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十次危机完整版】(全14讲)【高清】

1.第一讲 概述
中国的工业化是怎么来的?
- 朝鲜战争,美国投入日本,苏联已美的三分之一投入中国,完成中工业化装备业,地缘政治的产物。出于支援战争的目的形成的。
- 靠教科书式的完成原始积累的几乎没有。
- 中国通过土地革命取得政权,很难通过小农完成原始积累
什么是现代化?
- 是资本和风险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一定会爆发危机
- 资本是控制少部分人类的异化物。政府也是少数人控制的异化物,少数人控制多数人。制度是原来占有利益的集团为了更多占有利益,转嫁风险的变迁。
背景:民国时期的严重通胀
- 中国不产银,明朝产生贸易顺差,输出商品,白银回流,双输。
- 1935发行法币,60亿元兑换金圆券1万元。严重通胀,财政解体
第一次危机:1949通胀危机,私人资本投机危机如何着路?~土改红利大于危机
- 土地革命(生不增死不减,允许土地买卖)完成了全民动员(淮海战役,一个解放军身后是38个农民),农民为了买地,存钱,帮助新的政权降低了通胀风险
- 解放军接手城市,尽可能的发展私人工商业,富农经济,实体经济受不了恶性通胀,私人资本进入投机领域(贵金属,股票),解放军出动军队封了,转投(粮食,棉纱布),发动白色大战(米棉大战),从解放区调动米棉,私人投机被打败。
- 国家资本的力量。通过革命获得的政权可以获得主权的正外部性:没收帝国主义资产,官僚资产给国家资本。私人资本打败,国家资本站住。
第二次危机:苏联撤资,中国是如何追加成本完成工业化的?(60年代爆发了两次危机)
- 民国时期可以进入工业化的条件:有规模生产主体(地主)和流通主体(富农)
- 合作化运动:降低交易成本,征服和4万和合作社交易,不在和4亿农民打交道。
- 新中国成立后可以进入工业化的条件:可以通过组织化的方式
- 苏联撤走了(没有产品,上的是重工业)中国需要用相对高成本完成工业化。(工业化:资本增幂,排斥劳动。)中国承担不起剩下的设施,大炼钢铁、大跃进~失败。把城市中的过剩劳动力送到农村劳动(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农村化解了城市危机。
- 革命动员(阶级斗争,工农大众的主人地位,意识形态动员):成规模的集中劳动力(去工地能吃饱),搞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提升,超出增加,解决饥饿问题。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方利益难以协调,爆发1966年文化大革命等,代价表现为不同名义的社会运动。
6070 年代西方生产过剩,向外转移产业形成亚洲四小龙四小虎,中国根据自己需求引进外国设备技术。
第三次危机
- 背景:第一次外资(战略性援助),苏联(50多亿亿美元);1971毛周制定43亿外资引进,华国锋82亿美元引进(失序的引入,超过了),第二次外资(有选择的引入)共引进125亿,三年之后1974年爆发赤字危机(付出代价(外债赤字)),邓被请回来了,没有调整成功(做空),又被拿下来(三起三落的第二次)。
- 解决:1974年又下乡(第三次);1968年是第二次上山下乡。
做空:是指预期未来行情下跌,将手中股票按目前价格卖出,待行情跌后买进,获利差价利润。
第四次危机
- 背景:1977年引进,78,79年赤字。1976毛去世,无人动员,两千万失业,两千万回城,1980年叫待业青年。引发一系列改革,社会犯罪增加,“两个严打”。经济犯罪(倒买倒卖)流氓犯罪(青年无房),抓进去很多出来后无法正常就业,变成倒爷。
- 解决:1.五个人饭十个人吃(代价:企业效率下降)。2.机关办三产(解决干部子弟就业)老子英雄儿好汉(官倒)
双轨制:(产生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某一领域中同时存在体制内(行政命令)和体制外(市场调节)两种不同制度安排,而且这两种制度安排都是被国家认可的)
- 代价:(社会高通胀。国家控制物资,物资紧张,市场价格奇高,谁能拿到国家资产谁就赚钱,倒买倒卖十几次,官到恶化了通胀)。解决办法:市场化。(用过改革化解)
1988试水市场化~价格闯关,双轨制并轨,引发两大现象:1.官倒囤货(物价蹿升;)2.社会失序,社会大抢购。引发88 ****,反官僚反腐败。(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89 90相对萧条。
1991苏东(苏联东欧)解体(原因:没有搞货币化,资源交易改行货币交易才能GDP增长)。中国91 92放弃票证(粮票布票)交易,推进期货市场、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三大高投机化市场。经济货币化中产生的泡沫被三个市场吸纳。90年代进入高增长。
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以及包括投入和分配在内的整个生产过程通过货币来进行的比重,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的趋势。
90年代进入高增长。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内地重工业解体,大量劳动力事业。中国全球化加快。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外需下降,1998中国遭受严重通缩(资产、物价指数下跌)(20世纪中国第一次生产过剩)
解决:1998 1999以国债投资拉动增长的方式(朱镕基新政)。客观结果:区域投资的再平衡
危机:90年代后期生产过剩。
第⼆讲、⾰命红利 + 局部战争 > 恶性通胀 新中国的第⼀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49~
1951)
第⼀节 第⼀次危机
●问题一:建国之初何克服初⾼通胀?
❖ 1.⾰命红利(⼟地⾰命)
❖ 2.朝鲜战争
➢ "三反"、"五反"运动是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和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斗争的统称。
● 1949年开始,共有4次外部资本进入中国,平均每次造成两次周期性危机。
● 外资→外债→财政赤字→降低财政对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减少就业→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乱(原因:跟中国的体制有关,中国是财政和金融都归政府管,而美国这类新自由主义鼓吹的那套就是政府只管财政,金融交给自由市场。所以中国体制下,还外资的时候,就是财政来还。而财政还要用来扩大再生产投资,搞医疗,教育之类的公共支出等(扩大再生产)。所有的这些支出加起来比财政收入多,那就产生财政支出。产生赤字的原理是入不敷出。)
● 20世纪60 70年代的生产过剩没有引发冲突,原因:二战期间崛起了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二战之前世界上只有几十个国家,战争中宗主国对殖民地失控,形成了200多个(233)国家)
● 发展中国家不但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也接受阶级冲突矛盾(资本家与工人),eg香港。发达国家顺利升级为服务业为主的中产阶级社会(实质:矛盾转移),是结构调整的过程,这是宏大历史叙事,并不是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好、人种不好(西方掌握话语权,意识形态)。
● 接受产业转移的危害
❖ 1.主权外部性风险(亲外资政策,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变迁受投资国影响,去依附过程会触动上层社会在依附中的既得利益,难以转型。)制度不是决定的,制度是派生的。(eg接收工业化→资本增幂,排斥劳动→无资本→亲资本)而不是建立何种制度,产生何种结果。
❖ 2.资源环境危机(高污染、劳动密集产业)
✓ 美国实体经济转移出去,一方面社会升级(环境变好),另一方面产生就业危机。
✓ 美国GDP全球第一,但工业占GDP的11%不到,服务业占87%。中国的工业GDP相当于美国的两倍,高达5.8万亿美元。
✓ 制度不是决定的,制度是派生的。(eg:接收产业本身的内在机制决定的:如接收工业,工业化的本质是资本增幂,排斥劳动,没有资本→形成亲资本制度)
● 问题二:制度是一种文化
马克思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论(亚细亚方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适用于地中海,不适用于远东。
中国是原住民大国,原住民社会。中国追随现代化,但欠缺殖民化的历史阶段。
中国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商业资本过剩,加入全球化,恶化了全球过剩。
● 世界资本主义的客观异质化(原因:殖民化)
1. 盎克鲁撒克逊的殖民化大农场——(新大陆),以国家为单位的大规模反人类犯罪(大农场可形成大规模的农业剩余。)
2. 莱茵模式的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农业——(欧洲),生态化社会化农业,绿色革命
3. 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模式“——(日韩),农户经济
● 民国深改(西方意识形态)的教训:现代化失败(白银币制→法币制)
白银币制→法币制(主权货币)是一项重大的改革,法币信用是国家主权信用,是一种进步的体现。(世界放弃贵金属本位在一战期间,民国相对较晚放弃贵金属本位,较晚跟进)
● 法币出现严重通货膨胀原因:
1. 战争→财政赤字→增发货币→通货膨胀
2. 物资不足:一个国家要形成稳定的货币,要以产品总量增加对应货币增发
五十年代解放军打白条(是一种信用的体现),说明没有现代金融体系。(当时实行供给制,派任务,如果暂时没有钱,打白条。白条经济)
五、危机与反危机
● 1949年建国后的通货膨胀原因:
1. 增发无储备货币(物资在私人资本家手里,货币是没有依据的货币,国民政府带走大量物资,金银)
2. 物价失控(物资在私人资本家手里,1949-1950物价有4次大的波动)
1949年7月开始,米面和棉纱轮番涨价,上海放出一批物资,却加速了资本家的囤积(市场手段失灵)
陈云:稳定靠两百一黑(米面和棉纱,煤炭)
● 政府化解危机:强制性的密周期调节(政府强制性做多)
1. 对资本集中的大城市上海实行军管,无偿占有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建立国有资本
2. 政府直接出手对物资进行全国范围超大规模统筹和动员,调集物资(土改后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民增产),靠政府增发货币收购。
● 中国货币发行规律:
12:1(生产12元产品,发行1元货币→没有通胀)
8:1时,货币有超发可能;4:1时,货币要贬值,物价要上涨。
因此,我国一直坚持以物资为储备,为货币发行本位的货币制
✓ 土改的性质:
1.耕者有其田——中国的土地政策是历史的延续
2.节制资本、平均地权——孙中山、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鼓励资本
3.均田免赋(土改做到了均田,没有免赋)
✓ 土地改革是毛泽东极左政策?
湖南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激进的土地革命)——井冈山红色割据时期:以筹粮筹饷为主(不激进的土地改革)——1946独立战争(激进的土地革命)(重构财产关系、完成全名动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用革命的方式完成国民动员,形成国家政治建设的独立主权国家。
七、实物本位的主权货币与投机资本的战争
● 分析
到1992年中国才开始推行货币化,之前一直是以物资为储备的货币制(非贵重金属本位,也非外汇本位)
➢ 以物资为储备的货币制:都是与实物物资紧密关联,货币只是一种交易媒介。(实物币制)
➢ 物资本位:物资本位是以实际物质财富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货币发行及回收以物资按一定比率参照。
8、 发展私人资本的”新民主主义“进入萧条阶段
思想:认为土地革命之后应该发展私人资本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
问题:1950年,发展私人资本为主的民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高通胀导致投机炒作进入萧条——采取政府采购——导致贪污腐败(1951-1952三反五反)——不成功——朝鲜战争爆发导致军需缓解萧条,苏联大规模投入工业化,国家资本主义顺势而起。
九、小结:第一次危机中形成的两个不同于西方的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1、 土改红利
● 土改是国家去依附的前提:在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国家,土地是最重要的财产,士改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化分配,对于广泛的国民动员具有重大政治和经济意义。由此是发展中国家摆脱依附、实现主权完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前提。
● 内部化机制:在主权负外部性造成的巨大代价面前,依靠土地共有的基本制度为基础形成的“内部化机制”,也应该是一国努力形成的比较制度优势。
2、 政府理性
● 逆周期调节:不论哪类国家、何种体制,都要对"发展主义"所伴生的各种负外部性保持警惕,只有政府才能做逆周期调节,才可以減轻或延缓危机爆发
● 中国经济发展中,早期政府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市场运行,得以把政治能量转化为经济优势,后期则是地方政府公司化竞争推进粗放型增长。
再依附:”外资依赖型工业化“的代价
—新中国的第二次周期性经济危机(1952-1960)
第一讲
外资进入发展中国家,一般带有制度性要求(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对发展中国家形成有效控制)
● 几个核心概念:
➢ 发展:资源资本化并取得资本化的增值收益
➢ 制度:基于一定的资源禀赋形成的,在资源资本化进程中要素组织结构及成本、收益的分配方式。
■ 制度变迁:制度成本由谁承担,制度收益由谁获取。
■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反向制约
◆ 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 eg:珠三角大量吸收加工贸易外向型经济(出口主导型经济),外部无根投资占用本地劳动力的低价优势。这种制度安排制约了后续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想去上高端产业搞技术研发变得很难。
➢ 资本原始积累: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靠政府(政府公司化/公司化政府)
● 背景与问题:
❖ 1.二战后超级大国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机器冷战特点:战后双寡头地缘政治重构派生两个雁阵是重工产业转移:USA完成对西欧日韩的控制,USSR受阻于中国伟维护原住民暴力革命夺取的国家主权。
根本原因:USA驻军(地缘控制有效);USSR不驻军。
苏联能够控制东欧的原因:华沙条约规定苏联可以驻军(布拉格之春/1956年匈牙利事件)
➢ 布拉格之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68年的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有所发展,但管理体制落后,引发社会各阶层的不满。1968年1月,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取代安东宁·诺沃提尼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并于随后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公布捷共《行动纲领》,提出要建立一个“新的、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得到全国民众的热烈响应,西方称之为“布拉格之春”。但苏共领导却强烈反对,于8月20日夜出动50多万华沙条约组织国家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杜布切克等领导人被送往莫斯科举行“会谈”。1969年4月,杜布切克被解除党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改革运动夭折。
➢ 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6年在波兰、匈牙利发生的政治动乱事件。1956年苏共领导人N.S.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6月上旬,波兹南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工人要求减少税收和增加工资。6月28日这个厂的1.6万多名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示威,沿途不少群众纷纷加入游行队伍。敌对分子利用群众的不满情绪进行煽动,使矛盾激化,事态扩大。游行者冲击专政机关和市委大楼,夺取武器,枪击公安人员。当局出动警察进行镇压,造成数十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几百人被捕。当晚事件被平息。6月29日,波兰领导人讲话称这次事件是“挑衅分子”在“帝国主义特务和暗藏的反动分子唆使下”,企图“夺取人民政权”。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这个厂的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平息下去。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20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评劳动党主要领导人拉科西·马加什制造个人崇拜、破坏法制以及经济建设等方面教条主义、宗派主义的错误情绪日益强烈。同年7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其亲密合作者格罗·艾尔诺接替。会后没有采取纠正错误、稳定局势的有力步骤。伴随当时国际范围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的冲击,匈牙利的政治形势日趋恶化。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一些人煽动闹事,挑起冲突。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开始巷战,随即攻战电台、国际电信局、劳动党机关报《人民自由报》编辑部,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残酷杀害公安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宣布取消一党执政,组成四党联合政府。暴乱分子打开监狱,释放所有罪犯。纳吉·伊姆雷宣布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11月4日,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成立。卡达尔政府请求苏联派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匈牙利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匈牙利首都),事件逐步平息。
❖ 2.1949毛泽东秘密出访苏联,要求苏联从东北撤军,对中哈铁路的控制,被苏联驳回,谈判崩坏。
❖ 3.朝鲜战争导致日本得到美国约150亿美元投资再实现工业化,中国得到苏联约50亿美元投资用于国家工业化。
❖ 4.中国土改利于新政权战胜最初的危机但不利于工业化 :分散小农户经济70%在山区不可能使用工业化产品,资本不断增密的重工业无法提取原始积累。
第二讲:集体化与二元体制下的国家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
● 50年代国家为什么要提高集体化?
● 合作社出现背景:互助社——合作社(背景:降低了统购统销的成本:动员农民进城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后,1953年受灾,农产品市场价格上升,分散小农并不愿意以国家统一规定的农产品价格交售农产品,国家发动合作社运动,小农进入合作社,农业剩余国家直接占有)
● 高级社出现背景:工业各部要求提高农村的集体化程度。互助社——合作社——高级设(动员农民进城支持国家工业建设后,工业产品无法下乡,分散小农户经济70%在山区不可能使用工业化产品。无法完成工农两大部类的交换,工业无法拿到农业剩余,无法完成工业的原始积累(如生产拖拉机——卖给农民——建立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建立财政——财政银行不分家,由人民公社向银行直接贷款,购买拖拉机——工厂用贷款生产,农民把农产品交给人民公社建立的供销社,统购统销——国家生产坦克)。
● 从农业提取积累,完成工业化。不论是私人还是政府,也不论是任何力量以任何主义为名,都不可能绕过从农民那里提取剩余的资本原始积累来完成工业化
● 如何评价中国农村的集体化和农业现代化?
● 国家工业化的制度收益: 奠定中国高速度增长之基础。
■ 宏观收益:基于农村集体化制度,国家得以通过“政府公司主义”缩短工业化原始积累
■ 微观收益:甚于国家对资源的直接控制和集体化能够大量动员过到劳动力,中国得以在1950-1970年代以所增农业的集体化制度的最低土地成本,建设了大陆型国家最大陆楼的配套的水利系统。
● 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成本:在农业产出品价格定条件下,但用于农业的机械和化学产品投入增加号致成本上升,集休化各级生产单位严重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