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孩子生到高中数学突然变差了?
一、为什么你的孩子生到高中数学成绩就变差?原因在这里!
数学是同学们在学习中最令人头疼的科目,有的学生小学到初中成绩都非常好,中考的时候都能考个100、110的。但是上了高中就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数学学起来特别吃力,感觉最简单的题都不会做,然后要想及格都是特别困难,更别说拿高分了。
很多高中生会问,为什么数学那么难,明明感觉自己思路很对,却没有得满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为什么高中生成绩变差的原因:
四大原因:
1、马虎大意
马虎大意是属于学习习惯、考试习惯的范畴,常常表现为会做的题目不会,马虎,浮躁等症状。很多学生和家长都不回把马虎当成一回事,觉得考试只要不出错就行,但如果学生养成了粗心大意的习惯,在考试的时候也会很难改正过来,明明该得分的题却因为自己的马虎大意丢了分。表面看起来,马虎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该掌握的知识点掌握了,等到大考的时候认真一点,不就行了吗?
因此不要把马虎当成无所谓,在平时作业和考试的时候,都要随时注意,认真做题,仔细检查,能做的是要100%的得分,不要因为一个不小心丢下了分数。粗心大意是习惯,习惯要改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应该一开始就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学数学本来就要比学其他科目更加上心,一点马虎也不得。
2、偏科严重
有的学生初中的时候不偏科,但是一到了高中偏科现象就开始出现了,而且是偏科偏得非常严重。其实,造成偏科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喜欢或特别喜欢某科,或者是对老师的评价都有可能造成偏科。大多数学生都有片刻的迹象,一旦偏科会给综合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一般女学生都是语文好,数学差。对于偏科,千万不要情感化,把对学科的兴趣和对老师的喜好厌恶牵扯到自己的学习中来。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不要厚此薄彼,应该着手补习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确实某科偏的特别厉害,那就尽可能把擅长的科目学到最好,这样才不会拉低分数。偏科生是在该科目上没有天赋,但大多数还是因为提不起学习兴趣。
要想数学不偏科,那就得先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要爱学数学,要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不是排斥它,甚至放弃。
3、大考失常、容易紧张
有的人是平时小测验不错,但大的考试却发挥失常,这多半就是因为考试紧张造成的。很多学生一到大的考试,就容易紧张,因为考试最紧张的就是分数,太过在意,反而发挥失常。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一紧张就容易出错,审错题,甚至看错数字,条件,要求等等。这样考出来,自然不会有好成绩。而很多学生有不会调整这种心理,一到考试的时候,就会被以前的经历所困扰,久而久之,很容易形成了考试综合症,到了考场就紧张、头脑空白、知识点暂时忘记等现象。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一是加强复习,总结归纳、查漏补缺,把掌握的知识点掌握得更牢固,这样就会增加考试的信心,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考前不想考后事,考后不想考时的事,一定要保持放松的心态,别让自己过于紧张。
4、学习不自主、疲于奔命
很多高中生学习数学时不自主的,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 ,不会主动研究它,这也和兴趣有关。在校期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忙着完成各种作业,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自己主动学习,疲于奔命。久而久之,落下的知识点就会越来越多,最后就重疾难返。一旦学生发现自己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就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状态。原本是想学好,补起遗漏的知识,可是自己又抓不准重点,找不到方向,越学越疲惫,这时就会在心理上有一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起色的感觉,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主动学习,即使是数学也要提前预习,课后复习,把每天的知识点都消化掌握好,不要欠账。最重要的还是上课听讲,跟上老师的进度。认真完成作业,对于欠缺的知识要利用好课下、自习以及周末的时间来补一补。
二、高中数学变差的四个原因
“孩子没上高中的时候数学挺好,自从上了高中好像就根上了”是什么原因?经相关的调研发现,在学习升入高中时,都会出现以下4项问题:
第一:听得懂,不会做
在升入高中后,由于高中数学相对初中比较难。学生们会出现:上数学课时,同学老师讲的习题都能搞明白。但是,让以自己做相关的作业、考试,就可能出现不会做,甚至是无从下手。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和训练。
提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掌握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其次,课前预习,自己先想解题方法,要紧跟老师的思路走,同时注意老师的思路和自己的思路有什么不同;最后,做作业前先复习,回顾当日所学内容。
第二:平时题都会,考试常失误
还有一些学生,平时在做作业、以及课后练习题时,都能做对不出错误。但是一考试就出现失误,拿不到高分。出现这样的问题,最根本原因在于练习不够,能力不足。还有就是在平时做练习时相对放松,只要认为努力去做,难题都能克服。但是,在考试中因为题目比较耗时费力,再碰到难题就能免强应对,结果自然差强人意。
提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掌握正确的数学训练方法,其次,刻意进行限时做题训练,确保习惯考场节奏,最后,提高平时练习的难度,从容应对考场的压力。
第三:考试“粗心”,易丢分
还有些学生数学学习还可以,但是考试总是“粗心”,简单题都错成一片,考试总是考不好。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粗心。高中数学的知识是相互交叉和延伸的,而且高中数学大多是高一基础的深化和拓展,因此表面上的“粗心大意”,本质上还是基础不扎实,漏洞太多导致的。
提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从现在起,查找漏洞、巩固基础;其次,从平时的作业入手,查找漏洞;最后在新课学习过程中,提醒孩子及时巩固已学知识。
第四:新题、难题不会,分不高
还有一部分学生成绩一直不错,却很难拿到高分。平时,试卷也做了不少,可是考试碰到“没见过”的题就没思路。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压轴题通常是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考查,不仅需要扎实基础,还要具备比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有些新提醒的考查重点则是同学们解题思路的拓展和创新,这些并非单纯题海战术可以应对的。
提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针对性训练,拓展解题思路,培养思维品质。
三、为什么我的孩子升到高中数学突然变差了?
很多同学初中成绩很好,到了高中却成绩平平,这些都是因为这些学生没有及时适应高中学习,还在用初中的学习思维。
要想避免出现这种落差,就需要我们先把高中和初中的区别弄清楚,新高一同学赶紧来了解一下吧。
差异一:知识量变大
总体来说,初升高知识跨度非常大。初中三年及学习的知识甚至不如高中一年的学习量。比如数学,高中数学理科生需要学习十本书,每一本书都有高考的重要考点。英语单词量从初中要求的1600词+200短语,上升到 3500词+500短语。所以在新高一一开始很多学生会有“撞墙”的感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陡坡效应。
差异二:高一内容在高考直接考查
因为高中知识量大,所以高一和初一完全不同。初一学的知识更多的是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比如说有理数、线段与角等内容,在中考中并不直接考查。高中就不同了。高一学的知识在高考中直接考查40%——50%(如数学大概考65分左右)。
差异三:授课方式不同
初中教师常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以反复讲解,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具体辅导。进入高中后,教室上课更注重分析,反复讲解的做法少了,学生活动多了,许多问题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而且高中学科多,教师多,每个教师教学方法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经常不一致,所以,只有适应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法,才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差异四:学习方法不同
初中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习惯于“听、背、默”,习惯于书面作业,习惯与依赖老师,高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习方法要求灵活、多样、并要防止和单纯死记硬背、重记忆轻理解、重做题轻读书、重计算轻概念等不正确的学习方法。
四、两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要警惕——初高中衔接的陡坡效应
一般的成绩分布,是高分和低分都少,处于中间水平的比例最高。但是在初升高衔接阶段,高中前几次考试,成绩却会出现2/8规律分布,即:成绩不好的人占八成,成绩好的人只占两成,因为很多人都会经历人生第一次挂科。
产生“陡坡效应” 的根本原因,就是高中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急剧变化和学生心理、方法调整慢的矛盾造成的一个结果。外现出来的就是“陡坡效应”。
同时由于高考对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再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记忆+套用公式,太多松散的知识点掌握在考试中没有太大的体现,所以造成多数学生成绩不理想。“陡坡效应”会使学生学习压力倍增,名次迅速落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学习失去兴趣。
由于知识难度和能力要求是一个个逐步提升的陡坡,不进则退,学生爬坡过程中多数会处于山脚,在开端就造成知识的烂尾,就很难在后续的爬坡过程中继续足够的知识的储备和信心。
要留意——心理变化莫忽视
初升高衔接是一个生理和心理巨变的初期,一些学生的适应性很强,能迅速调整,坦然过度;也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走过了一段黯然神伤的历程。由于环境的转变,很多学生心理上还会产生诸如失落感、孤独感、失重感等现象。
失落感:特别是对于那些能考上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原来遥遥领先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落差”太大。不少同学则很难摆正心态。
孤立感:进入高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善于交往,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不懂得去理解他人。虽然大多数同学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融合到群体之中,但其中也有少数性格内向,具有一定社交障碍的同学,因种种原因其“闭锁心理”不断增强,形成一种心理缺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失重感:上了高中就发现,沿用初中的那些方法已经不领了,茫茫然无所适从,各科考试全线告急,很是失落。在高一,还有一种比较“经典”的理论:告别初三,进入高一,终于可以好好的歇一口气了。”于是,一些同学趁机放纵自己,武大、言情小说铺天盖地,电脑游戏、网上聊天天昏地暗,结果是“中毒”太深,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