,其实都对对方的主要将领的资历一清二楚。这主要在于双方核心内部,都有对方的人。大汉有匈奴的降将,而匈奴那边也有汉朝主动投降或者被俘虏后劝降的高层人物。有个别的,甚至在两大阵营之间转了一整圈。比如卫律。本来就是胡人,却从小在汉朝长大,并进入朝廷为官。与汉武帝的大舅哥李延年交好,了解很多朝廷内幕。后来李延年倒台,卫律就借出使匈奴而主动投降。成为常在单于左右为单于出谋划策的主谋。
并被且鞮侯单于封为丁灵王。李广利投降匈奴一年多后,卫律设计杀死李广利。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卫律多次威胁苏武投降而未成功。而李陵被俘后,卫律和他自然也是旧相识,彼此知根知底。
还有一个赵信,本来是匈奴小王,成年后投身汉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屡次出击匈奴,战功赫赫。后来又在双方阵前被单于用计招降。匈奴在汉军的连续打击下在大漠以南不能立足,在赵信的建议下后退到漠北建立了赵信城,才引发了卫青和霍去病横越大漠的远征。
除了有重要上层人物互相叛服外,汉初以来的历次和亲和高频率使者往来,也是双方情报战你来我往的重要方式。因此汉朝和匈奴虽然互为最大的战略对手,但是双方对对方的内部情况也是非常了解的,相互渗透的很深。
人类战争史往往就是这样,不共戴天的对手,若相互斗个一两百年,都会让自己不自觉的染上对方的特点甚至是基因。而300多年以后的匈奴王刘渊,更将刘邦公开称作外高祖。血战了400年的匈奴和汉朝,名义上成了一家人。

话回正题,李陵被俘,单于自然知道他的来历,匈奴人本来就素来敬重飞将军李广,看到李广的孙子还这么能打,更是高看,觉得人才难得,不但不加害,还要好好的利用。李陵一开始当然是不愿意投降的,但是已经身不由己。
李陵部队中有400伤兵最终逃回汉朝。这只部队彻底失败的消息让汉武帝也非常吃惊。有消息说李陵已经战死。汉武帝让相面的看李陵的母亲和妻子的面相,说没有亡丧之相。因此汉武帝认为李陵还可能活着。既然活着,就应该把他接回来,因此朝廷又派了一只部队去接李陵,在匈奴人严密看管之下自然不可能接到他。但是去接人的汉军却听到了一个消息,说李陵已经投降,而且正在为匈奴训练士兵,准备对付汉朝。
汉武帝听到这传言,勃然大怒。下令把李陵的老母妻子全部处死!太史令司马迁是李陵的好友,在朝堂上为李陵辩解了几句,汉武帝就迁怒与他,后果大家都知道的。
朝廷杀了李陵全家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匈奴,李陵自然是痛心疾首,这汉朝是回不去了。李陵自认为作战拼尽全力,并没有对不起朝廷的地方,为何要杀他全家呢?一打听才知道有个叫李绪的汉朝将领主动投降了匈奴,并主动为匈奴练兵。因此产生了谣传是他李陵投降后为匈奴练兵。这谣言是匈奴人故意放给汉朝的也不一定,就是想断了李陵的后路。
李陵知道原委后大怒,找人当即刺杀了李绪,单于倒也没有怪罪他,反倒封他为右校王,管理西北部一个叫坚昆的大部落,并把女儿嫁给他。李陵回不了汉朝,只能到封地走马上任,单于还经常招他到单于庭商量大事。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拒不投降,被匈奴人弄到北海牧羊。单于知道李陵和苏武也是故人,就让李陵到北海亲自去劝降。李陵一开始很不好意思,两人喝了几天酒李陵才开口,当然被苏武再次拒绝。李陵看到苏武绝不背叛大汉的决心,非常感动,认为自己和卫律的罪孽可达天庭。悲歌一曲再也无颜见苏武。但是李陵却让自己的匈奴妻子偷偷送给苏武不少的牛羊和生活物资,总算实际帮一下老朋友。
时间过的很快,不久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执政。霍光和李陵也是旧日朋友,因此派使者到匈奴劝说李陵再回去,告诉他朝廷已经为他和他的家庭平反昭雪。但是李陵不想再折腾,拒绝了霍光的好意。最终老死在坚昆王的位置上。

从李广、李敢到李陵,接连三代都不走运,也许连老天都觉得对他们家太不公平,回报就有后人来承袭。
七百多年以后,有个叫李渊的人建立了大唐王朝。李渊是陇西成纪人。而李广也是陇西成纪人。李渊这个关陇贵族家庭,一向把李广奉为祖先。李广的后人居然成了皇族。
事情到此还没完。公元648年 ,一支来自今天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朝贡团,在其酋长率领下,抵达了大唐的首都长安。这个部落联盟叫黠戛斯,酋长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王族都是是李陵和匈奴公主繁衍而来的后代。因此与唐朝皇帝是同宗,要求跟唐朝皇帝“认亲”。黠戛斯酋长一行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款待。宴会上,认亲成功的酋长请求归属唐朝。唐太宗当即同意在黠戛斯辖地设立坚昆都督府,隶属燕然都护府,封黠戛斯酋长俟利发为左屯卫大将军、坚昆都督。此后百余年,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甚至屡次帮助唐朝平定内乱。这是正史上明确记载的事情。
李陵被匈奴单于封王后,负责管辖坚昆一带地区,而坚昆正是黠戛斯的旧称。黠戛斯人平民以高鼻深目为主,而王族却明显更像汉人,李陵的影响显而易见。后来黠戛斯部落整体南迁到天山以西。成为一个跨境民族。苏联解体后独立,叫做吉尔吉斯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