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4集 一统

2022-12-16 13:34 作者:刘老师爱读书  | 我要投稿

如日中天的法家思想

照耀着刚刚完成统一的秦王朝

同样冉冉升起的

当世最成功的法家李斯

此刻却感受到烈日般的灼烧

他来自嬴政的怒意和申斥

完成天下霸业的嬴政

厌倦了“王”这一称谓

他没有兴趣成为下一个周文王、周武王

也不想与大禹、商汤相提并论

他需要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新称谓

由他而始,千秋万代

群臣议论不休

但在廷尉李斯看来

或许这个新的称谓

就在嬴政心中

李斯和同僚们要做的不过是将它猜出来

君心难测

咸阳宫内,灯火通明

咸阳宫外,山川大地一片寂静

这是公元前221年

嬴政总算等来了讨论结果

大臣们向他汇报说:

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

泰皇最尊贵,所以建议用泰皇

嬴政否定了他们提供的称号

 

宣布自己的决定:

去掉“泰”字,留下“皇”字

采用上古“帝”的位号

就叫“皇帝”

另外,朕可称“始皇帝”

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就此凝固

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至高无上的名词

两千多年未曾改变

与皇帝一同诞生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

秦朝已将周朝土地尽数纳入版图

涵盖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东至辽东,西抵陇西

南据岭南,北达阴山

尽管国王周王室

在名义上也拥有疆域相近的土地

但各个诸侯国都有相对独立的政治、行政体系

显然,始皇帝不想沿用周朝的方式来管理他的国家

但他并没有事先制定详细计划

而要想换一种方式,难度很大

始皇帝和他的群臣只能摸索前行

持续数百年的兵戈杀伐结束了

恍如一梦,百废待兴

军事上的胜利只是第一步

始皇帝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让从前的六国子民顺服于他

大秦铁骑已扫平六国

但,反抗复辟的势力仍在各处涌动

习惯了战争的人们还不熟悉和平

习惯了对立的人们还熟悉交流

始皇帝想到了一个策略

将六国贵族和富豪尽数迁入秦国都城咸阳

这样既可以监控他们的举动

又能繁荣咸阳经济

但要彻底消除兵戈隐患,这还远远不够

有一天,咸阳宫前

突然竖起12尊巨大的金色铜人

这些铜人是始皇帝下令收缴天下兵器

集中到咸阳,熔化铸造而成

没收兵器,是一种最直接的息武方式

也是一种包含警示意味的象征

赫然矗立的12铜人

向天下昭示了始皇帝不容争辩的威权和神圣

军事问题暂时不是焦点了

始皇帝向李斯和群臣提出下一个问题

这个新国家要建立一个怎样的政治体制

人人心知肚明

这是根本中的根本,要害中的要害

跟随始皇帝打天下的群臣

现在面临治天下的制度选择

过去几十年,尤其是近十年

他们几乎全部都选对了

而一朝站在权力的峰顶

他们不得不变得小心翼翼

有大臣提出延续分封制

因为六国旧地远离秦朝政治中心

所以应该参照周朝旧例

把秦朝王子们分封到各地镇守,以此保持国家的稳定

分封制看上去比较稳妥

既有先例可循,实施起来又相对简单

因此得到了多数官员的赞同

但李斯隐约猜到

这不是始皇帝心中的意图

当初,周朝的建立者把天下分封给王族子弟和功臣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

曾经的亲族关系疏远

逐渐如仇人般相互攻击

诸侯见战乱不休

直至把周王朝带向深渊

李斯:如今仰赖陛下神威

实现一统,四海之内皆为国家郡县

诸子功臣都得到了重赏

这种局面很容易治理

天下没有二心

这就是国家安定之法

这才是始皇帝想要的

一个强化中央权力的全新的国家管理体系

这套体系后来被命名为:郡县制

早在半个世纪前的秦昭王时期

秦就有设“郡”的记载

后来秦国逐渐变为一个队全体人口实行有效控制的国家

最大程度地汲取了社会资源

最终赢得统一战争

如今,天下初定

始皇帝决定把这一行之有效的制度推广至全国

以全面的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秦帝国的统治框架设计一锤定音

始皇帝下诏:在帝国版图上共规划设计了36个郡

郡下辖若干县

郡与县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县以下设乡

乡下设里,为帝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此外,在乡里还有掌管治安、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

亭设亭长

郡县制的根本就是以皇帝为核心

通过郡、县、乡、里的垂直管理

使得中央政令能够快速抵达基层

以此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中央集权制度由此启程

并成为后世一直沿用遵循的国家体制

穿越两千年风雨

其中郡县制演变为迄今仍在运行的省市县制

这应该是始皇帝一生中最忙碌的日子

他从来没有管理过如此辽阔的疆域

以及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人群

他要求自己每天至少审批60斤重的文书

不审完,不休息

当制度从想象的天空落到真实的地面时

始皇帝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压力

七国间的战乱虽已结束

但一种新的混乱才刚开始

全国各地语言不同、文字不同

一份诏书无法让所有人都读懂

各国道路宽窄不一

车轨尺寸混乱

一辆车无法通行全国

各地计量标准不一,货币不相通用

跨地区的货物交易阻碍重重

如何才能让皇权像设计中那样

有效地触达全国

咸阳宫里大大小小的会议接连不断,夜以继日

李斯主持制定了从中央机构的三公九卿

到地方郡县官吏的一整套文官体系

并在商鞅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严密细致的《秦律》和户籍赋税管理制度

通过编制户籍

以“户”为单位,将人纳入国家组织

打破宗法制下的阶层等级

赋予人平等的法律身份

从此,所有人都是国家的子民

依法纳税和服役

这就是“编户齐民”

它也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核心制度

有形的规章容易建立

无形的阻隔却依然存在

始皇帝知道,要突破这些阻隔很难

这也是年近不惑的始皇帝思考最多的一段日子

他幼年时险中求生

青年时戎马倥偬

做的比想的多

但现在,他常常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

看起来波澜不惊

内心却波涛汹涌

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的模样

那是比一统六国疆域更大的梦想

是一项至今没有人开创的伟业

是更彻底、更深刻、更全面的大一统

他成竹在胸

正在把心中的宏图徐徐打开

李斯可能是最了解始皇帝心思的人

他深知无论号令天下还是统一思想

有一件事迫在眉睫

那就是统一文字

秦国的文字系统上承西周大篆

经过长期演变

形成了拥有自己特色的秦文字

之后又逐渐出现简化趋势

随着兼并战争的展开

秦把本国文字不断推行到占领的土地上

秦国文字最不缺的就是开放性

现在,始皇帝要以一次前所未有的文字改革

规范整个帝国的书写方式

李斯不负始皇帝所望

一种新的字体很快诞生

在秦文字基础上,进行大幅简化

以便于书写,名为小篆

有国家机器作为强力后盾

“书同文”的政令急速下达

六国文字被废除

李斯手书的小篆被作为字体的标准范本在全国推行

与此同时

在秦国旧都泾阳以北的云阳监狱

一个名叫程邈的囚犯

开始书写另一种新字体

他深陷囹圄却同时背负皇命

始皇帝听说他对文字颇有研究

命他参与改革文字

狱中数载,程邈有足够的时间对当时六国文字出现的“隶变”进行总结归纳

最终整理出三千个新体字,这就是“隶书”

隶书比之小篆更加便捷

能极大提高书写效率

始皇帝听闻后大喜

将程邈释放出狱,还拜为御史

隶书,于是成为秦小篆之外另一种主流字体

在实际的公文书写中被大量使用

文字的统一使中国大地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有了最稳固的载体

此后,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多次分裂

但文字却长期统一

即使演变更迭

字形、字义始终规范一致

中国文化能得到长久不断的传承

其中文字的持续稳定意义重大

李斯上奏始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统一度量衡

始皇帝迅疾批准

秦的度量衡法制,起源于商鞅变法

一百多年前,商鞅就为秦国的度具、量器、衡器制定了严格的数据

并监造了标准器

现在李斯要做的便是把前辈商鞅做过的事推行到秦帝国全境

度制

以尺、寸、丈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

量制

以合、升、斗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

衡制

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

24铢为一两

16两为一斤

30斤为一钧

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

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

李斯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

以保证度量衡制的精准实施

精准化的治国方略下

货币改革紧随其后

始皇帝下诏: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

秦朝规定:

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每镒重24两

以铜半两钱为下币,一万铜钱折合一镒黄金

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

不得当做货币流通

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

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

其中,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

“半两”二字为李斯所书

因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

这种圆形方孔钱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经济生活上了轨道

帝国的道路交通更亟待统一的轨道

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双轮车

日积月累,路面会留下深深的车辙

不同的车辙,会极大阻碍其他型号车辆的通行

始皇帝下诏:

将全国建造的车辆车轨宽度统一规定为六尺

“车同轨”,可以确保其在所有道路上畅行无阻

与之配套,大规模的道路修筑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快速展开

秦帝国以京师咸阳为中心

设计修建了两条驰道

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山东一带

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

八年后,又修筑直道

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900公里

战事发生时,内地的大军和给养就可以顺着这条最大坡度不超过10度的国防干线火速增援

另外,秦帝国还在今天的四川、云南地区开山凿岩

修筑了虽然狭窄

但重要性堪比驰道的五尺道

征服岭南后,又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了攀越五岭的新道

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连接起全国各地,成为帝国的生命线

如血脉般,贯通了整片国土的活力

始皇帝对权力的追求

已经到达一个新的阶段

自完成统一大业时起

始皇帝就着手制定开疆拓土的宏大战略

秦帝国全线出击

南征南越

北击匈奴

持续开拓边远地区

奠定了中央集权主导下的中国疆域基本格局

与戎马征战并肩而行的是帝国一系列浩大工程

不满足于咸阳宫的现有规模

始皇帝开始在渭水之南开辟土地

修建他心中的天下第一宫:阿房宫

苦役

与此同时,公元前246年就开始修建的骊山陵墓工程正在接近尾声

为解决军队后勤供给问题

始皇帝下令

在今天的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的灵渠

北逐匈奴的同时

始皇帝征发徭役

修复并连接原秦、赵、燕御敌的长城

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修筑长城万余里

以防匈奴南进

秦帝国北方边境多是高寒荒芜之地

防御工程又多在崇山峻岭之间

施工条件极其恶劣

尽管如此,由各地征召来的四十余万民工

还是马不停蹄地开赴塞外

后人享受到了那些公共工程的恩泽

但在当时,所有这一切已经远远超出国力所能承受的极限

尽管作为一个朝代

秦,仅仅存在了十四年

但他犹如一颗非凡的巨星

燃烧后留下难以磨灭的历史烙印

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

中国就成为一个长期延续的政治体

此后虽有分合

中国的核心部分总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政体

而且经济与文化的共同体也依附于中国这一政体上

有人说,评价秦帝国只需要一张中国地图

或者一本汉字字典

那时候的中国人

带着朝气。凛然站在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他们展现出积蓄已久、突然迸发的浩大的精神力量

竭尽全力地创造了一个从此生生不息的大国

 


《中国》解说词大赏 第一季第4集 一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