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失明症漫记》,其实我们都是看得见的瞎子,以及伪君子

【1】一个全世界都“死”了的故事
纵观东西文明,瘟疫,或者说疫情,每隔一段时间总会冒出头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存在。渺小的人类,在面对此类异常时,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份。
到了2022年,后疫情时代的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混乱”,似乎已经习惯。那些开启“躺平模式”的国家,病毒依旧无差别地攻击所有人,依旧有人因得不到足够的医疗资源而挣扎在生死线上,同时,依旧有人享受着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祥和。

对比起来,同样是讲述一种病症引发世界性混乱的故事,《失明症漫记》到底还是“收敛”了不少。
为了方便读者能明白本文后续的内容,我姑且还是絮絮叨叨地简单聊这本小说的梗概。
在一个不知名的城市,一个不知名的男人在开车的时候突然失明了,这种失明症极为奇怪,患者的眼前是一片宛如牛奶般的白,而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黑”。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被称为“白色眼疾”的传染病开始在全世界蔓延。
一开始,政府并不知道这种病症的危害性,仅仅是将最早发现的几名患者关进了早已荒废的精神病院,并由军方看守,军方负责给这些患者送饭和生活必需品,但不提供任何医疗救助——实际上是希望通过让他们自生自灭,来达成“消毒”的目的。
几位最早进入精神病院的人中,有一位眼科医生的妻子,为了照顾自己的丈夫,她故意说自己也是患者。
令人意外的是,她不仅是这群人中唯一没有“被感染”的幸运儿,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被感染”的“幸运儿”。
故事逐渐进入高潮,随着“入住”精神病院的失明症患者越来越多,加上军方日常供给的失常,这里逐渐成为了丧失伦理道德的的人间地狱。
某个带枪的流氓团伙居然控制了这个精神病院,他们控制了外界送进来的补给,并要求这里的女性提供身体服务以换取食物。
而政府与军方对这一切根本不在乎。
遭遇凌辱的医生妻子,濒临绝望之际偷偷用一把剪刀刺死了原来的带枪流氓老大,众人惊慌失措,精神病院又失了火,整个精神病院很快陷入了更大的混乱,病人们得以逃出这里。

医生妻子这才发现,这场瘟疫已经席卷全国,甚至全世界。除了自己,所有人类都“瞎了”。
人类文明彻底崩溃,男男女女成为了赤裸裸的本能动物,各种难以想象的场面逐一在医生妻子面前呈现。
在如此的末日之景“映照”下,医生妻子带着“0号病人”与他的妻子、自己的丈夫、一位老人、一位女子和一个孩子,艰难地熬过了不知道多少天。
直到某一天,“0号病人”突然复明了,慢慢地,也许其他得病的人也会慢慢复明。那么,等众人都能再次迎接光明时,要如何面对已经彻底崩塌的道德与文明呢?
如果全世界都“死”了一次,我们还能复活吗?
作者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没给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失明症漫记》到此戛然而止。

【2】道德与混乱
单论这本《失明症漫记》,如前文所述,整个故事讲述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疯狂,一种一旦人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剥离道德的外衣后,文明陷入崩溃边缘的疯狂。这种疯狂,在作品中是“失明”,而在现实中,更是一种“失明”,更是比失明还令人绝望。
在读《失明症漫记》之前,与瘟疫有点关系的知名作品中,我印象较深的有加缪的《鼠疫》与薄伽丘的《十日谈》。如果说三者的共同点,大概就是“选择性处理”与“视而不见”。
道德并不是法律,对所有人都有约束性,而在极端环境中,法律也失去了作用,能拥有话语权的成为了传统的强力——强权就是真理。
我们这一代人“有幸”亲历了一种混乱,这种混乱可以是“处理提出问题的人”——虽然“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根本不能根绝坏消息”,但历朝历代都有人这么做,直到茶壶盖盖不住了,问题才全面爆发。
但有时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当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会先到来的一群人,只能靠说故事来打发时间的时候,他们面对现实困境是毫无应对之法的。
到了加缪的笔下,众人面对的鼠疫,其实是荒谬生活的具象化,当你读过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会冷不丁想到,因为鼠疫的存在,人们的生活【居然】有了意义,这又是多么痛的嘲讽——面对生活(人生)的无意义,其实也是无解的,于是,才有自我找寻或者无病呻吟。
而《失明症漫记》里,瘟疫的出现与消失都毫无征兆,仿佛是一种天谴。宗教里经常会说什么最后的审判,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有罪,犯着不同的罪。失明症就是一种审判,那位没有失明的医生妻子并非是诺亚(和他的妻子),因为看见一切,也是一种惩罚——当然,从故事讲述角度看,也应该至少有一个看得见的人作为讲述者,否则整个故事就不成立。
在这个故事里,人性是无解的,所有人获得看似得以重生,但这样的失序,烙印会刻在所有人的心底。
于是,我一直觉得古话说“秩序出于混乱”是那么对,作家笔下的故事都是抽象化的现实,但现实中的“混乱”,对个体而言,其实是有【解法】的,就是看透人性,利用人性——虽然有些时候的某些做法的确不是那么道德。
想想若泽·萨拉马戈的那句“虽然我生活得很好,但这个世界却不好”,我居然也不厚道地微笑了。

【3】若泽•萨拉马戈其人
这里顺带聊聊作家本人。
如果不是因为这本《失明症漫记》,我还根本不知道有若泽·萨拉马戈(José Saramago,1922年11月16日~2010年6月18日)这号大作家——纵使他是199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原因无他,小说即使再全球风靡,它也不具备“实用性”。
相较于一众“出名很趁早”的世界知名作家,若泽•萨拉马戈算是大器晚成,25岁时发表第1部小说《罪恶的大地》后,沉寂了30年,期间一直勤恳上班,直到55岁才重新开始写小说。
若泽•萨拉马戈出生贫寒,他的父母是无地赤贫的农民,自然无力支撑萨拉马戈的学费,于是,1934年,12岁的萨拉马戈因就开启了半工半读的艰难生存模式,毕业后做过修车匠、锁匠等不少职业,之后,开始凭借翻译和专栏,慢慢崭露头角,人生逐渐有了转机。

细心一点,我们就会发现,萨拉马戈的作品与他的过往与时代关系紧密,童年的苦难与生存的艰辛,让他更愿意或者说习惯从底层视角向上看;而葡萄牙并不稳定的大环境,更是会刺激作家关注到部分官僚、军方的腐败、无能、漠视人民,
一切在酝酿、发酵,终于让萨拉马戈在1995年出版了这本《失明症漫记》,并于2004年出版了续作《复明症漫记》——这个两个故事其实是发生在同一个国家。
或许是萨拉马戈希望让读者意识到,读者有可能会成为故事中的参与者,《失明症漫记》中并没有一个人名;甚至,为了让这个现代寓言更令人不适,全书并没有大量分段,中文版经常一整页就是一长段,只有逗号、句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铺天盖地的“压抑感与仓促感”。
是的,压抑感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绝望,而仓促感是逼迫读者想尽快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然而,笔力老道的萨拉马戈并没有用各种“鸡飞狗跳”的花式“造作”来渲染各种情绪,只是用一种近乎新闻报道的“强制客观”在叙述。
因为“平静”,所以显得更加“冷血”,因为没有描述恐怖,于是,整个故事读起来显得更加阴森——尤其是经历了另一种形式的“失明症”的我们。

由此想来,《失明症漫记》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实至名归。与其说它是一个现代寓言,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写给二十一世纪的【预言】。
当底层人民不幸成为“病毒携带者”时,无能的政府官员能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消毒”。而当放弃道德与人性就可以到达生命的彼岸时,并没有多少人会选择坚守。
放弃的才是【人】,不放弃的,我们称之为故事主人公。

【4】《失明症漫记》阅读指北
《失明症漫记》并不是一本轻快的小说,算是与当代各种崇尚“短平快”的快乐生活腔调格格不入的作品。
换个角度看,故事虽然说的是“失明”,也就是失去理性、人性,但若用故事开头所引用的——“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来想,我们要面对的下一波瘟疫,也许不是可以研究的病症,而是我们面对时代的迷失。
这个世界试图传递给我们的信息那么多,真假莫测,我们是否能分辨真假?这个世界已经够混乱了,我们是否应该调整还是坚守自己人生的方向?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伪君子,也有太多看得见的瞎子。
如是。

如果觉得内容比较有趣,你还可以通过这些传送门邂逅更多精彩:
【1】尚书堂——关于书的品鉴报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闲扯儿——陪你聊聊番剧和手游的那些事儿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坏3圣痕故事——游戏里也有历史与文艺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坏3圣痕故事(视频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为你读诗(视频)——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种花式闲扯儿——总有一款能讨你欢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