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第五章学习心得

2023-01-16 12:40 作者:MrRain98  | 我要投稿

道德经讲解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来看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一句话,实在是耳熟能详,但是很多人对它的理解却有着偏差。首先,我们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天地是无所谓仁爱的,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什么是刍狗?现在普遍的翻译是,刍狗是古时候在为求雨祭祀的时候用的一种用草扎成的狗。祭祀过后,刍狗就没有用了,人们就把它扔掉或者烧掉。所以这句话当中,老子说天地把万物当作刍狗,难道说的是天地可以随意轻贱世间万物么?并不是如此。我们想想看,刍狗有它有用处的时候,那就是祭祀之时。也有不被人重视的时候,那就是祭祀过后。但是刍狗发挥作用,或者不发挥作用,是人力可为的么?从古至今可没有哪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就能让天说下雨就下雨。所以人们就自然而然的让刍狗发挥自己的作用就好了,没必要过分珍重,也没必要刻意轻贱。人们使用刍狗,不是因为对它的情感,只是因为刍狗自身的作用罢了。这也就是 “不仁” 的含义。与上述的翻译不同,王弼直白的将刍狗翻译成草和狗,同样也解释了“不仁”的含义。我们来看看王弼对于这句话的解读: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天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其所用,则莫不赡矣。若慧由己树,未足任也。” 他说:天地依循道的规律自然而然,不作为,不创造,万物自然发展,所以无所谓仁爱。仁爱的人必创造、建立、施行、教化,有恩德、有作为。人为的创造、建立、施行、教化,事物就失去了它本来的状态。有恩德、有作为,就不能一视同仁地保全万物,而是扶持一些事物的存在,消除另一些事物的存在。天地生出草来,不是专门为了让动物有东西吃,但动物却是自然而然的吃草;天地生出狗来,不是专门为了作为人的食物,但人们自发的以狗为食。所以虽然不对万物作什么改变,但是万物都各有各的用和所用,也都足够用。人们自己树立的那么点智慧,是远不够用的。


总结一下第一句,天地不仁,只是在强调不偏爱,不强行改变外物,只是让万物自然的运转,这就足够了。所以“不仁” 即是 “上仁”,是仁爱的至高境界。


天地如此,那么人更应该如此。所以第二句当中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人们对待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可能读到这里,人们会有疑惑。要是任凭人们自生自灭,那我们是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了,每天只能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呢?如果这样,那企业怎么运转呢?人们怎么把想做的事做成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就是我们不是天地,更不是道本身。我们只是人罢了。在老子的描述里,道是最无私的存在。它不具备意识,不存在欲望,不存在喜恶。也正因如此,道可以永远延续。人不一样,人的认知和意识决定了人很难做到绝对的公正,毕竟人都是有欲望的。对于天地来说,老天爷不会亲口告诉你,你现在应该吃饭,你现在应该睡觉。这些都是靠人的自性,也就是你饿了,就会吃饭。你困了,就会睡觉。这固然有自然的规律发生作用,但是同时也是人的欲望在发生作用。所以人们不要排斥或者否认自己的欲望。从古至今,有智慧的人对于自己的欲望都首先是承认,之后有的让它快速溜走,不作停留;有的调整自己内心,重新回到清净;有的把自己的欲望转移到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做到大公无私。那么既然人有欲望,那么人不采取任何行动自然就不是欲望发生作用的自然结果。但是人们又怎么能够做到,有欲望,自己行动,但是却不对世间万物施加影响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子并没有说,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是说以百姓为刍狗。因此,我们最多能做的是,不考虑其余事物,只是对于众人,保持不仁与无为。


接下来我们看第三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翻译过来是,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鼓风的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越多,生生不息。这里,老子把天地之间比作风箱。这个比喻是如何承接了本章前两句的含义呢?


苏辙对于这一句,是这么解读的:“排之有橐与龠也,方其一动,气之所及,无不靡也,不知者以为机巧极矣。然橐龠则何为哉!盖亦虚而不屈,是以动而愈出耳。万物化之始至于天地之间;其所以生杀万物,彫刻众形者,亦若是而已矣。见其动而愈出,不知其为虚中之报也。” 他说,风箱有外椟和内管,一按动它,气流吹过的地方,任何东西都要倒伏,不懂的人觉得这器具设计得精巧极了。然而风箱本身做了什么呢?因为里面是空的而不能被完全按瘪,所以越操作它吹出的风越大。万物的变化在天地之间就像在风箱里一样,之所以万物有生长死亡,有各种不同的形态,也是因为天地有着风箱一般的空虚守中的品质。人们见到风箱越鼓动风越大,却不知道是因为它其中是空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风箱里面塞满了东西,它还能够鼓风么?自然就不能了。天地之间也是如此。如果天地有着自己的喜恶,蜜蜂太吵闹就让蜜蜂从世界上消失;所有人起床之后必须先迈左脚,不然就遭雷劈;火山很壮观,于是多一些火山喷发。如果真是如此,世间的生命可能早就断绝了吧。


所以,我们又能够从天地与风箱的类比当中学习到什么呢?老子最后总结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话说得越多,言辞的穷尽就越快到来,不如保持虚静。也正如王弼所说:“弃己任物,则莫不理。” 放弃自己的直接干预,任由事物自然发展,事物就不会失去条理。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家企业的老板,你发现员工很多都迟到早退,但是你希望员工在公司的时间能更长一些。有的老板,可能会选择每天堵在门口,看到不顺眼的人,没迟到也骂两句,看到自己亲戚迟到了就放过去,其他人迟到了,就罚款加上痛骂一番。这种情况下,员工被强迫上班,还要看老板眼色,员工之间还有不公平对待,离心离德无外乎如此。有的老板,可能在门口安装了打卡设施,不定时打卡就扣工资。这种情况下,员工虽然来打卡,但是不情不愿,心里难免会抱怨两句。还有的老板,可能不设置打卡,但是为员工提供班车,而这些班车只有在很早和很晚的时候才有。这种情况下,员工虽然很早就来,很晚再走,但是心里都能接受,毕竟有免费的班车接送。最后一种老板,不设置规章制度,而是在一进门的地方就贴上公司文化宣传的大海报,例如一张在火星建设城市的设想图。同时潜移默化的宣扬企业文化,和奋斗目标。这种情况下,员工对企业文化有着强烈认同感,每天都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充满干劲。就算没人要求员工要晚些回家,员工也都自发加班,甚至睡在办公室。


回头看这几种人,第一个人可能已经破产了。第二个人可能是工厂老板。第三个人是马化腾。而最后一个人是马斯克。当然了,现实生活中,事情总不会一帆风顺,包括马化腾、马斯克在哪,人们几乎不可能完全做到不施手段,只靠着人们的自性就能成事。但是我们要时刻提升认知,牢记“不仁”才是仁爱的最高境界,无为则无不为,努力向圣人的境界靠近。


最后,我们复习一下整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学习心得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