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包氏父子》火遍全网 ,网友嘲笑的老包,并非一无是处。
最近经常在网上刷到电影《包氏父子》。影片根据张天翼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听差老包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然而儿子不求上进,老包望子成龙的希望化为泡影的故事。
该部电影之所以在网络火起来,我想无外乎这几个原因。
搞笑、幽默的风格:电影中的包氏父子以搞笑、幽默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们的表演风格和对话方式都充满了幽默元素,这种风格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贴近生活的题材: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贴近普通人的生活,包氏父子作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他们的故事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使得观众能够更容易地产生情感共鸣。
深刻的家庭教育主题:电影中探讨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溺爱与放任的教育方式的危害,结合当下学校教育的内卷,这些主题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够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思。
电影《包氏父子》流行于网络,是因为其搞笑幽默的风格、贴近生活的题材、深刻的家庭教育主题以及经典的老电影地位。能与当下的教育环境形成共鸣,没有其他老电影的时代感。
电影《包氏父子》所描绘的20世纪30年代的江南水乡,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背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接受教育来改变命运。教育背景贴近现实。然而,这种期望往往导致家长对孩子施加过度的压力,尤其是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家长和孩子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包氏父子》中,老包为了让儿子包国维能够读书改变命运,省吃俭用、节衣缩食,甚至借债求人供应儿子上学。然而,包国维却无心学习,整日跟富家公子鬼混,讲吃讲穿,寻衅滋事。这种“低三下四”的心态,实在是令人心生怜悯,而包国维对他的态度却是大相径庭。
在当下的学校教育中,这种现象也不在少数。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好的学校、接受好的教育,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甚至放弃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然而,孩子们却面临着沉重的课业压力和残酷的竞争环境,一些孩子因为不堪重负而出现心理问题。
《包氏父子》中的教育观值得我们反思。
首先,家长应该明白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高分和排名。
最后,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电影《包氏父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而不是简单地追求高分和排名。同时,家长和学校也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电影《包氏父子》的教育观念虽然值得批判,但是并不是一无是处。有些地方还是值得肯定的,老包的教育观念在当时的生存背景下,也是很前卫的,最典型的方面就是重视教育,知道穷人翻身最简单的路还是读书,奈何小包不够争气,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
老包也比较鼓励小包独立思考。老包虽然对儿子的人生轨迹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但他并没有抑制儿子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反,他鼓励儿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这种教育观在当代依然具有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