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红楼梦酒令——击鼓传花

2021-12-18 20:59 作者:天鸿_  | 我要投稿

       酒令有“俗令”和“雅令”之分,还有一些介于二者之间,既文雅而又难度不大,这种酒令可谓雅俗共赏,人人都可以参加。“击鼓传花”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游戏不怎么受物质条件或者环境的限制,因此流传很广,也深受大家喜欢。

1 击鼓传花的起源

       说起这个游戏,我们都知道它的玩法:几个人或者几十人围坐在一起,其中一个人拿着花。游戏时,指定另外一个人蒙着眼睛击鼓,参与者在鼓声响起时开始依次向下一个人手里传花,直到鼓点声停了为止。击鼓的人在敲击时,节奏时快时慢,时轻时重,弄得大家心情都十分紧张。鼓声停了以后,花在谁手中,谁就要上台表演节目,有的时候是要按纸条上写的指令来行事。

       根据史料的记载,这个游戏在唐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它是中国古代民间酒席宴会上的一种助兴游戏。它还有一个叫法,叫做“击鼓催花”。

       从唐代遗留下来的音乐史料《羯鼓录》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李隆基就很擅长击鼓。有一年的二月,天气潮湿,接连下了好几天雨。等到天放晴以后,李隆基注意到庭院中的柳树和杏树像是要吐芽了。于是他让高力士取来自己平日里喜欢的羯鼓,临窗敲击起节奏来。等到他击鼓完毕,柳树杏树都已经吐叶了。后人就称这种鼓声为“催花鼓”。

        而“催花鼓”这种称谓到了后世依然有迹可循,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就写过与之相关的诗句:“一声白雨催花鼓,十二竿头总下来。”

       击鼓催花逐渐演变成了酒席间助兴的游戏,古人的诗句里也常有对这个游戏场景的描述,比如杜牧写过一首《羊栏浦夜陪宴会》,其中就有“球来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艳光”两句,不过这次酒宴里传的是一种里面填充了香料的彩球。有一首唐诗则描写得更加直观:“城头击鼓传花枝,席上搏拳握松子。”

 

元宵夜宴之“春喜上眉梢”令

      《红楼梦》作为一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就以犹如“万花筒”一样形式向我们展现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元素。而“击鼓传花”这个游戏,在《红楼梦》原著当中一共描述了三次击鼓传花的场景。

第一,是第五十四回元宵夜宴时所行的“喜上眉梢令”;

第二,是第六十三回平儿等人在榆荫堂的相传芍药令;

第三,是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时的凸碧山庄桂花令。

       其中第六十三回的相传芍药令仅是一带而过,没有具体描写,但大体和其他两次的描写类同,所以不再赘述。第五十四回和第七十五回的两次“击鼓传花令”都属于诗词曲文类酒令中一种,都是以讲笑话为一种惩罚措施完成行令游戏,而曹雪芹巧妙的把酒令与笑话融为一体,在阖家团圆的大型宴席中,以酒令为载体,以笑话为契机,不仅体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为后文的情节做以铺垫或伏笔,所以我们应当注重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十四回里。“凤姐儿因见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叫他们击鼓,咱们传梅,行一个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正对时对景。’”

       什么是“春喜上眉梢”呢?其实,在古代,它就是“击鼓传梅”的雅称。“梅”字和“眉”字谐音,古人为了讨吉利、讨口彩,就特意将“传梅”说成“春喜上眉梢”。

        原著中对这次击鼓传花的过程描述得更是生动形象,让人在品读时有身临其境之感:

“那女先儿们皆是惯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疾,或如惊马之乱驰,或如疾电之光而忽暗。其鼓声慢,传梅亦慢,鼓声疾,传梅亦疾。恰恰至贾母手中,鼓声忽住。”

       鼓声停了以后拿到花的人需要做什么呢?可能大家会记得,被罚者是要讲一个笑话。本回书中一共讲了三个笑话,一个是贾母讲的“巧嘴媳妇”,余下两个是王熙凤讲的“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这三个笑话在书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不妨一一析之:

1、贾母所讲“巧嘴媳妇”

       游戏的第一个回合,梅花传到了贾母手里,于是她就讲了一个“巧嘴媳妇”的笑话,大意是说“巧嘴媳妇”之所以伶牙俐齿,是因为喝了孙悟空的尿。读者朋友们应该有印象吧,贾母不止一次称凤姐为“猴儿”。比如第二十二回里,贾母就说“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猴儿。 你婆婆也不敢强嘴。”贾母的笑话以《西游记》为基础,巧妙的讽刺了凤姐,又不失笑话的娱乐功能,就连一向矜持的薛姨妈也说“笑话不在好歹,只要对景就发笑”,因此众人听了都笑起来。

2、凤姐所讲“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

       游戏的下一个回合,梅花传到了凤姐手里。她讲了两个笑话,分别是“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

       凤姐的两个笑话都具有“应时应景”的特色,而且有深层次的寓意。第一个笑话,分明就是从贾府元宵夜宴的即景得来的,此时的贾府处于鼎盛之巅,国公府邸的奢华达至顶峰,元春封妃的喜悦依然笼罩着贾府,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曹雪芹运用笑话加以渲染贾府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而这个笑话不仅形象、贴切地描绘出贾府元宵节合家吃酒赏灯的热闹喜庆气氛,也再一次体现了凤姐性格中的“刚口”的一面。

       第二次描写贾府元宵节时,凤姐又讲了这个以“爆竹”为主题的笑话,两者结合而看,“爆竹”在《红楼梦》中的特殊寓含已经呼之欲出,一响而散的爆竹,就好比贾府的尊贵奢华也难敌末世运消、好景不长的规律,最终一败涂地而无可挽回的惨景,正如一支爆炸的爆竹,烟消云散之后,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在这样喜庆的时刻,曹雪芹却以令人捧腹的笑话来层层深入的渲染出一种悲凉之气,其寓庄于谐、喜中含悲的写作手法在我国古典小说中确实是独树一帜。

中秋家宴之凸碧山庄桂花令 

     《红楼梦》中虽然三次描写到“击鼓传花”,但各具风格,各犯不犯。第七十五、七十六回中的“击鼓传花”令,除了讲笑话,随着曹雪芹的笔锋一转,又插入以作诗代为行令的情节,使得两次描写的“击鼓传花”令有了很大区别。

1、贾政所讲“怕老婆的汉子”

       这次的击鼓传花游戏,第一回合时,花落在了贾政手里。而贾政讲的是一个“怕老婆的汉子”的故事。

       本回写到鼓声两转,桂花偏偏落在贾政之手,大家的表现是:“众姊妹弟兄皆你悄悄的扯我一下,我暗暗的又捏你一把,都含笑倒要听是何笑话”,由此可见在家人的眼里,贾政本是一个墨守成规之人,平日里和他同处较多的清客也多是酸腐文人,所以,在贾政的世界里或许根本没有“笑话”的存在,这个笑话或许也是他临机而编。因此对于他不苟言笑的一贯表现,是否能讲出笑话才是大家对他最大的好奇之处。

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这个怕老婆的人从不敢多走一步。偏那日是八月十五,到街上买东西,便遇见了几个朋友,死活拉到家里去吃酒。不想吃醉了,便在朋友家睡着了,第二日才醒,后悔不及,只得来家赔罪。他老婆正洗脚,说:‘既是这样,你替我舔舔就饶你。’这男人只得给他舔,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便恼了,要打,说:‘你这样轻狂!’唬得他男人忙跪下求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

       他讲的这个笑话也实在算不上高明,比起凤姐、贾母等人的笑话真是相差太远。结合本回脂批“竟能使政老一谑,真大文章矣” 我们可以窥见贾政生活中的另一面,也体现了脂砚斋对曹雪芹塑造人物的深深理解,如此一来,贾政这个人物就摆脱了古板守旧的单一面孔,即刻灵活生动起来。而同回另一条脂批“这方是贾政之谑,亦善谑矣” ,又明白无误的提示读者,贾政这个笑话,初衷是以善为谑。由此可知,贾政是个极重孝道之人,为了冲淡老母亲心头笼罩的伤感,他一反常态,效仿“戏彩斑衣”的典故,讲了这个通俗诙谐的笑话,以博得贾母开怀一笑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脂批固有“这方是贾政之谑”的结论。 

2、贾赦所讲“偏心母亲”

      这次击鼓传花,还传达出来了另外一层重要的人物关系。大家都记得贾赦讲了一个“父母偏心”的笑话吧?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贾母听完这个笑话以后,停了半天笑着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了。”

       其实贾母跟贾赦素来都有矛盾,从贾赦要讨鸳鸯做妾这件事上,我们就能看出贾母不太待见这个长子。而曹雪芹巧妙地利用了“击鼓传花讲笑话”的办法,将这一对母子的关系明确揭示出来,让读者看得更加深刻明白。看似只是一个轻松有趣的酒令游戏,在曹雪芹的笔下,却伴随着各种让读者细细回味的情节与场景。

3、贾政所限“秋”字令

       本回的“击鼓传花令”,行令方式区别于前回的单一讲笑话,又增添了“限字令”。这里是为书中不善讲笑话的人物所特设的环节,宝玉、贾兰、贾环在书中所行之令,既是限字令的一种,也是即景诗的一种,都属于诗词曲文类酒令。

       具体到书中,贾政所限之字为“秋”,即作诗令中的诗中必须含有“秋”字。《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赋中秋诗处有批云“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由此可知“秋”和“春”在书中已经被曹雪芹赋予了特殊含义的同时,应该还有互为对应的作用。关于“秋”字的描写,除却贾雨村的中秋诗和上述的一条脂批,再无其他描写,而本回所缺的宝玉、贾环、贾兰三人的中秋诗即以“秋”为题,在书中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是否可以据此理解“三秋”暗指宝玉、贾环、贾兰呢?奈何《红楼梦》未完,此处所缺三首诗终将会成为永久的遗憾。而且,这三首诗是否对有关人物或者整部书的结局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寓意,我们更加无从得知,唯有对着一句脂评“缺中秋诗,俟雪芹”空叹了!

4、尤氏所讲半个笑话

       中秋节荣国府夜宴快要结束时,尤氏讲了一个笑话:

“一家子生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

这个笑话具体有什么含义,我不是研究这个的,就不赘述了。


       在“击鼓传花令”这类酒令中,曹雪芹把酒令和笑话杂糅一体,以酒令为形式、以笑话蕴寓意,在刻画人物和推进故事情节方面都取到了非同一般的效果,《红楼梦》这部书真的是非常值得一再品读。


红楼梦酒令——击鼓传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