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唐国强为“奶油小生”,是因为他木秀于林

唐老师是个很谦逊的人,他说话的时候出于自谦,会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周遭的困境放大,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凡尔赛”。所以听他讲故事,要把他抬高50%,把困难缩小50%。
比如对“奶油小生”的批判。
我出生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奶油小生”了,所以就咨询了一下赶上唐老师“奶油”时代的父辈。由于父亲是搞文艺的,和大众电影杂志也有一些关系。父亲就跟我讲,当时对唐国强的批判大多来自内部,也就是电影评论界的几位“老专家”。母亲也是个知识分子,她是从《南海风云》开始,一路看着唐国强演戏演出来的。她说80年代初那些大学生对唐国强是非常喜爱和欣赏的。父母的反馈其实解释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查了好多资料都查不到当年对“奶油小生”具体的批判,而全是来自唐老师一人的口述。
80年代中国普通观众是不会看什么“电影评论”的,没有人看电影之前先去看什么专家影评。唐国强在普通大众中的人气和形象极好,是国民度和观众缘最高的青年演员之一。
唐老师所说的“受困于奶油小生”,无非是他想出演电视剧版的《高山下的花环》,被以“奶油小生”为理由拒绝了,让他感到了危机。再加上唐国强进入八一厂之后,演的《小花》《孔雀公主》都是北影厂的片子,领导对他不满,没有去保护唐国强,没有为唐国强争取内部舆论。
纵观唐老师的演艺生涯,他相对于别人是非常顺利的。我们今天熟知的50后男演员里,像李雪健,陈道明,陈宝国,张国立,也包括濮存昕都是90年代才渐渐有起色,被观众熟知,他们都属于大器晚成型的演员。而早年跟唐国强同时代的男星,郭凯敏,周里京,朱时茂到了90年代以后基本不演影视剧了。所以唐国强是一位有着完整的青年时代,中青时代,中老时代的男演员,是在每个时代都有顶尖作品的演员。
关于三国演义选角的一些议论。
现在三国剧组统一口径,说当年反对唐国强演诸葛亮,是因为他是奶油小生云云。这其实是三国剧组出于对唐国强的保护,集体达成的默契,他们选择性地隐掉了一些事实。王扶林在有几次访谈中是欲言又止,差点就脱口而出了。唐国强演诸葛亮最大的阻力是来自于他前妻家,前妻家属曾数次到三国剧组闹事打砸,扬言要弄s唐国强。当时整个剧组,上到导演,下到演员同事,大家都在保护唐国强。前妻家属是明的不行玩暗的,滥用职权动用各种关系找到广电部领导要求换掉唐国强。好在广电部和王扶林都很强硬,也相信唐国强的为人和演技,没有偏听偏信,而是全力支持唐国强,才造就传世经典。
关于翟俊杰使用唐国强演特型。
在三国之后,唐国强遇到的阻力就少了很多。当时普通演员演特型被内部专家反对也是情理之中。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当年特型的电影几乎都被八一厂包圆,或多或少是有门户之见的。电影《长征》的导演翟俊杰是八一厂的导演,唐国强当时已经转业离开八一厂,翟俊杰为了唐国强能够顺利演出,摒弃了八一厂那些特型,找到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电影长征,而又找到广电部的副部长,让他出面平息内部反对声。
唐老师在谈自己遇到的“反对声”时,往往忽略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是支持他的人更多,而且支持他的人都是位高权重者。或许是也是唐老师不想炫耀这些而有意为之。
关于出演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这个剧,当年要拍摄的时候动静并不大,至少没有三国和长征那么大张旗鼓。而且唐国强那时候极为低调,几乎不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所以普通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部作品将要拍摄,更不知谁演了谁。最开始不看好唐国强演雍正的,无非是剧组的导演胡玫以及制片人刘文武。后来这俩人跟唐国强吃散伙饭,唐国强把对雍正的理解又阐述了一遍,俩人才决定启用唐国强。所以对唐国强饰演雍正的阻力仅仅来自于导演和制片人的“成见”,也不是什么奶油小生。
所谓“奶油小生”,对于八十年代的普通观众来说,是一个形容美男子的褒义词汇,但是在一些“专家”和别有用心的人那里,意思就变成了:你只有颜值,是靠出卖色相走红的演员。
在1998年南方周末的一篇报道里有这样一段话,道出批判“奶油小生”现象的本质:
但好景不长,外国硬派小生、文化俊男进中国,对比之下,唐国强成了“奶油小生”,人们开始毫无顾忌地对他批贬。
十几年后,学者分析唐国强的“悲剧”,认为他是无辜的。他实际背负了观众对当时整个电影艺术的不满,他们把对电影一味歌功颂德不触动现实和人心深处隐秘心弦的腻烦,撒到了当时红星唐国强身上。不可否认,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内心隐匿着同性间原始的嫉妒。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红眼病”也一直是人类的七宗罪。唐国强承受的压力有多大,拉的仇恨有多多,也就能反衬出当年他有多红,他给国民心中留下的形象有多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